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杨家将真相:杨继业并没有撞死李陵碑,穆桂英并非杨文广母亲

文化   2024-07-03 06:49   山东  

请点击上面  免费订阅本账号!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我们重温历史,不是为了给帝王将相歌功颂德,替封建王朝树碑立传,而是在于以史为鉴,借古以识今,在古人的成功中汲取经验,从其失败中借鉴教训,为我们今天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我们从小就被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熏陶:杨继业骑马不慎撞死了李陵碑,穆桂英是杨文广的生母,她大智大勇,手挥戈矛征战沙场......然而,这些经典桥段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历史?杨家将的神奇传说到底有多少是出自文人墨客的美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逐渐被模糊,被遗忘。今天,让我们一起揭开这神秘的面纱,重新认识这些陷入久远年代的英雄人物,看看他们真正的身世与事迹到底是怎样的?真相又会对我们的认知带来怎样的冲击呢?

一、杨继业的出身与家世根源

提起杨继业,可谓是名动华夏啊!作为北宋著名将领杨家将的代表人物,杨继业从小就身世不凡。原籍山西太原,自号"崇贵"。其祖上可谓是满门忠烈,历代都有为国家尽忠效力的显赫先辈。


杨继业的曾祖父杨从诲,生于唐末年间,是位风华正茂的书香世家公子。只可惜好景不长,年方二十出头时,家乡便遭亲眼目睹了黄巢农民起义军的洗劫。从诲亲见乡亲们遭到杀戮、村落付之一炬,心中愤懑万分。于是下定决心,携家中馀资,组织一些亲朋好友,组建起一支民团,为了抗击黄巢军的暴行而战。

从诲胆识过人,枪法神勇,在与黄巢军一次次的遭遇战中,屡建奇勋。有一次,从诲所在民团遭到黄巢军的重重包围,形势万分危急。就在大家绝望之时,从诲临机一计,指挥大家放下手中武器,随其装扮成商旅平民模样,竟然骗过了黄巢军的心腹,安全脱离了重围,保住了全村人的性命。

这一作为,使得从诲在乡里乡亲间赫赫有名。及至黄巢军被平定,从诲更是被隋唐王朝册封为"镇抚大夫",并赐予优渥俸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不过从诲可不是那种供祸享福的寻常百姓,反而将这些钱粮悉数拨给了那些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生活艰难的百姓。

这种行为,直接延续到了后人。从诲的曾孙杨泰和孙儿杨钦,也都以"侠骨柔情"著称于世。杨钦英年早夭,不过却将侠义家风一直传承下去。杨钦膝下便是我们今天要细说的主角杨继业的父亲杨信。


杨信自幼家学渊源,聪明过人,加之受父亲杨钦熏陶,家中祖训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箴言,遂成为一表人才。年方二十,已是京城里的名门子弟,被钦点充任一些不太重要的朝廷仕役。

不过杨信可不满足于此,他志向远大,常对身边人谈起"匡扶王室、造福苍生"的夙愿。他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够整军经武,为朝廷建下赫赫战功。那一年,多尔袞军入侵南京,对付多尔袞军的将士们自然而然就成了杨信心中首要目标。

杨信的机会很快就来了。朝中有一位清流侯,广施赏赐,正在组建一支义勇军,招揽将士前去驻扎在南京。杨信一听到这消息,立即自荐加入,奋勇而上。杨信勇武过人,枪法精湛,极为出众。不到半年时间,便在义勇军中树起了威望,一骑当先。直至多尔袞军被驱逐出境,杨信功不可没,被清流侯亲自嘉许,赐予厚禄,并且受命回到京师,效力于中央。

就在杨信回到京师不久之后,一个好消息传来。怀着身孕已久的妻子张氏,终于诞下了一子。按朝野人家惯例,取小名时,通常是让年长一辈的长辈为孩子命名。朝廷中人听闻了杨信的孩子出世,都纷纷表示要赐名。


最终定名的,是当朝宰相张文垓。张文垓研究了一番天象后,赞叹这孩子命相不凡,遂取名"崇贵"二字,寓意孩子一生当受人崇敬、尊贵非凡。杨信也满怀欢喜,对这个儿子将来更是殷切期盼......

