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与应对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会导致肾脏损害,疾病负担重,对人的健康危害较大,严重时会导致死亡。今天我们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出血热,如何预防出血热。
一、
什么是出血热
我们常常提起的出血热,又叫流行性出血热或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它以发热、出血倾向、肾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严重时可能导致休克和多器官衰竭乃至死亡。出血热疾病负担重,花费很大,救治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根据患者症状轻重、救治医院收费标准等因素,医疗开销在数千至数万元不等,其中还不包括误工费、看护费、交通费等其他负担。康复缓慢,一般需要半年以上时间。该疾病主要由啮齿动物通过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传播给人类,常见于春季与秋冬季节。
二、
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黑线姬鼠
导致出血热的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该病毒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啮齿动物(如家鼠、野鼠等)的体内,尤其是肺部和肾脏。其中黑线姬鼠与褐家鼠是我省野鼠型及家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在农业区多栖息于田埂、菜园、墓地、沟渠及防风林旁边,常随农作物的轮作和季节变更而进行迁移活动。褐家鼠是家野两栖,家栖为主。除了栖息在各类建筑物及居民区底层或地下室外,亦能攀登上层。常出没于垃圾堆、下水道、港口码头等潮湿地区。
三、
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出血热的典型临床表现可分为五期,每期的主要症状表现如下:
发热期(3-7天):发病急,突然发热(通常超过38℃),畏寒,全身酸痛,乏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面部、颈部、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部分患者呈酒醉貌;结膜充血,口腔黏膜、胸背部、腋下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低血压休克期(数小时至数天):体温下降,血压降低,可能出现头晕、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急剧下降、脉搏微弱、意识模糊等。出血倾向: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
少尿期(3-7天):尿量明显减少,可能伴有浮肿、高血压和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此时肾脏功能严重受损,可能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密切监测和治疗。
多尿期(数天至数周):尿量逐渐增加,可达每日数升甚至超过10升。此时患者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失衡,需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恢复期(数周至数月):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其他症状逐步缓解,肾功能逐渐恢复。有些患者可能在康复后较长时间内仍感到疲倦或肾功能未完全恢复。
此外,临床上也有多期临床症状叠加出现的病例。
四、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预防出血热的关键在于减少与病毒的接触,控制啮齿动物的数量,接种疫苗,并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公共环境卫生管理
集中灭鼠:村镇或学校应当多次、统一组织集中灭鼠,切实降低村镇与校园内的鼠密度。在食堂饭店内部、学生宿舍、住户外围等重点区域,利用捕鼠器械,如捕鼠夹、鼠笼、粘鼠板等进行捕鼠、灭鼠,在校园街道可以投放鼠药灭鼠,经过灭鼠后区域内一定时间内不应该肉眼可见活鼠。
清洁家庭和工作场所: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清洁,尤其是在农村、田野和森林等高风险地区,定期清理垃圾和杂物,使用密闭垃圾桶,及时处理垃圾,减少食物残渣和垃圾堆积,以免诱引啮齿动物。
防鼠措施:封堵房屋的裂缝和洞口,使用防鼠网或纱窗,防止啮齿动物进入室内。特别是褐家鼠,为家野两栖,可从下水管道通过学生宿舍的卫生间蹲便器进入室内。
个人防护措施
避免直接接触:尽量避免与野生啮齿动物接触,特别是在户外工作或进行活动时。
防护装备:如果必须接触啮齿动物或其排泄物,建议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装备,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在清理可能被啮齿动物污染的区域或物品时,使用消毒剂,清理后及时洗手。
食物与水源:将食物存放在密封容器中,防止啮齿动物接触和污染,确保饮用水源不被啮齿动物污染,特别是在农村或野外环境中。
个人卫生措施:在处理可能接触到啮齿动物或其排泄物的物品后,务必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双手。尽量避免在未清洗手的情况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全程接种出血热疫苗可有效预防出血热,接种疫苗是个人预防出血热的最有效手段。该疫苗共接种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一年。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任何原因导致的第二针没有及时、按期接种,都应当重新开始免疫。
提高健康意识
教育与宣传:通过社区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认识,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及时就医:出血热的治疗强调“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就近治疗。因此,一旦怀疑自己感染此病,务必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防止病情延误,导致病情加重。
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