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境内有16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阜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
(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
您知道都在哪儿吗?
臧家公馆为清末民初爱国将领臧致平故居。该公馆解放初期曾为界首市政府初创地,所以也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现存的臧家公馆,位于界首市城区新华街中段,占地919平方米,具有典型的清末民初北方大宅院建筑风格。该公馆面南临街、二进院落,有上房、厢房、腰屋、倒座共三十三间(现存三十间)。建筑继承了清朝的建筑风格,是青砖为主的结构,上面点缀有一些砖雕。整座建筑高大、简洁、厚重,虽历经沧桑,但依然能让人感觉到它曾经的恢弘气势。1985年6月26日被界首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界首撤县复市,遂改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0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阳城遗址(秦汉)在界首市区西北17公里,界(首)郸(城)公路西侧500米,光武镇尹城子村南。因附近大都系尹姓居民,故俗称尹城子。
古城址略呈长方形,南北长390米,东西宽330米。今城垣皆为耕地,略高于四周平地。城垣范围清晰可辨。据史书记载,此即新阳城。秦统一中国,置郡县,设颖川郡新阳县。新阳城自秦建县始,至西晋废县制时止,先后共经历了秦汉、三国各个朝代,近五百年。此城地处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屡遭战火洗劫。尤其在东汉初年,汉光武刘秀与王莽在此进行激烈的拼斗,留下了大量的古迹和民间传说。该城址历年来,曾出土大量文物,从这些出土文物分析,新阳城是当时集政治、军事、商业于一身的重镇。1982年9月14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此城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5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田营镇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在民间流传着大量的神话传说,“陶仙的传说”、“七十二座庙”、“琉璃寺的传说”、“李能打虎的传说”等等。田营,沿颍河有天然的水灌资源,境内地势平坦,以沙质土为主,土质肥沃,适合于各种农作物生长,而界首彩陶就诞生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据《界首县文物志》载:“界首古窑址,在界首县城东南6至9公里,沙河南岸,陶庙区田营乡境内。因距县城较近,习惯称界首古窑址。界首古窑有卢窑、魏窑、计窑等十处,其中以卢窑最为著名。现在除高窑外,其他窑址不详。高窑位于高窑村,沙河南岸北坡,窑略呈圆形,残壁高5米,有大量红烧土。自隋唐以来,本地居民制陶,烧制古朴粗犷的陶器,以三彩剔花为其特征,已有千年历史。今所生产的陶器仍保持唐三彩遗风,所饰色釉中含有金属氧化物,呈白、黄、绿、蓝、褐五色,称为五彩陶。陶坯施釉后,易于流淌,利用这一点,形成自然饰纹,风格独特,绚丽典雅,享有盛誉。”2006年10月,被界首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县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6月30日,被阜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阜阳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黄庙(清代)距界首市区东北10公里,位于大黄镇上,东西大街偏东首路北80米处。原庙规模宏大,分东、西、中三院,前、中、后三门,其中有伏羲楼、神农楼、钟鼓楼、三关阁、祖师殿、关公殿、岳飞殿、娃娃殿、纺织娘娘殿、三小妹殿;老君庙、华佗庙、牛王庙、马王庙、鬼王庙、瘟神庙;醮房、东廊房、西廊房;金库、银库,住房等,共108间。另有金桥、银桥、卧虎桥、奈何桥及点兵台等。面积达3000平方米,有庙地480亩。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至二十六日七天,山东、河南、安徽三省的周口、漯河、淮阳、沈丘、郸城、项城、鹿邑、阜阳、亳州、临泉、太和、涡阳、蒙城、利辛等地的善男信女来此烧香敬神,买卖经商者,车水马龙云集而至,每天达30万余人,附近村庄住满客商。