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社区|锦江河畔有个“小上海”

政务   2024-10-19 13:22   四川  

漫步郭家桥正街

无处不在的老街巷气息

让人沉浸在成都的闲适烟火气中



走进位于郭家桥正街7号院的

海蓉新邨小区

扑面而来的上海味道

让人恍若到了黄浦江十六铺码头

绿皮火车样装置上醒目的大字

“众志成城奔赴三线

奉献青春投身建设”

提醒着人们

这里有关于三线建设的记忆



1

有故事的小区

海蓉新邨小区有800余户居民,其中大多数是上个世纪60年代支援三线建设、从上海内迁四川的国有军工企业(现名海蓉特种纺织制品有限公司)职工及家属。


海蓉新邨小区文化墙上展示厂区历史


说起这个小区的来历,居民有摆不完的龙门阵。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纺织工业部将原上海市丽新织造厂、上海丝织六厂等5个单位的部分设备和设计人员内迁四川阆中,筹建了以生产军工丝织品为主的四川省阆中绸厂。


如今已近七旬的辜俭俭回忆起过去,往事就如同电影一般浮现在眼前。为支援国家三线建设,当时年仅4岁的辜俭俭和哥哥跟着父母从上海来到四川。像当时无数个内迁家庭一样,他们从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坐上轮船,经过大约7天的行程,才到达重庆的朝天门码头,然后再换乘汽车举家迁徙来到四川阆中。


离开上海前辜俭俭和哥哥在上海人民公园留影


“我们离开上海前,父母还在上海人民公园给我们拍摄了照片留念。”辜俭俭拿出泛黄的黑白老照片介绍道。


来到四川后,辜俭俭在厂区里长大、成年后进厂,然后立业成家……1989年4月,辜俭俭所在的阆中绸厂搬迁至成都并更名为海蓉绸厂。


黑白照片留住家乡记忆


为支援三线建设奋斗了一辈子的他们也随之迁居成都,被安置在郭家桥社区海蓉新邨小区。


辜俭俭一家入川后的留影


如今,院落中心花园回廊里的黑白老照片上还记录着他们的无悔青春。矗立在院内转角的上海微观“地标”、回荡在院里的《上海谣》《探黄浦江》,是他们想念的故乡。


2

他乡已变故乡

“最初,我们小区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基本都是上海人,语言、饮食都保留着家乡的习惯。”辜俭俭说。


乡音不改、故土难忘,海蓉新邨小区也被称为隐藏在锦江河畔的“小上海”。


三线精神在社区传承


经过30多年的融合,海蓉新邨小区早已将四川当作了第二故乡。在这里,香甜与麻辣不断进行味觉碰撞、上海话与川话实现自由切换……除了饮食、语言上的相辅相成,小区特有的海派文化还在郭家桥社区的发掘下走出小区;小区蕴含的三线精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成为滋养整个社区的文化养分。


社区丰富文化活动拉近邻里距离


随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等公共空间的成功打造,社区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海蓉新邨小区和其他小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居民间关系更加融洽,三线建设者们的归属感更加强烈。


郭家桥社区居民融合载体不断丰富


“郭家桥社区,老灵额(很好)!”

曾经的三线建设者

用轻柔细腻的上海话

点赞锦江河畔的滋味生活



记者:张 霁

视频:张 霁 洪子健 许 光

编辑:杜仲影

审核:王跃翔


*转载请注明来源:武侯发布

*为保证画面质量请勿裁剪图片

◆ 热门视频推荐 ◆



武侯发布
文创武侯 智慧城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07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