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从审美自觉到审美自信:当代书法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   2024-10-11 11:30   福建  
点击上方“福建文艺网”订阅

从审美自觉到审美自信:

当代书法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 / 梅学味

梅学味


1982年生,福建福鼎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方向)博士毕业。现为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青年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2016 年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养计划”。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省的重要展览。在《光明日报》《中国书法》《美术观察》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或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有文学作品入选《福建文艺创作六十年选》《福建优秀文学七十年精选》等选集。


金钟冰壶联 22cm×180cm×2 2023年

与强调科学精神、批判精神、理性精神的西方艺术不同的是,中国书法艺术更注重个人内心的审美体验。我们通过欣赏一件书法作品,可以很轻易地看出书法家内心的审美追求与审美偏好,同时,在欣赏过程中,能够引发与我们内心建构起来的审美经验相吻合或者相排斥的审美感受,这就是书法审美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个人化审美体验。虽然是个人化的体验,但它却是一个完备的审美体系,这个体系首先以哲学或者美学理论为先导,为个体的行为思想构建一个统一的导引。因此,在这样的一个体系引导下,个体无论观照何物,都可以寻找到自我阐述过程中的理论依据源自哪里,与自我构建的审美体系中的哪个分支相契合,继而,以此提出艺术评判的美学原则。与就事论事的科学判断不同的是,这种类似先验的审美判断,更具稳定性,且个体充满了审美自信,更合乎个人的审美判断,以一种高屋建瓴的方式来挖掘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内化为心灵的一种深层体验,这就是个体在审美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审美自觉。


当代书法家内心缺失的恰恰就是这种审美自觉。如今,学科分野日趋细密,专业化使得各个学科的研究往纵深方向行进,即使是一门很偏门的学科或者技术,都可以在人们的研究过程中被挖掘出丰富的材料。书法亦是如此,当代人对书法的学习、研究和认可,使得书法变成了一门可以任意细分的学科,这好比许多人投入一生的精力在打同一口井,而井下的资源是有限的,当资源枯竭之时,打井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在这过程中,我们的思想越来越局限于眼前,而丧失某种全局观念。专业化、科层化的经纬区隔,蒙蔽了人们在艺术追求道路上的眼睛,有的人失去了多维的观照,蔽于一而忽视多元,蔽于用而失之美,蔽于今而不知古,蔽于物而不知人,蔽于潮流而不知自我坚守。书法研究体系缺乏一种构建审美自觉的风尚,在这过程中,有的人精神逐渐支离,审美认知变得狭隘,在自我认识之外,其余的变得异常模糊,从而失去了体现个人内心的审美追求,失去塑造个人审美品格完整的内在支撑。


可以说,从研究或者学习书法的外在环境而论,我们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艺术学习条件,特别是物质性的学习资料,同时,当代人在学习书法上也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在书写技巧的学习方面,获得很好的效果,但以技巧为中心的学习理念也制约了书法的发展。“模拟之功多,而天然之资少”,当代书法的发展存在一种重技巧而轻审美的趋向。艺术创作如果仅仅停留在“模拟”的层面,只是在笔法、结体、章法、墨法方面对前人进行借鉴,而忽略内在审美能力的提升,那么从某方面看,我们创造的书法作品就失去了审美的意义,没有在前人的基础上有着更进一步的审美提升的艺术创作,我们强调书法审美的独创性和表达创作主体真性情的重要性,也就沦为一种空谈。


我们知道,在书法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丰富的技巧是书法的外在表达,而书法作品中透出的文化则是学养的表现。书法家无论在创作还是审美方面都要做一个有根基的生命个体,文化和学养在创作者的内心深处扎根,时刻滋养着他们的审美意识,表现为独立自主的审美自觉和乐于思考的理论意识,同时具备深厚博学的学养积淀。很多书法家深知学养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性,深知学养对创作的钳制与规训,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没有表现出来,因为学养的积累是形而上的、缓慢的、渐进的,而不像形而下的技巧,可以条分缕析地速成。有的人更乐意追求成效快捷的技巧,故而对学养这些缥缈甚至虚无的东西避而不谈。在当代,在书法创作方面有着深远影响,同时在审美传达上能做到日日新的书法家较少,因为内在审美意识、学术涵养跟不上,创作也就失去了源源不断的原动力。学养的重要性还在于让书法作品获得一种精神性的美学表达而摒弃一种工匠式的呈现。

太上黄庭内景玉经 局部 2024年

古代书法家在学养提升方面,最为朴素的做法就是对世间万物的知识保有基本的热情和追求,“博于读书,深于观理,厚于养气”。无论是书法本身的知识,还是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他们在这方面的追求与修养通常是多维的,他们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不是在表现书法技巧,而是在解释和再现书法的内部秩序,将书写体验与人生体验相结合,以人生体验浇筑书写体验,以书写体验再现人生体验。再现既不是一个艺术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这当中蕴含的是一个审美自觉意识的构建问题,因其面临的外部环境是比较单纯的,故其关注的重点是向内的、自省的,这一点与我们在当代书法语境下谈书法有着很大的区别。


比如,文字学家和书法家面对文字学相关文献时,都会根据自己的学科特性不断地进行反思,在反思过程中,不断地扩展自己的学科观察的范围,并且依据观察的结果来推出新的研究理念。对于书法家来说,面对文字学相关资料,更多的是从字形的角度出发,使得研究的视角有别于文字学家。一些老前辈做书法也好,做篆刻也好,他们对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都有深入的研究,虽然他们对这方面的关注点是有别于这些门类的专家学者的。


