诗词微塾
诗词创作之表达技巧
诗词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表现手法、修辞手段、抒情方式。
理“手法”。
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渲染衬托、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诸觉结合、虚实结合等。鉴赏诗词,要首先懂得诗的表现手法。
赋:
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例如,《诗经》中的《葛覃》和《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
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例如,《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使用了比喻。朱熹解释:“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
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
例如,《诗经》中的《关雎》和《桃夭》就是用兴的手法。朱熹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动静结合
是指在诗中将动景和静景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
例如,王维的《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就是动静结合的典范。
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相同的情感。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既有现实的凄凉,又有内心的孤独。
懂“修辞”。
在古代诗词中,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形象,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等。
比喻
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拟人
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夸张
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借代
用与本体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本体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琵琶行》
悟“抒情”。
诗的本质是抒情的。抒情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直抒胸臆,有的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是指作者直接表达强烈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悲欢离合等。这种手法通常通过第一人称“我”来表达,使得情感显得更加真实和强烈。例如乐府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之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直接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坦白、执着、热烈、无所顾忌的情态,这是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则通过其他艺术手段来表达情感,常见的方法包括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这种方法可以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和深刻。又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出征,用杨柳表现依恋之意;写归来,用雨雪表现悲哀之情。这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法。例如,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过对秋天落叶和长江流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借物言志
是通过描写某种物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通过梅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描写景物,往往离不开情感,常常是因情取景,因景生情。好的抒情不仅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领略到情感的流露,更能调动读者对于情感的共鸣。无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都能够通过情感的自然流露开拓意境,使文章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