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学|郑建光:和平的季风

文化   2024-10-17 12:33   福建  
点击上方“福建文艺网”订阅


和平的季风


郑建光

来到福建长乐太平港时,即将进入小雪节气,我们身着短袖夏装犹嫌炎热。显然,太平港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太平港与太仓港相比距离“西洋”更近,可以高效利用东北季风期间,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快速抵达目的地,造访更多番国。因此,大明舟师选择了太平港。

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无论起于南京宝船厂,还是太仓刘家港,每一次都是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整训、补给、招募船员、祭祀海神,短则两个月,长则近年,等候东北季风到来时,扬帆开洋。郑和下西洋打开了中国通往欧、亚、非大陆的海上通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

我们伫立在南山三峰塔(即圣寿宝塔)下向远处眺望,但见浮峰、六平、首石、鹤岭、董奉等一座座青山列阵如仪,重重叠叠环绕于太平港四周,它们像巨人一般挽起臂膀,组成坚固的屏障,把夏秋季台风抵挡在港外。这座高耸于南山之巅的宋塔,也是一座航标,当海船冲破惊涛骇浪见到它时,水手们都会兴奋高呼,太平港到了,中国到了!我们一行人所处位置前方的西北面有上洞江、东北面有下洞江与闽江贯通,船队可以同时从这两个江口顺潮进出太平港,通行效率极高。太平港真是一个理想的泊舟良港,除了避风、出入方便外,水深、港阔也是其优势,当年港区东西宽约五公里,南北长约十公里,水域面积涨潮时达十五平方公里,退潮时约有十平方公里。

郑和首次下西洋时三十四岁,由艨艟巨舰组成的浩大船队,承载着二万七千八百名壮士,相当于现代五至十艘航空母舰的人员配置,高樯到处旌麾列,威仪隆盛。中国航海家的这一壮举,比西欧航海家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早了近百年。郑和率领庞大舟师开洋,当然离不开季风,但仅靠自然界制造的东北季风肯定不够,还必须有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强劲季风作后盾。宋、元以来中国海外贸易日益发达,元末江南地区海船建造业已初具规模。朱元璋经历三十余年励精图治,农业经济得到恢复,手工业方面也比前朝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我国对西洋的沉香、乳香、龙涎香等香料,苏木、没药、胡椒等药材,象牙、犀角、玳瑁等珍宝,也有较大的需求。

在国内经济获得良好发展之后,拓展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成为当时十分重要的国家战略,明代初期便建立起大规模的官营造船业,为走向海洋打下了基础。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长的海上航行,这一壮举离不开社会各方面形成的合力季风的推动,否则,难以实现一帆风顺,劈波斩浪。统领大明舟师远航的副使太监王景弘是福建人,船队选择驻泊太平港伺风开洋,与他有很大的关系。王景弘熟知闽人有以海为田的意识,“习于斗水,便于用舟”,大海是闽人生存、发展之路,甚至是避难之所,发生逃避朝廷追捕而下海为寇的事例并不鲜见,因此,西洋异域对于他们来说,一点都不神秘。因为闽人航海经验丰富,早已熟练掌握水罗盘和牵星过洋等导航技术,郑和舟师自然要大量聘用闽人火长、舵工、班碇手、水手、木匠等技术人员参与下西洋活动。学者研究表明,《郑和航海图》其实就是闽人航海技术的总结,图上有些地方,郑和船队并未到达。事实证明,郑和与王景弘选择太平港驻泊是正确的。宋、元时期,福建造船业在全国首屈一指,朝廷使船多为福船或按福船制造,“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为上”,即便浙江自行制造福船,“必往闽中买料”。闽江为福建最大河流,上游有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支流,中下游有尤溪、大樟溪等河流汇入,几乎把闽西北与闽东南连接起来,有利于举全闽之力为下西洋服务,满足下西洋的补给。船队驻泊太平港的补给,除了生活物资,当然也包括舰船维护和制造。《闽大记》的记载可以证明:“永乐七年春正月,太监郑和自福建航海通西南夷,造巨舰于长乐。”也可以在《明太宗实录》中得到证实:“永乐元年五月辛巳,命福建司造海船一百三十七艘。”并点明准备下西洋之用。闽江上游物产丰饶,沿海闽人以海为田、以舟为家,多水手船工,还有海神妈祖的保护,无疑是助力下西洋的另一股季风。

我们依依不舍告别南山。石板路是近几十年铺筑的,有点湿滑,但与郑和当年行走的山道相比,已是坦途。开拓者都具有冒险精神,航海家郑和与王景弘就属于这样的人,在13世纪之初就走向前人未涉足的地方,在印度洋、在西太平洋留下中国人的脚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壮举,对长乐、对福建的影响无与伦比,十洋成市,带来文风昌盛。

六百多年过去了,沧海变桑田,虽然太平港消失在历史烟尘里,但更多的军港已傲然屹立在祖国漫长的海岸线上。陈列馆里有一艘郑和宝船模型,我凝视着按照1∶85复原的九桅十二帆福船,好像看见郑和背风站立在船头,双目炯炯,坚定而自信。他专注地眺望前方波涛汹涌的海洋,头顶上的龙旗在强劲的东北季风吹拂下,猎猎飘扬。他的身后是太平港,是南京,是大明江山……郑和纵横四海、逐浪大洋的荣耀,不会止步于明朝,因为我同时也看到以强大国力为后盾的中国人民走进了新时代,正在发奋向前,形成前所未有的超强季风,吹遍这颗蓝色的星球。


(来源:10月17日《福建日报》第12版)


福建文艺网(ID:fjswlwx)
投稿邮箱
fjwywtg2022@163.com(文艺信息)

福建省文联官方微信——福建文艺网

投稿文章需提供

作者单位或姓名及联系方式,

有照片需提供原图。

未按要求,

则不予采用。

点个“赞”,文艺范;点“在看”,齐分享

福建文艺网
福建文艺门户网站,多彩的“网上文艺之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