今虽盛况不及前,然值庙会,依旧人山人海。今存仅中殿三间,娃娃殿三间。中殿长11.47米,宽9.42米,建在台基上,柱础粗大,柱上加梁枋、斗拱,屋顶覆盖五色琉璃瓦,金璧辉煌,光彩夺目。当初在非府、非州、非县的偏僻农村集镇修此规模殿宇,可谓壮观。1985年10月23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9月10日被阜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庄古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在界首市区东南20公里的泉河(又称小汝河)北岸堤坝内侧,距顾集镇王庄行政村约500米,西距东湖沟100米。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因和河床连接在一起,上面覆盖一层淤土。
1984年9月文物普查时,当地居民反映,在该处开荒耕作时,距地表面0.4-0.6米深处,曾发现大量动物化石、蚌壳等约160公斤,1985年文物普查组又先后两次到该地进行调查,地面红烧土块、兽骨化石、蚌壳等随处可见。南部临河处有大量陶片。两次共采集石器两件,陶片和动物骨骼化石若干件。
该遗址未经发掘,标本采自地面,据现有标本判断,早期为大汶口文化遗存,晚期为周文化遗存。砖制陶网坠应为战国或秦汉遗物。1985年6月26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9月10日被阜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古寺(清代)界首市清真寺现有两座,一为清真东寺(又名清真古寺),另为清真南寺。清真古寺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当地富翁李和斋重建,砖木结构,大殿面阔三间,座西向东,全长11米,经堂高6.35米,建筑形式为歇山顶◦对殿五间,讲经堂五间,后讲堂五间,厨房三间,沐浴室六间,大门、二门各一间,共计三十间。1974年毁,仅存西大殿三间。1985年6月20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6月30日,被阜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阜阳市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皖苏建国学院旧址
豫皖苏建国学院旧址(近现代)位于界首颍南办事处裕民街玉皇庙院内。1947年12月,豫皖苏建国学院创办于河南省鄢陵县彪岗,是中共豫皖苏区委和豫皖苏区行政公署所办的抗大式的干部学校,先后随军在西华、扶沟、沈丘、槐店等地流动办学,1948年7月迁至界首,扩大招生达400余人,1948年10月迁至河南省开封市,扩大招生1500余,分设财经、农学、教育、文史、新闻、俄语、数理、测绘、水利等学科,同时附设公教人员讲习班,招生800余人,设会计人员速成班,招生200余人,任崇高任院长,纵翰民任副院长,赵卓任教育长,王昭铨任副教育长,该院先后培养干部近3000余名,随军南下分配到各省各条战线,该校干部队于1949年4月南下至安徽合肥市编入金陵支队,至时豫皖苏建国学院宣告结束。2017年6月30日,被阜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阜阳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任湾、韩湾古文化遗址(汉代)在界首市区东偏南3公里的徐寨行政村韩湾、任湾自然村南,距韩湾、任湾村50米,南临沙河,背靠沙河大堤。1974年发现,当地居民曾挖出铜箭簇(上有“长宜子孙”铭文)及陶片等遗物。1985年4月,县文物组对该遗址进行全面考察,沿沙河北岸长达300余米,文化层厚2至4米,据初步判断,应属周至汉的遗址。
文物部门分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和本次文物普查中对该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察。遗址沿沙河北岸长达500余米,文化层厚2—4米,遗址表面可见有陶片、兽骨及铸铁的炼渣等,拣选到蚁鼻钱、五铢钱、铜箭镞和铜带钩等重要标本。此遗址面积大,文化层较厚,内涵丰富。据初步判断,应属周至两汉时期的遗址。2006年11月31日被界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于古堆(汉代)位于光武镇小黄乡于古堆村东首,西座原高7米,面积2400平方米,今已夷成平地。