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礁”——探访海南省三沙市气象局

财富   2024-11-13 17:23   北京  
浩瀚无垠的南海上,大大小小的岛礁星罗棋布。即便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南、总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海南省三沙市,其陆地面积仅20多平方公里。然而独特的地理位置,却让这些岛礁成为守护我国南大门的重要屏障。和岛礁一样坚守在这片广阔海域上的还有很多人和队伍,三沙市气象局便是其中之一。
“3、2、1,放!”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永兴岛上,一只探空气球随着三沙市气象局监测网络科工作人员孙舒逸发出的口令,飞向蓝天,而三沙市气象局一天的工作,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我们每天早上七点十五分和晚上七点十五分都要把探空气球放出去,气球下面悬挂的探空仪可以探测从地面到三万米左右高空上每一秒钟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的数据。”孙舒逸介绍说,在观测过程中,气象员们需要密切关注天空的变化,捕捉每一丝云彩的动向。他们通过专业的观测设备,测量风向、风速、气温、湿度、降水等关键气象要素,并将这些数据实时传输到全国气象数据网,为天气分析和预报奠定基础。这些数据对于南海海域的航行安全至关重要,因为准确的天气预报可以帮助船只避开恶劣天气,确保航行安全。三沙市气象局预测减灾科副科长王国章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三沙市气象局已经建成了从临近、短时、短中期到延伸期时效无缝衔接的预报产品体系,实现精细到12个岛礁及两个分区的0—3小时短时预报。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代代气象人已经在这里驻扎了六十多年。”指着二楼党建室里一整面墙的黑白老照片,三沙市气象局局长孙伟介绍说,三沙市气象局位于永兴岛,作为一座远离陆地的海岛,永兴岛上的物资全靠船运补给。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吨位不大的补给船最长三个月才能来一次,淡水、蔬菜都是稀缺资源。“一直到本世纪前十年,三沙的条件还非常艰苦,吃饭、喝水、洗澡都是难题,到设市后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才逐步得到改善。”孙伟介绍说,永兴岛没有四季,常年高温、高湿、高盐分、高日照辐射,环境极为艰苦。年平均气温有27℃。在烈日炙烤下,短短几分钟就能晒爆皮。
第一次上岛的经历至今深深刻在三沙市气象局预报员欧阳希文的脑中。“当时补给船一个月只有一艘,整个岛上一个月的医用及生活物资,甚至生猪生鸡都集中在船上。人多得经常没有床位,只能找个位置蹲着。” 欧阳希文说,“气味儿就不用说了,关键是容易晕船,一上岸人走路都是飘飘忽忽的。”
其实,艰苦的环境对大多数三沙气象人来说,都习以为常了。最让他们难以割舍的,是对亲人的牵挂。三沙市气象局监测网络科观测员欧阳海霞告诉记者,二十多年来,最难过的一关就是想家想孩子。欧阳希文也告诉记者,他前几年在珊瑚岛气象站值班,有时是四五个月才能回家一趟。因为孩子太小,有时回去甚至都不记得爸爸了。“现在小孩4岁了,每天都会视频。”说到这里,刚刚还在笑谈的他却湿润了眼眶。
如今,三沙气象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他们依然保持着那份对气象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孙伟告诉记者,特别是随着气象观测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气象科技的不断发展,三沙市气象局在强化创新发展、推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不断拓展气象观测渠道,提升海上航行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推进海岛气象自动站建设,提升海洋气象观测能力;建设气象梯度观测塔和珊瑚岛大气本底站观测试验设施,填补海洋梯度观测空白,加强南海海洋大气环境监测与保护;2020年,三沙市的首个院士工作站、中山大学戴永久院士工作站落户三沙市气象局,中山大学国家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集成项目、复旦大学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中国海洋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院士工作站专项等科研课题合作……一大批科技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生长发芽。
离开永兴岛的时候,看到岛上有这样一句话:驻岛即奉献。这支如岛礁般坚守在南海上的气象队伍,一次次翻开了充满希望与梦想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财经报
记者:董丽 李京
编辑:傅博
邮箱:cjbxmt@163.com

中国财经报
财政部主管的全国性财经媒体,致力于为您打造一个全新平台,快速了解财政领域发生的大事新事,洞悉财经政策,明察财经万象,把握财经大势,同时营造一片宁静温馨的生活家园和心灵港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