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个人,朱元璋杀了30个,还有4人为何不敢动?

文化   2024-10-10 21:33   山东  

请点击上面  免费订阅本账号!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我们重温历史,不是为了给帝王将相歌功颂德,替封建王朝树碑立传,而是在于以史为鉴,借古以识今,在古人的成功中汲取经验,从其失败中借鉴教训,为我们今天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开国皇帝做的鸟尽弓藏之事,在史书上数不胜数,朱元璋也不例外。

他在元朝末年起义,靠一众将领兄弟打天下,却在登上皇位后大开杀戒。开国之时封赏的34位功臣,被他杀了30个,只有4人被放过了。

朱元璋为何杀那30人?余下4人有何特殊,竟被朱元璋放过?

功劳本变成生死簿

朱元璋出身贫苦,常常忍饥挨饿。在他小时候,父母接连饿死,朱元璋为了活命,只能前往寺院,出家为僧。虽然常常受到打骂,但好歹有口饭吃。

后来闹饥荒,寺院也没有粮食了,朱元璋被打发出去,四处化缘。这期间他见识到腐朽的朝廷,给百姓造成的苦难,心中有了一个大志向。

公元1352年,朱元璋机缘巧合下投奔了郭子兴的部队,成为起义军的一员。他偶尔能够出谋划策,在起义军中迅速脱颖而出。

郭子兴是一方起义军的首领,他见朱元璋表现不错,比其他的大头兵多些文化,便将干女儿许配给了他。

后来,朱元璋逐渐有了自己的班底,可以独当一面。他在打过了几场大仗之后,手下精兵强将如云,更有李善长、刘伯温等谋士,成为了一方霸主。

此时,天下局势逐渐明朗。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三足鼎立,其中,陈友谅实力最强。但是,朱元璋力排众议,决定首先出击陈友谅。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眼光是正确的。陈友谅不得民心,最终被朱元璋打败。其中,刘伯温的计策居功甚伟。之后,朱元璋再次击败张士诚。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了明朝。为了彰显皇恩浩荡,他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封赏。其中,封公爵六人,侯爵二十八人。

当时,朝廷上下庆祝着新朝的到来,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君臣相宜。可是,平静地河面下总是涌动着暗流。

之后朱元璋在处理政事时,发现了许多贪赃枉法之事,基本上与那些功臣有关。他们开始忍耐不住自己的性子,不将国法放在眼中。

朱元璋念着旧情,不忍心直接处理他们,因此便偶尔敲打一下,希望他们适可而止。可是他们仍然不知改正,继续贪污受贿,鱼肉百姓。

朱元璋从动乱的民间走出,深知贪官污吏的害处。为了百姓以及统治的稳定,他思索了一夜之后,最终决定清除一批功臣,以儆效尤。

大功臣李善长在开国时期被封为韩国公,为文官之首。后来年老致仕时,推荐自己的学生胡惟庸担任丞相。朱元璋同意了。

没想到胡惟庸野心极大。他贪图权力,排除异己,拉拢朝中的淮西党,试图谋反,自己当皇帝。

公元1380年,朱元璋得知此事后,震怒不已。他无法忍受背叛,更无法忍受别人觊觎他的皇位。因此,他以雷霆之势,下令将胡惟庸谋处决。

这件事情令朱元璋后怕不已。他想到,李善长是胡惟庸的老师,并且与开国将领相交甚好,这件事情说不定他也参与其中。

后来朱元璋派人彻查此事,知道了李善长知情不报。为了斩草除根,朱元璋前后杀了三万余人。其中,包括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与郑遇春等开国功臣。

后来,马皇后和太子朱标的去世,使朱元璋喜怒无常,不再相信任何人。面对国事,他只能强忍悲痛,开始考虑继承者的问题。

朱元璋选中了朱标的孩子,当时年仅十几岁的朱允炆。为了确保皇孙继位后江山稳固,他决定杀掉那些功高震主的将领和大臣。

在此情况下,朱元璋于1393年,将蓝玉、冯胜、傅友德等开国元勋杀尽。

然而,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还是有四人得到了善终。

邓愈有忠心,李文忠有感情

邓愈年少时魁梧有力,又刻苦好学,可以说是文武兼备。受到父亲的影响,他重情重义,从小便有大志向,希望自己可以建功立业,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公元1355年,邓愈东征西讨,逐渐起势,他的手下已经有了一万余人。但是这时,他也引起了元朝大军的注意。

一天,邓愈得到消息,元朝派出了一支军队来剿灭他,这令邓愈感到焦虑。他的势力也许能够打败元朝的小支军队,但面对元朝大规模的正规军,必败无疑。

邓愈召集部下,仔细商议了一番。他们最终决定,率领部队投靠朱元璋。朱元璋见到这支部队,发现他们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很是高兴。