二、揭秘杨继业真实的军旅生涯

杨继业的军旅生涯可谓是波澜壮阔,其勇武过人的事迹,也使他赢得了"杨无敌"的绰号。回溯往事,我们不难看出,杨继业之所以能够小有名气,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自幼受到的良好家教。

杨信严格要求杨继业从小就学习文武双全。他为杨继业请来了京师最好的师资,教授杨继业儒家经典和武术技艺。杨继业自小聪敏过人,学什么像什么,不过尤其对武术心领神会。等到十五六岁时,杨继业的武功已是出类拔萃,尤其是骑射的功夫了得。每逢节日,杨家就会举办猎户大会,杨继业使用的是家传的精钢重弓,所射之物,无一漏网。


杨继业十八岁那年,金国入侵,杨信奉诏前去征战。临行之际,杨信将杨继业唤到跟前,教导了一番做人处世的道理,并嘱咐他在家中辅佐母亲,勤加习武,将来也要为国效力。杨继业明白父亲的苦心,只是没想到,这竟然成了与父亲最后的一面礼节。

不久,坏消息传来,杨信阵亡于金军之手。杨继业痛心万分,但并未因此而放弃武道,反而更加刻苦,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一年,北宋开国皇帝淳佑帝继位,组建了一支精锐骑兵队伍,专门抵御金国的入侵。

杨继业一鸣惊人的武艺使他被选入骑兵队,担任了骑射教头的职务。每逢演武,杨继业都是队伍中的佼佼者。有一次,淳佑帝亲自观摩骑兵队的操练,杨继业一人就射落了二十多个靶子,使得淳佑帝大加赞赏。从此,杨继业在骑兵队中官运亨通,很快被提拔为队长。

在淳佑帝统治的后期,北宋内忧外患,金国的侵袭愈加猖獗。淳佑帝深知,如果没有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北宋就难以幸免。于是他将全国最精锐的将士汇集起来,组建了一支新的亲军队伍,取名"神武军"。


神武军的将士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个个都是武艺超群之辈。而担任神武军统领的,正是当朝最为出名的大将军刘崇。刘崇生性淳朴,待人谦逊,却又勇猛过人,每遇战事,都是当先锋冲在最前面。他看中了杨继业的过人武艺,将其纳入了神武军的队伍中。

就这样,杨继业开始了他辉煌的军旅生涯。在神武军期间,他时常随刘崇出征,无往而不克制。尤其是骑射方面,简直就是无人能及。在一次围困作战中,杨继业骑马引导神武军突出重围,其英勇表现使得攻城的金军闻风丧胆,最终获得了胜利。这一功勋令刘崇对杨继业赞赏有加,将他留在身边,终日相伴。

有一次,刘崇遇到了一位武艺出众的高手,两人比武,你来我往,难分胜负。就在这时,杨继业见状,举起了手中的重弓,瞄准并射出一箭,正中那高手的马镫。那高手的坐骑受惊,将他甩了下来,刘崇才得以杀出重围。从此,杨继业在神武军中赫赫有名,被称为"杨无敌"。

就这样,在神武军期间,杨继业靠着过人的武艺和英勇表现,屡立战功,很快就被刘崇看重,担任起了亲兵队长的重任。直至淳佑帝驾崩,刘崇被立为北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杨继业的地位也跟着上升,被册封为亲军统领,更名"刘继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杨继业"了。


三、穆桂英之谜的终极解开

提到穆桂英,大家想必并不陌生。在许多传统戏曲和一些影视作品中,这个形象无疑是最为出名和让人印象深刻的。她手持戈矛征战沙场,智勇双全,被世人誉为"干云潭水"。然而究竟历史上有没有这么一号人物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穆桂英这一形象的来源。根据《杨家将演义》一书的记载,穆桂英是杨文广的生母,本名穆荡,系高阳人氏。她生于北宋初年,年方二十出头时,便遭遇了家破人亡的惨剧。当时她的丈夫高文举,在一次远征时阵亡。穆荡含辛茹苦,独自一人抚养着小儿子文广。

