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决定罢免吴存荣的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
而在去年的12月,老吴的全国政协委员资格,已被撤销。
老吴是正部级。去年12月16日,他在山西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任上,落马被查。此时,距离他赴山西履新,跻身正部级,不过才年把时间。
吴存荣的仕迹,起于皖地,又跨省去了重庆。虽在山西的时间不长,但职位很高。那已是寻常公职人员“望眼欲穿”而不可得的高位了。
据说,很多大老板、大“冒号”们的家里、办公室里,喜欢挂这样一副书法字:
行稳致远。
意思很清楚。行得稳,才能走得远。
这是多少人孜孜以求的人生愿景。尤其是官场中人,也有人当成人生执念了。
想来,“宁静致远”四个字,也应该是吴存荣那个的高官,念念不忘,追而求之的为官境界和远景。
手头恰好有个故事,是个古代廉吏的故事。它唤作“于公粥”。
这个“于公粥”,也就是“于糠粥”。说的是康熙大帝称之为“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的吃饭故事。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今山西吕梁)人。巧合的是,吴存荣的省人大代表职务,就是在于成龙的老家吕梁选出来的。
于成龙的仕途,起于广西罗城。他在罗城当知县。罗城知县于成龙的一日三餐,是怎样的?
史载:
日食一餐或两餐,读书堂上,坐睡堂上,毛头赤脚,无复官民礼。夜晚酒一壶,值钱四文,并不小菜,也不用快箸。
这个县太爷的饮食,可见是极简的。
后来,于成龙提拔到黄州府同知。他又把自己的饮食习惯,带到了黄州。且还勉励自己,“益励前操,至死不变”。
话说有个黄州籍的举人,名唤鲁晟。他是京城的太学生。明清时期,太学是国子监的俗称。太学生,即在太学读书的生员。
他们都是最高级的生员。
回乡探亲的太学生鲁晟听说了“于公粥”的故事,一方面是不相信,另一方面是勾起了他的好奇心。
他以为,黄州人争相热议的“于公粥”,是把于成龙这个地方官“神话”了。世间,哪有这样的当官之人呢。
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好奇心驱动这个京城的太学生,要到府衙一探究竟。
当鲁晟到得府衙,指名要喝“于公粥”,人家就真的把一碗“于公粥”端在他面前的时候,这位太学生一拍桌子说道:
这碗粥粘稠稠的,青白黄红琳琅满目,可谓色香俱全,味道一定挺好的。
于是他很有兴致地拿起筷子,一边扒拉一边喝粥。突然,他作出仰头伸脖子状。等他把那难咽的东西吐出来一看,却原来都是麸皮和谷糠。
这个太学生终于明白了,也相信了,传说中的“于公粥”,就是地地道道的“于糠粥”。
府衙门房见那么些粥吐了出来,很是心疼:
于成龙大人为了节省口粮,天天吃的饭呀。这都糟蹋了。
民间有说,人的一生劳累,不过就是为的那“四指宽的口子”——意指一张嘴。但同样是用嘴吃东西,填肚子,官与民却大不相同。
于成龙的“于公粥”,可担当得起天下为官者的镜鉴。当然,正部级吴存荣也在内。
可惜的是,好像老吴对这个故事,并不知晓,当然也是不明就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