当看到十八岁的邓愈时,朱元璋大吃一惊。他没想到此人竟如此年轻,就任他做了管军总管。

邓愈在朱元璋麾下屡立战功,为明朝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元军攻打朱元璋部队,邓愈率领将士们夜里奇袭。之后又采用火攻,悍不畏死,大败元军水师,令他们损失惨重。

后来,邓愈身先士卒,率领大军为朱元璋拿下金陵。又在洪都之战时立下大功,帮助朱元璋守住城池,打赢陈友谅。

每次打完仗,邓愈总是浑身沾满血污。如此血勇,令朱元璋十分欣慰。朱元璋视他为心腹,信赖有加。

邓愈忠心耿耿,为朱元璋出生入死。在大明建国之后,被封为卫国公。他并未贪恋权势,仍然带兵打仗。

公元1377年,邓愈再次打了一个大胜仗。可惜的是,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病逝了。朱元璋得知后,悲痛至极,以至于多日无法上朝。

因此,邓愈没被清算的原因,除了忠诚,还有早逝。

另一位公爵李文忠与朱元璋的关系更近,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两家当时离得不远,关系非常好。

李文忠十几岁时,家乡遭了旱灾,又有官兵抢掠百姓。当时他的父亲听闻朱元璋已经起义,便带着李文忠投奔朱元璋。

俗话说得好,娘亲舅大。李文忠见到朱元璋之后,泣不成声。

看着亲外甥哭泣的模样,朱元璋想起了自己病死的姐姐。他眼含热泪,心中悲痛不已,将李文忠抱到怀中,轻声安慰。

朱元璋尽管是个铁血的壮汉,但仍有着柔情,十分照顾李文忠。尽管当时兵荒马乱,但他费尽心思为李文忠请来老师,教导他做人的道理和经义典籍。

后来,李文忠带兵打仗,多次打败张士诚的大军,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他治军严谨,攻打城池成功后,不许官兵骚扰当地百姓。

朱元璋处置功臣时,知道李文忠为人坦荡,于公而言,为国尽忠,不结党营私;于私而言,血浓于水,是自己的外甥。加上马皇后劝导,他并未对李文忠下手。

汤和识时务,耿炳文本分

汤和和朱元璋都是安徽凤阳人,家在一个村,自小相识。后来他长大后,投奔了郭子兴。因为作战勇猛,总是不怕死地冲锋。没几年,就升为了千户。

不久之后,他无意中听闻,军中来了一个名叫朱重八的僧人。他当时不知道朱元璋当僧人,以为只是同名,因此没当回事。

可是,夜里他又想到了这件事,觉得不会如此巧合。第二天汤和便寻了过去,结果那人正是自己认识的朱重八。他们晚上聚到一起,互相说着这几年的经历。

此时的汤和和徐达都是千户了,地位比朱元璋高出很多,但仍然没有丝毫炫耀。朱元璋在汤和的照顾下,要比其他新兵要少吃些苦头。

两人经常并肩作战,期间经历了无数生死时刻,情谊十分深厚。当朱元璋出走再立门户时,汤和毫不犹豫跟随了他。

汤和之后屡破元军,战功赫赫。在后来张士诚、陈友谅虎视眈眈时,汤和毫不畏惧,为朱元璋拼死抵抗张士诚。

按照汤和的功绩以及和与朱元璋的情谊,被封为公爵毫无问题。但是,后来朱元璋只封了他侯爵。别人疑惑不解,可汤和心里知道,这是朱元璋对他的敲打。

汤和之前与别人一同喝酒,酒醉之后口出怨言。他认为朱元璋厚此薄彼,把军权给别的将领,不给自己,还说朱元璋忘本。

酒醒之后,汤和回想起了一切,但是悔之晚矣。封爵之后,汤和便小心翼翼,丝毫不敢再触怒朱元璋。

后来他见朱元璋猜疑心越来越重,唯恐自己身家性命不保,于是主动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同意了,给了他不少赏赐。因此,汤和得以善终。

幸存的最后一人是耿炳文。耿炳文的父亲一开始在朱元璋手下打仗,后来当上了管军总管。战死之后,朱元璋便让耿炳文接任了。

耿炳文南征北战,打仗的次数已经数不过来。总之,功劳无数,后来被朱元璋封为了长兴侯。

他性格老实本分,从不逾越规矩,在一众武将之中显得出类拔萃。朱元璋很器重他,将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了他的儿子。

后来在朱元璋清算功臣,耿炳文自行请愿,为朝廷戍卫边境。朱元璋见他如此懂事,又与朱允炆的关系较近,便放过了他。

以上种种可知,虽为功臣,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不可居功自傲,仍要心怀敬畏之心,懂得急流勇退,保全自身,否则难逃兔死狗烹的结局。


【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的内容和图片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

大宇茶馆话古今
我们重温历史,不是为了给帝王将相歌功颂德,替封建王朝树碑立传,而是在于以史为鉴,借古以识今,在古人的成功中汲取经验,从其失败中借鉴教训,为我们今天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