为了养家糊口,穆荡只得靠编织蓑衣为生。不料有一次,篾丝被树枝刮伤了她的手腕,竟然痛醒了她的武学天赋。从那以后,她自学武艺,越发勤奋,简直就是出神入化。又因为她武功高强,行侠仗义,打家伙财又显赫,因此在一时也是名噪一时。


后来,黄袍军起义,穆荡怀抱报国和保护儿子的心愿,主动去参军,很快就出将入相,手下兵多将广。她效力李绍威,出生入死,随侍在侧多年。每当遇到急难险阻,穆荡都奋不顾身勇冲在前。据说,就连李绍威的妻子赵氏都因为她英勇无畏的作为而心生敬佩。

就在此时,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情节发生了。原来以武行侠的穆荡,与自己的儿子杨文广相遇却并不认识。不过杨文广却被母亲的雄姿骁勇所折服,主动拜她为师。两母子相见恨晚,遂同心同德,并肩作战。后来杨文广也是靠着母亲的支持和操练,才成为大宋第一猛将。

这究竟是真是假呢?我们不妨反过头来看看史书的记载。北宋名臣王安石在他那部有名的《宋朝世家志》中,对穆桂英一事也是只字未提。我们知道,王安石在撰写这部家族大志的时候,是尽量录入了各种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可见北宋那个时代,确实并没有一个叫穆桂英的女英雄存在过。

不过,虽然史无穆桂英的记载,但我们也绝不能否认,那个时代也是存在过一些身怀绝技的勇妇的。根据一些记录,在北宋杨家将征战黄袍军的时候,确实有一位名叫郑氏的妇人,跟随了杨家将征战多年,立下赫赫战功。


这位郑氏原是一名武林高手,一直游走江湖,行侠仗义。或许她的高超武艺和英勇事迹,正是后来文人笔下穆桂英形象的原型吧。再加上北宋时期男尊女卑的社会现状,一定程度上使得文人们更愿意美化将英雄形象女性化,从而产生了桂英这一既俊勇又贤淑的女英雄人物。

所以,可以说穆桂英并非一个真正存在过的人物,而只是根据一些民间传说和流言蜚语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加工后的文学形象。不过,正如前文所述,这种形象背后的原型或许是真实存在过的。只不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她们的英勇事迹早已被时间冲刷得模糊不清了。

四、杨家将抗金名将的真实面目

杨家将在抗击金军入侵时,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每每身先士卒,英勇无畏,终于帮助宋室扫除了金国这一强大的外患。然而,当我们翻阅史书,却发现杨家将中的许多名将实际上都是虚构出来的,连他们的名字都是后人杜撰的。那么,究竟哪些名将是真实存在过的呢?让我们一一拨云见日。


首先是杨家将的二当家杨延昭。在《杨家将演义》中,作者把杨延昭塑造成一位智勇双全、负责防守的坚实后盾。不过根据《宋史》的记载,杨延昭本名叫做沐王,他原本并非杨家的亲族,而是从小被收养的养子。沐王自小就资质非凡,杨延年一见着他便看重有加,视如己出,因此将他纳入家族。

沐王勤勉好学,深通儒理,曾被朝廷任命为翰林学士,主管群臣的考核。后来朝廷为了对抗金国的入侵,广纳贤良人杰组建禁军。沐王受杨延年的提携,被录入禁军担任将职。在与金军的多次交锋中,他骁勇善战,多次立下赫赫功勋。尤其是在汴京大战中,他临阵指挥,迎战金军猛将完颜珣,最终击杀了完颜珣,威慑了金军的锐气,从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缓冲,让宋室得以转移兵力。

因此,可以说沐王才是真正杨家将中的军事统帅,背负着后方的重任。

接下来我们再看杨家将中的阎家人物——阎瑞。相传阎瑞是阎行恩手下的干将,无往不胜。实际情况是,阎瑞原名阎佥,乃是杨延昭的远房亲戚。他自幼习武,加入禁军后出将入相,威名赫赫,是杨延昭手下的亲信重臣之一。


