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网评 | 算法没有价值观,但背后的人要有正确价值观
政务
时事
2024-12-13 15:03
北京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搜索引擎的智能化、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广泛应用,在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促成了“信息茧房”的形成。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同质化信息充斥视野,牢牢占据用户有限的注意力,悄然“驯化”其思想与审美;日复一日的单调内容,让用户渐感麻木与厌倦,直至恍然惊觉,自己已困于“信息茧房”,视野受限。于是,急于“破茧”的用户开始追根溯源,寻找织造“茧房”的罪魁祸首。算法——这一生长在“黑箱”中的不透明规则——被推上“法庭”,接受“审判”。然而,如此庞大坚固的“信息茧房”仅仅是由算法一己之力造成的吗?批判算法就可以完成“破茧”吗?首先,平台成为信息的“过滤器”。为树立品牌、形成风格、打造特色,各平台均设有信息过滤机制,筛选发布内容。什么样的信息适合分享?什么样的内容被优先推荐?当平台的独特性突显,平台的特色内容被推送至用户眼前,其他的内容就会悄然远离用户视野,造成信息的同质化。其次,用户对内容的选择性接受。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被海量的信息包裹着,应接不暇。有研究表明,目前每人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相当于174份报纸。信息过载会促使用户对所接触到的信息进行选择性接受,人们会下意识阅读自己熟悉的、常见的内容,为自己“结茧”。再次,算法成为发展“双刃剑”。算法只是工具,其利弊掌握在使用者的手上。算法没有价值观,但算法背后的人一定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算法本身并非“信息茧房”的直接缔造者,然而如何运用算法以及选择何种算法,则必须置于法律与道德的严格审视之下。目前,国家对算法的监管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对“信息茧房”等问题进行深入整治,进一步深化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无论从信息治理还是个人发展的角度,“破茧”都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数字社会时代,我们身处于信息过载的环境中,被海量信息所包围,也更需要提升媒介素养,善用算法。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算法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治理机制来保障信息的多样性。从这一层面来讲,“破茧”行动不仅需要政府监管加强,还需要平台机制规范、用户媒介素养提升等多重助力,共同营造多元、多样、多彩的健康网络信息空间。
记者:周佳佳 杨思永(实习)
文字编辑:李晨阳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