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微塾
诗词创作之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就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俗话说:“红花还须绿叶扶。”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一、诗词中衬托的写作技巧
(一)正衬技巧
相似事物衬托
用类似的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比如在描写一个人的高尚品德时,可以用其他品德高尚之人的行为来衬托。在诗词中,像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例如用众多优秀的“我们班的同学”来衬托“新转来的同学”的优秀,这一技巧运用到诗词中,可以用一些美好的意象来衬托更美好的主体意象。例如在描写一处美景时,先描写周围一些小的优美景致来衬托主体美景的壮观。
相关事物衬托
选取与主体事物相关的事物进行衬托。如果主体是表达思乡之情,那么可以用与故乡相关的事物,如故乡的月、故乡的云等进行衬托。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就成为了与故乡相关的衬托事物,通过明月的存在,更深刻地烘托出思乡的情感。
(二)反衬技巧
相反事物衬托
用与主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主体事物。如描写欢乐场景时,用悲哀的元素来反衬。在诗词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鸟鸣”是动态、吵闹的元素,却用来反衬树林和山的幽静。以动衬静,动的事物和静的事物是相反的,从而突出了静的程度。
相异事物衬托
选择与主体有差异的事物进行衬托。例如用颜色相异的事物,“绿叶是花的衬托”,绿叶和花颜色不同,绿叶衬托出花的娇艳。在诗词里,也可以用平凡的事物来衬托独特的事物,如用普通的石头来衬托美玉的珍贵。
(三)侧面衬托技巧
以景衬情
先通过描写景物来渲染气氛,进而衬托人物的情感。例如“天气渐渐凉了,院子里曾经绿得发亮的叶子变得枯黄、干燥,不再有生命的质感,秋风刚刚哀号几声就飘落了一地,光秃秃的枝桠像一只干瘦的手伸向天空,这一切都显得那么悲凉……”这样的悲凉的景物描写自然就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凄苦。在诗词中,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一系列萧索的景物描写,侧面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以物衬人
借助对物体的描写来衬托人物。例如描写一位女子的美丽,可以通过描写她佩戴的精美首饰或者她身边精致的物品来衬托。在诗词里像“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通过对罗敷服饰等的描写以及旁人看到罗敷后的反应,衬托出罗敷的美貌动人。
二、诗词中衬托的写作要点
(一)明确主次关系
突出主体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体,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所以在创作诗词时,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主体内容是什么,陪衬事物要为主体服务。例如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大漠、长河是对孤烟、落日的陪衬,重点是要突出孤烟的“直”和落日的“圆”这一主体景象的独特之处。
(二)把握衬托的程度
适度衬托
陪衬事物的描写要恰到好处,既不能过于简略而无法起到衬托作用,也不能过于详细而喧宾夺主。例如在运用动静相衬时,如果描写动景过于冗长复杂,就会让读者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动景上,而忽略了静景这个主体。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动景的描写简洁而生动,很好地衬托出了松间明月、石上清泉的静景之美。
(三)结合诗词主题
贴合主题衬托
衬托的运用要符合诗词的整体主题思想。如果诗词主题是表达乐观豁达的情怀,那么所选取的衬托事物也要与这种情怀相契合。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中“吟啸且徐行”的洒脱行为,用“穿林打叶声”的风雨环境来衬托,这一衬托与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这一主题相契合。
在诗词中,衬托的具体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冷暖相衬、动静相衬、乐哀相衬和大小相衬等。这些形式通过对比不同的元素或情境,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使得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表达更加细腻。例如,通过冷暖色调的对比,可以营造出一种神秘或奇幻的氛围;通过动静的结合,可以描绘出一种静谧或生机勃勃的画面;通过乐哀的对比,可以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变化;通过大小的对立,可以突出主题的重要性或显著性。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