有一年,杨延昭在徽州城守御,遭到金军的重重包围。就在这危急存亡之际,阎佥孤军奋战,临危不惧,奋勇杀出重围,给杨延昭争取到转圜的时间和机会,使他得以调遣更多的兵马前来增援。最终金军被痛击,离开了徽州城下。阎佥的这一壮举使杨延昭大加赞赏,从此将他视为最得力的助手。

再接下来,我们重点谈谈传说中"八虎过山"的真实情况。按照《杨家将演义》的描写,当初八名虎将为了寻找杨延昭而独闯金军重围,过程凶险万分,屡建奇功。不过,根据《说梦录》等史料记载,八虎过山其实是指八路禁军强渡大浩河,冲开金军防线的一次大战役。

当时大浩河两岸都被金军重兵把守,宋军前前后后已经试图渡河多次,均以失败告终。杨家将手下的八员大将,即文宗武宗帆等八人,奉命率领一路精锐军队,负责冲破金军包围。他们精心调遣兵马,在大浩河两岸设下诱饵,引诱金军反复穿插。就在金军彷徨无主的时候,八大将突然发起总攻,强渡大浩河,杀出了一条疆场。后续的宋军随即乘势而上,顺利突破了金军的重重封锁。这一战役对于最终赶走金军至关重要。不过,到了后世,这一经历便成了文人笔下的传奇故事了。

五、朝廷与民间对杨家将的评价


自从杨家将这一英雄群体被文人墨客大加渲染之后,他们的英雄事迹就在民间广为流传。不过,朝廷方面对他们的评价却截然不同。让我们从朝野两个角度来看看杨家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就从朝廷的角度先说起。杨家将所在的那个时代,正值北宋抗击金国入侵的艰难岁月。虽然他们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也难免在军中引起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原因无它,正是因为他们太过英勇威武,盖世无双的表现,触犯了一些人的嫉妒之心。

比如杨延昭,就曾一度遭到党同伐异,被一些小人诽谤是想谋权篡位。当时有人专门写了一本《檄杨延昭疏》,对他进行了有理无理的批评和污蔑。文中说他专权独大,对朝政指手画脚,还贪恋权势不愿退位等等。

就连朝廷也曾受了一些小人的蛊惑,一度将杨延昭革除军职,收押狱中。直到后来有识之士为他昭雪才得到重新启用。从这件事我们不难看出,就连身为抗金名将的杨家将,也难逃权力斗争的阴云。


另外,诸如"八虎过山"这样的英勇业绩,在当朝文人看来也未见得有多么值得大书特书。根据王镗的《狄梁公纪年》记载,当时的朝野上下,对八虎过山这一战役虽有些许记载,却也只字未提八个虎将的姓名。可见他们对八虎过山并没有太过推崇,反而更倾向于赞美全军的整体英勇。

再说说民间对杨家将的评价。自从《杨家将演义》一书问世后,杨家将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就日益重要了。他们被视为民族英雄,而他们那种英勇无畏、忠君爱国的精神,也深深地融入了国人的精神内核之中。

有一段时间,家家户户甚至要在门楣上挂上"八虎"的图案,以祈求家宅平安。到了元朝和明朝时,还有一些绘画家和工匠,就以杨家将为原型,雕刻出形象生动的人物雕塑。据说当时有一件雕塑作品格外有名,就是国子监内雕刻的一尊杨家将像,也被人们称为"国子监杨八郎"。

久而久之,杨家将的英雄形象也被吸收进京剧和一些地方戏曲之中。于是乎,人们每年庆祝元宵佳节时,还会组织民间艺人在街头巷尾表演《杨家将》的故事情节。有时候,还会邀请一些勇士到众人面前表演一番武艺,也算是向杨家将致敬了。


就这样,民间广为流传的杨家将形象,就与朝廷上下那种冷淡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他们在当时遭到了一些非议和迫害,但多年以后,他们的英勇事迹依旧让人们心生敬佩。



【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的内容和图片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

大宇茶馆话古今
我们重温历史,不是为了给帝王将相歌功颂德,替封建王朝树碑立传,而是在于以史为鉴,借古以识今,在古人的成功中汲取经验,从其失败中借鉴教训,为我们今天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