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两年,获国家优青!

文摘   2024-11-07 11:41   江苏  

今年8月底,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结果公示,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赵唯淞教授,获得了今年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值得注意的是,官网履历显示,赵唯淞教授在2022年博士毕业后,仅两年时间便成功获批今年的国家优青,成为年仅29岁的“95后”优秀青年人才,这无疑是科研界的一大亮点。

图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90后”,获批国家优青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也被称为“小杰青”,自2012年起由基金委设立。作为人才项目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在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之间形成了有效的衔接机制。

据《中国科学基金》刊登的《“优青”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促进作用及相关管理举措探讨》一文指出,2012至2017年间,大部分科研人员在34至38岁之间获批优青项目,各学部的年龄中位值约为36岁。这一规律也与科研黄金期的年龄特点不谋而合。

图源:中国科学基金

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青年人才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在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今年获批的优青项目中,不少获资助学者年龄在34周岁以下,这标志着年轻科学家在科研舞台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潜力。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副教授李佳,1992年生,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Materials》和《Nature Electronic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等多个重要科研项目。今年,她成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项目的资助。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王一男,1992年生,2013-2018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攻读博士,2018-2021年在牛津大学数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3年后,获批基金委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秋鹏,1991年生,长期致力于植物基因组精准编辑技术的开发,开发了多套适用于植物的精准编辑技术体系及优化策略用于分子育种,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Nature Biotechnology(四篇)、Molecular Cell、Nature Protocols等发表论文10篇,申请国际专利4项。并于今年获批了基金委的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

随着优青项目的逐年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在这一赛道中脱颖而出,优青项目的支持无疑将助力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更加坚定地迈步前行。

优青项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中国科技论坛》上刊登的题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绩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项目负责人视角的实证研究》的文章所述,优青项目在提升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获取更多科研资助及荣誉称号、拓宽职务晋升渠道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因此,优青项目的竞争也愈发激烈。据统计,在2024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共有8394位学者申请优青项目,最终仅有654人获得资助,通过率仅为7.79%。

增加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迫在眉睫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青年科学基金与面上项目的资助率均出现了显著下降,分别降至11.66%和15.54%。这些数字揭示了当前青年科技人才在资助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然而,国自然基金对青年科研人才的职业成长和学术竞争具有至关重要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如何增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消除青年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从事科研工作,已成为当前政策制定者和科研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过去十年里,国家不断推进人才评价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在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评价方面,相关政策逐渐清晰并富有成效。

注:以上均为翰林咖手工统计,如有误欢迎联系

这些政策旨在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帮助他们在科研道路上勇攀高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多个部门联合发声,希望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为青年科研人员创造更为宽松的创新氛围。

在不久前举行的502论坛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窦贤康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尽最大努力提高优秀青年基金的资助额度和数量。他表示:“只要经费允许,我们还会大幅度增加优秀青年基金的资助金额和项目数量。”这一政策调整旨在扩大资助覆盖面,确保更多青年人才得到足够的资源和机会,以便他们在科研领域大展拳脚。

图源:中国科学网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也对青年教师的支持提出了具体建议。他指出,应每年选拔一批40周岁以下的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为他们提供最长10年的稳定支持,并整合学校资源给予全面保障。同时,他主张实行长周期、国际化的评价方式,鼓励这些青年教师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原始创新中,“坐稳冷板凳”,在无人区探索未知领域。他形象地将这一过程比作“十年磨一剑”,希望青年科研人员以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意志,成长为未来的学术大师和科研领军人物。

正因如此,良好的科研文化和健康的评价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构建一种支持和鼓励科研创新的环境,正是培育青年人才成长的关键。这不仅需要政策的扶持,还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使更多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能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踏实前行,追求卓越。

参考文献:

[1]陈建俞.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绩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项目负责人视角的实证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3, (06): 63-74.

[2]刘亚君,陈贻斌,郝艳妮,等. 基于“优青”获得者成长为“杰青”情况分析探讨人才成长对策 [J]. 中国科学基金, 2019, 33 (05): 496-501.

[3]刘超,李东,鲍锦涛,等. “优青”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促进作用及相关管理举措探讨 [J]. 中国科学基金, 2018, 32 (04): 387-392.

[4]雷惊雷,彭浩南,高飞雪.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管理工作综述 [J]. 物理化学学报, 2018, 34 (01): 108-112.

[5]青年科学科学家502论坛 | 破题科学家“35岁焦虑” 2024“青年科学家502论坛”热议科学与人才话题.中国科学报

[6]强化教育的战略属性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教育报

[7]杨好好,郝红全,赵英弘,等. 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集中接收与受理情况分析 [J]. 中国科学基金, 2024, 38 (03): 526-531.


如有异议请联系:yanshangtech@163.com


翰林咖
致力于构建集项目申请、人才培养与全球学术前沿于一体的高价值资讯与资源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精准支持与深度指导,助力推动科研突破与职业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