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推行“大类招生”的招生模式,在137所“双一流”高校中,已有一半以上的高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可见大类招生渐成趋势。什么是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有哪些模式?大类招生是指,高考招生时按照学科大类或是将几个学科类似的专业合并在一起招生。学生入学后按照大类,在1~2年时间内进行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展开具体专业的后续学习。2001年北京大学启动“元培计划”,被认为是“大类招生”本土化探索的开端。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里,名校纷纷跟进。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实行大类招生改革的高校占比超过80%。与普通专业招生相比,按大类招生的专业类名称没有专业名称划分的详细,一般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一级学科或者二级学科。- 金融学类(金融学、保险学、金融工程、精算学、金融科技)
- 经济学类(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商务经济学、数字经济)
这些都是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专业目录里面的专业类,每个专业类里面包含了院校正式在教育部备案的多个具体专业。
对于按类招生的学院,学校招生计划数不再按专业划分,而是下达到按当年计划招生的专业类。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只需填报相应的大类,不需要选择确定自己就读的具体专业。不同的高校在按大类招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学科建设、专业布局、院系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就业方向等问题制定相关的培养模式,彼此之间也不尽相同。
即便是同一高校内,不同类别的培养模式、分流时间等也会有所区别。这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形式,这种招生方式中的专业类所包含的专业一般具有学科相近性。
把一些特点相似或者具有相同属性的系科或专业方向合并在一起招生,等大二或大三再分流到不同的专业进行具体专业课程学习。按院系招生的高校,一般是一个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几个大类招生。
学生们可以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成绩等,再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还有一些学校是以“基地班”、“试验班”的形式进行招生。- 工科试验班[计算机类(华夏计算机科技英才班)、电子信息类(信息科技英才班)、电子信息类(网络空间科技英才班)、电子信息类(集成电路科技英才班)、力学类(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理论与应用力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安全工程、核工程类]
- 理科试验班类[数学类(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物理学类(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空间科学与技术(赵九章现代地球和空间科技英才班)、数学类、物理学类、空间科学与技术、统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
当然,不是所有的试验班都按大类招生,还有很多高校的试验班是入校以后再进行选拔的。按大类招生有利于学生克服志愿填报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获得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多数学生对大学的专业了解不多,志愿填报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大类招生可以让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前一两年时间内深入了解各专业,明确自己的学科特长和发展潜力,进一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大类招生作为一个整体,增加了招生计划,有利于减轻同学专业报考的压力。如果分开招生,某个专业的招生计划若只有1-2人,很多同学往往不敢填报,但当集合多个专业的大类招生计划增加到5-10人时,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同学的专业需求,高校在安排专业计划时也获得更大的空间。大类招生结合大类培养以及通识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实现学生多样化发展,有利于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同学将来走入社会之后综合能力的展现。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新高考改革,标志着“专业优先”的投档方式正式启用。名校光环优势不再,强势专业将成为高校招生的“硬通货”。这种情况下,通过大类招生“打包录取”考生,便成了学校录取优质生源的重要手段。虽然大类招生渐成趋势,但风潮之下,暗流涌动。把人招进来之后,如何培养成了一大难事。我国在大类培养方面尚不成熟,很容易造成诟病。新高考改革之后,同一大类的学生会因高考时选考科目不同而出现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同时,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所需基础课程也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性需要高校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开设齐全的、高质量的基础课和通识课,实现多专业的重新组合,使专业向复合型转化。但目前来看,部分高校准备不足。“水课”、“无用的通识课较多”等课程设置问题消耗了学生的大量精力。大类招生之后的专业分流阶段,也容易造成“热门专业越来越热、冷门专业越来越冷”的现象。成绩较高的学生扎堆报热门专业,而成绩低的学生最终被“甩”给冷门专业。填报大类招生专业志愿前,考生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兴趣与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前景是否一致。同时了解清楚院校专业分流的时间和方式,不同的分流方式决定了学生未来进入某个专业的难易程度。一是基于学生成绩、平时表现等综合因素分专业。这种模式最直接的影响是,排名在后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有些学生可能是为了某个专业才选择大类专业,可在选专业时,受成绩排名等影响,难以选到目标专业。二是直接按照学生意愿选专业。这种方法看似更科学,但操作起来很困难。在实际中,大部分学生更乐意选择“热门专业”,这样一来,“热门专业”扎堆,人数太多难以吸纳。考生须仔细阅读学校招生简章,了解每个招生大类包含哪些专业。各校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不同,同一招生大类包含的专业及未来深造、就业的领域可能是不同的,考生要仔细研究,加以区分。部分院校在大类招生时没提出具体要求,但专业分流时对身体条件会有限制。考生要对照相关体检标准,了解自己报考专业是否有身体条件要求,如不符合要避开报考。 4、对于不同学生,高校大类招生可能是“踩坑”也可能是“捡漏”。虽然部分成绩靠后的学生有可能最终会流向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但对于高考侥幸“搭边上车”来到自己心仪学校的学生而言,通识教育期间也得到了逆风翻盘的机会。只要成绩能够冲在前面,还是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选择权,能够在大类分流中进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习。
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廖立恒升学规划工作室排版编辑,文章内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尊重原创,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