老前辈的这些做法就是一种很难得的艺术创作经验。在审美的认识方面,书法家要做一个多向度多维度的人。一个具有单向度的审美方式的书法家,在自我构建的体系中有可能会越爬越高,但同时也会越来越狭隘,这个时候,认识和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的重要性就会凸显出来。不同门类的学科之间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但一些本质性的规律又是相通的,互相之间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也是如此。一种门类的艺术当中发生的活动也会对其他艺术产生影响。不同门类有着先天的隔阂,某种创新模式、特定的艺术结构方式以及风格形成过程中的特异性应用于其他艺术门类之中,当然不是简单地嫁接,只有通过借鉴和内化,才能突破学科和传统之间的边界。跨门类的艺术研究之间相互渗透、反观,才能得出一些启发性的结论。


资讯发达时代,各种以往难得一见的书法珍贵材料,今日尽在眼前,为我们展示了传统书法的海量资源,面对这些资源,选择其中任意一种,都可以造就不一样的审美取向。我们现在所有的对书法美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而生发出来的,所谓体统就是如此。体统就像一个包罗万象的书法审美的母胎,我们对于书法这一传统艺术的任何创新都只能说是在母胎这一传统场域之外的自然延伸,适时地回望业已建立起来的审美体系,将更有益于书法家对于书法美感的认知,更有益于书法艺术的守正与创新。但是如果没有历史的眼光,缺乏整体的比较,没有融汇古今的通识,在看待问题的层面上,就没办法拥有一种整体意识,也难以得出卓越的见解。理论的作用,除了丰富体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新见。


我们热衷于在审美母胎中提倡创新,那么,书法家就更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宏大的阅读量,拥有深厚的学识修养,才有可能抵达书法创作的多样性表达,才有可能在众多的书法作品中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书法家不能因个人喜好而在创作过程中将这种偏颇强加于人。书法审美差异本身不存在对错高低之分,属于不同审美范畴的美学表达也难以在同一层面上进行条分缕析的比较,就像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雄强的书法之美与阴柔的书法之美哪一个更高级。


一个书法家如果有着深厚的学识修养,对于美感的认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感受,那么在对书法美感的认知和追问的过程中,审美立场与审美主张自会越辨越明。反之,个人对于书法的理解如果过于单一以至于建立起单向度的审美立场,那么对于书法层面的认识和争论就会不自觉地上升到单纯的个人化的简单体验,以致在自我审美体验的阐释过程中无法以理性的态度来看待问题,甚至,当这种个人体验上升到个人情绪的宣泄,便更难自省反观。如此,想消解创作者与审美大众的观念上的分歧实属奢望。


数字时代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窗口,书法家想要表达自我审美主张变得异常容易,借助新媒介,书法家能够适时地表达自我对艺术的认知,这其实就是一种审美自觉的表现。如,通过视频号、直播等手段,可展示创作个体的审美自觉与学识修养。书法家在实际的书法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体验、思考,这当中有对话、碰撞、争鸣,都源于个体对于审美真知的追求。有质疑,有反思,必将促进思考,借助审美的视角,提醒我们对现代书法审美的局限性保持警觉和批判的态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书法家在当代这个艺术土壤之中,必然会生成合乎时代审美主张的表达方式。在这过程中,一旦建构起一套完备的审美体系,书法家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审美能力发现创作过程中暗含的审美价值,并且表达出来,通过学理性分析,令人信服,同时可以与时俱进地挖掘一些书法现象,在对现象的分析过程中阐释其中的时代价值。如果说书法作品最终目的是要向社会传递真善美,那么书法家在新媒介环境中的各种个性化表达,就是要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挖掘出书法创作蕴含的真善美,并且阐释何以为真、何以为善、何以为美。书法作品就是书法家与审美大众交流过程中的一座审美传递的桥梁,在书法家和审美大众之间,要不断输送审美信息,提升大众审美力。


书法家不断地丰盈自我的内在精神,包括思想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重建、审美趣味的提升以及理论视野的打开,这些因素的发展程度支撑着书法审美进程的展开,同时也保证了个性表达的学理性和美学品格;书法家还应关注社会,对新观念、新媒介、新方法的了解、分析以及可能的使用,可以把书法从“大众与作品”这样的二维对话,提升到作品的呈现方式、影响书法创作的社会语境等多重对话。当代媒介的发展,也给即时性的书法创作提供了更高的传播效率,拉近了创作与阐释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书法的创作过程更加贴近大众且富有张力,使书法创作和书法审美并行发展。


书法审美体系的构建过程是一个长久累积的过程,我们对于书法美的接受和感知,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时代对于书法美的感受要想得到提升,就应该以一种相对长远的心态来开展书法审美教育。缘境起情,因情作境,我们的生存环境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审美语境,对于我们的下一辈人来说,我们对他们书法美的启蒙异常重要。启蒙,应以经典为本。启蒙还应将审美评判与自我评判、风格认知、大众启蒙和自我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以一种更为开放、更为自信的心态,在审美空间里进行美学对话,使得整个社会对书法审美能力的提升成为一种自觉的表达和愿景。

心怀静品联 22cm×180cm×2 2024年



(来源:《艺品》2024年第2期)


福建文艺网(ID:fjswlwx)

投稿邮箱

fjwywtg2022@163.com(文艺信息)

福建省文联官方微信——福建文艺网

投稿文章需提供

作者单位或姓名及联系方式,

有照片需提供原图。

未按要求,

则不予采用。

点个“赞”,文艺范;点“在看”,齐分享

福建文艺网
福建文艺门户网站,多彩的“网上文艺之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