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上蔡遗址逸事考

百科   2024-12-11 22:06   河南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史记·李斯列传》一开始就指出李斯的籍贯所在。李斯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他为了奋发有为,“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西入秦,被秦王政任为“用事”大臣。李斯辅助 秦王政灭韩、赵,并燕、魏,吞楚、齐,以十年的时间统一天下。

全国统一后,李斯辅助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了第一个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并且辅助秦始皇统一车轨、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李斯的文章被鲁迅誉曰“秦 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书法被张怀瓘誉为“小篆入神,大篆入妙。”李斯在政治、军事、文学、书法诸方面建有殊勋。虽然在焚书、沙丘问题上亦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其功绩仍是昭彰史册的。 李斯之事迹,很多文献皆已记载,李斯之功过,很多名家皆已评述。但李斯在上蔡之遗址逸事,尚散落民间无人整理。现就民间所说所存,参考历史文献, 考证陈述于下,以补史实之空白。

据《李斯集辑注年表》,李斯生于公元前 280 年,即周赧王三十五年,秦昭王二十七年,楚顷襄王十九年。这年,秦攻楚,取黔中,楚献汉北及上庸与 秦。第三年,秦将白起取楚都鄢郢,楚顷襄王迁都陈,称陈郢。李斯就诞生成长在楚国丧师败北、失地迁都的动乱形势中。楚国迁都东郢后,偏安淮北,以上蔡为别都,置上蔡郡,二十余年未曾发生大的战乱。李斯就在这个暂时安定的局面中读书、娶妻,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在上蔡郡为郡小吏,并在厕中见鼠食粪便发出“贤与不肖在所自处”的感叹。

李斯在二十八岁前应当都在上蔡生活。《太平御览·婚姻》引《家语》曰: “男子二十而冠,有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按照这个原则 推算,李斯结婚时可能为十八岁。李斯出上蔡东门牵黄犬逐狡兔时,其中子已 经随同。中子随同逐狡兔最小应该已有八岁,况中子上尚有长子李由,若李斯不到二十八岁这样的年龄是不会有两个孩子的。李斯在上蔡的住址有两处,一在上蔡县城西南 5 公里的李斯楼村,一在上 蔡县城东门里。 康熙本《上蔡县志·古迹》曰:“李斯故宅在县西南。”李斯楼村位于上 蔡县城西南,方位与记载是一致的。并且当地世传李斯为李斯楼村人,李斯楼村人也认为李斯是自己的祖先。

李斯楼俗名“李七楼”,“七”是“斯”的谐 音。该村左傍芦岗,右滨汝河,村前有岗,岗北有涧。传说李斯青年时期习武, 经常张弓飞马上岗,又从岗上发箭驰下,马渴时就在涧中饮马。因此名岗曰“跑马岗”,名涧曰“饮马涧”。岗上曾出土战国铜剑等遗物。 上蔡东门里是李斯的城中住宅,在古上蔡县城东门里街北,即今上蔡第一 初级中学与土产公司、百货公司仓库一带。李斯居上蔡东门多有记载。《史记 李斯列传》记载李斯被斩出狱时,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 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虞荔《鼎录》曰:“李斯为丞相,铸一鼎。其文曰:‘上丞相鼎’,埋于上蔡东门。”埋鼎埋玉都是取意吉祥,李斯在上蔡 东门埋鼎,亦是取对住宅吉祥之义。之外,有些诗篇也表达了李斯住在上蔡东门。 唐人胡曾诗:“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也把上蔡东门和李斯连 在一起。李斯住宅的遗址,据现在考查,南北约300米,东西约100米。今李 斯宅所在地的上蔡第一初级中学尚有李斯井遗址,据说李斯青少年时热爱劳动, 在宅内开辟园地掘井种菜。现尚有梅翁所题“李斯井”碑存,碑上有文并云:“斯少时尝于宅内掘井灌园,自斯既腰斩于咸阳,乃有井上鸡鸣之异。”看来李斯死后,李斯井上还有雄鸡长鸣的现象,未解何因。

“井上鸡鸣”为古蔡八景之一。 在李斯宅的遗址上,尚有李斯坑。传谓李斯被斩后,赵高令人将李斯宅地挖三尺,李斯坑即其遗迹。 李斯在临刑前尚念念不忘出上蔡东门逐狡兔。上蔡东门外这个猎场,现在 尚有遗址可查,即今齐海乡一带。这一带方圆120平方公里,地势低洼。战国 时夏秋积水,冬春水涸变为葬莽草原,直到东汉时期,才垦为农田。康熙本《上蔡县志·舆地志·山川》对杜五沟条有这样的记载:“汉上蔡长杜诗,因蔡民 素被水患,开此五沟,以杀水势。蔡人德之,号曰杜沟。”这五条沟都在县城 东面的齐海乡一带,五沟开凿,水涝排除,这一带才变为良田。由于杜沟开凿 前这一带是夏秋积水,冬春莽草丛生的荒野,所以野兔纵横。李斯居上蔡东门, 出城三五里即到这里。因此,便成了李斯“逐狡兔”很好的猎场。

李斯被腰斩咸阳,“夷三族”,是否还有后代?李斯楼村的村民世代相传:李斯被斩时,有个小儿子当时居住上蔡,在亲朋的保护下未被官府捕获,匿藏 在李斯楼村。因恐“李斯楼”三字引起官府注目,便把李斯楼改为李七楼。李斯小儿子的子孙在李斯楼世代繁衍,遂成为百户大村。根据《史记·李斯列传》,李斯长子为李由,曾为三川郡守,后在雍丘之战中为项羽、刘邦所杀。《史记·项 羽本纪》有项羽、刘邦“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李斯中子与李 斯同时被斩。李斯有长子及中子,就应该有个小儿子。而小儿子偏偏史籍没有记载,所以这个传说很重要:补充了史册空白,是可信的。现在李斯楼村的村 民百分之九十都姓李,自说是李斯后代。他们自古有个遗风:清明节扫墓时不 在坟顶上放置坟头(当地风俗是清明节扫墓时在坟顶放置方形土块作为坟头)。原因是李斯被杀没了头,不放坟头是为了纪念李斯。

李斯腰斩咸阳,是否归葬上蔡?李斯楼村的人说,是李斯的小儿子后来又在亲朋的帮助下把李斯的骸骨运回上蔡的。这个传说也是可信的。康熙本《上蔡县志》记载有李斯墓的位置及题李斯墓的诗篇。《上蔡县志·陵墓》:“秦李斯墓《一统志》:在县西南二十里。” 《上蔡县志·艺文志》唐代胡曾《题李斯墓》诗: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又《上蔡县志·艺文志》宋代刘敞《题李斯墓》诗:二事三公何足论,忆牵黄犬出东门。天人忌满由来事,枉恃沙丘有旧恩。

以上说明上蔡确实有李斯墓,然而,其位置具体在何处呢?李斯楼村耆老相传,即李斯楼村东南的土冢。这个土冢与《上蔡县志》所提的方向是一致的,只是在距县城的里程上有差异。但历史文献所提的里程与现在的具体里程往往不同,是司空见惯的。况且,此墓经考古钻探,夯窝较大,平底甚浅,为战国末期与秦时墓葬无疑。所以说为李斯墓是可信的。该墓位于芦岗西侧,西滨汝河故道,墓前竖立碑石,周围松柏葱郁,风景秀美。


来源:上蔡文旅


觉得不错,请点亮↓↓↓


上蔡学问
关注上蔡学问,让你更有学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