东座原高7.5米,面积3000平方米,因取土破坏,一半成池。该处曾出土跪式泥俑一个,高0.7米,造型别致。1982年9月14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古堆(汉代)在位于古堆北1公里,刘寨村后100米处,分东西2座,东座原高7米,面积3000平方米,因居民取工,现已成池;西座高7米因年深月久,风雨剥蚀,人为地取土破坏,面积尚有880平方米。1982年9月14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古堆(汉代)位于刘古堆北1公里,黄古堆村后200米处,分东西2座,西座高7.5米,面积990平方米,东座高7.5米,面积1170平方米,两座均保存完好。1982年9月14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家庙(清代)在界首市区西北16.5公里,光武镇小黄乡所在地的小黄集东侧。因系黄姓所建家族庙。故为黄家庙。黄姓人自诩为东岳大帝黄飞虎后裔,故又称黄飞虎庙。又因庙在小黄集,为与附近大黄集庙相区别,故民间俗称小黄庙。原庙规模宏大,占地48亩,有正殿、配殿、廊房、钟鼓楼等43间。内供周文王、东岳大帝黄飞虎等塑像。庙前有石碑三通,叙述庙之修建过程。据当时见过碑文的老人回忆,庙始建于唐玄宗时期,北宋文彦博巡视江南经此,令人修茸;元明两代亦进行维修。清咸丰年间,惨遭兵燹,后集资重建,规模远不及前,然香火依在兴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庙内诸神像被拆除;六十年代庙的建筑装饰、脊吻、垂兽和部分石碑被砸,梁架彩绘遭破坏。今尚存大殿三间、筒子殿一间、偏殿一间,基本上保持清代建筑式样和特点。尚存明万历十一年(1583)《重修东岳庙碑记》残碑两通,碑文起首:“大明国直隶凤阳府颍州太和县地坊光(武)庙迤西黄家庙”:碑中记该庙“建年年深”;落款“大明万历十一年癸未闰二月念五日。”余文多剥落不可识。今庙为小黄乡中小学校地一部分。1985年10月23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莘城遗址(汉代)在界首城区以北偏东20公里,界临郸公路东侧1.5公里,芦村镇蒋娘店村内,南北长250米,东西宽403米。因此处属黄泛区,城早圯,遗址全部叠压在地下。从城北侧由东往西100米再拐弯向南50米处,曾出土许多炼铁的铁渣。再往西有井数眼每井相距40至50米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井尚存。城北部现为村庄外围沟,沟底处土呈板结状,似为街道或马道。该址历年不断出土文物,其中有战国时期的空心砖,汉代的铜镜、铜剑、石磨,钱币等遗物。钱币多数属汉代。也有少量属明代。出土的心形铁锤、胆形铁锤似为兵器或夯砸器具。经查阅古历史地图集,知该处战国时曾建有莘城,故名莘城遗址。莘城遗址于2006年12月31日被界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姜湾遗址(汉代)位于田营镇姜湾行政村东600米处。北临颍河,背靠沙河大堤。在遗址位于堤坝的断面地层,叠压有豆、盏、瓦、壶等大量陶器残片。这些陶片的纹饰也很丰富,有:旋纹、绳纹、簸箕纹等。此遗址的文化层分布清晰,内涵丰富,据初步判断,应属于战、汉时期的遗址。2013年1月29日被界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土楼“七十二窑”遗址(汉代)位于砖集镇刘楼行政村土楼自然村南约1公里处,东倚泉河支流黄沟河堤。据当地村民介绍此处窑原来南北走向分布有几十座土窑,土窑为“馒头”状,每座面积约十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当地俗称“七十二窑”。由于解放后大部分窑废弃不用,加之1975年发大水土窑全部倒踏,后来逐渐被推平为耕地。在遗址实地踏勘中,少量烧结度较高的绳纹灰陶片和类似支烧具的夹砂陶残件。2013年1月29日被界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应寨古村寨遗址(清代)位于顾集镇政府东南约1公里处,应寨行政村应寨自然村内。据当地村民介绍在清代此村人应尧年高中武举,风光一时,也使本村建筑渐成规模,有高楼大院、贞洁牌坊、上马石和高约数丈的旗杆等建筑。而后历经战乱和文革时期“破四旧”的毁坏,现村寨还保留有完整的四面寨沟、南寨门内主路两侧的雕花上马石、旗杆石座各两座和原武举人的练功石;另外在村民应西亮家还保存有原贞节牌坊的木制匾额,上阳刻有“慈竹贞松”四个行书大字,匾额上启“钦命工部左□□□□□”,落款“道光拾捌年□□□□□”,应西亮家的房屋也是用原古建筑拆下的房梁构件建造。
2013年1月29日被界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