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些特殊的社交产品需要匿名功能外,大多数其他产品并不适合使用匿名功能。因为这会对产品的氛围和特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很多团队之所以做「匿名」功能,是希望能够促使不积极发言的用户变得主动起来,「敢于」发言,从而提高用户的活跃度。但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就是那些不愿意发言的人,并不会因为有了匿名功能而开始发言。相反,一些本来已经在实名发言的人可能会开始选择匿名,并以匿名的方式说一些在实名情况下不太会说的话。而这些话往往是假话。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知乎。知乎之所以变成如今的模样,不能完全归咎于「匿名」,但至少在匿名功能推出后,平台的氛围直线下滑,变得乌烟瘴气,到处都充斥着阴谋论。像「废话文学」,在知乎上很早就已经泛滥成灾。即使如今匿名功能被弱化,也已经无法挽救它所造成的伤害。
要理解它的负面影响,只需看看社区类产品,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大多数争吵的用户都是粉丝较少、昵称较特殊、没有发过个人信息的。相比之下,那些使用真名作为昵称、头像是自拍、发过较多内容的用户很少与他人争吵。或许会有争论,但几乎不会看到他们在骂街或发起一些「引战」类的内容。那更何况是匿名呢。
除此之外,我不喜欢匿名交流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真诚,尤其是为了匿名而匿名的。比如微信公众号留言区的身份切换,它有几种方式,一种是使用默认的微信账号,另一种是使用与该账号绑定的公众号或视频号,还可以创建新的身份。如果你有注意,在我的评论区是不会出现这类留言的。不是没有,实际上以「新身份」留言的用户还不少,只不过我都没有放出来。大多是哗众取宠的言论,个别看起来比较真诚的问题,我还是会礼貌地回复一下,只不过不会精选罢了。
实名或者叫常规状态下的交流之所以真诚,是因为身份所附带的责任。人会因为这份责任而在说话的时候尽可能想清楚,谨慎些。而一旦这个身份被隐藏,交流的底色就变了。
就像公众号留言区一样,它是公众号文章的一部分。即便看起来质量不高,但它能够体现出号主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个公众号的风格。如果所有人都是匿名,那么这个公众号就显得很虚假,大家的交流看起来也不会像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匿名」并不是一个容易设计的功能。要实现匿名功能很简单,规则的设定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判断自己的产品是否适合做这个功能。显然,微信公众号的这个功能是失败的。
有没有什么是适合「匿名」的?有很多。匿名不是非得要用于交流。比如博主发文,读者可以匿名打赏。购买商品时,也可以匿名付费。认同某个观点时,可以匿名点赞等等。直白点,对于做出贡献的人来说,可以选择匿名,但对于受益者来说,不能是匿名,但可以是非实名。
再具体的我就不说了,我如今写文的原则是不教人做什么,而是教人不做什么。其他的就靠各位自己悟吧。
🤔离假期还有一周时间,应该都已经无心上班了吧?两点了,摸个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