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城市如何发展
长江对张家港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俯瞰张家港 摄影/陈林
眼下,位于张家港保税区的大族激光华东区域总部基地建设已接近尾声,一期项目预计今年11月底整体竣工交付。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被列入江苏省重大项目。
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让张家港成为临港产业高地。这座新兴港口工业城市,拥有80.4公里的长江岸线,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国际资本承载区、现代产业集聚地和大宗商品集散中心。
如何让“黄金水道”更加繁忙、更加美好?张家港一直在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答案。
长江的滋养下,建县(市)仅仅62年的张家港,从名不见经传的苏南“边角料”,发展到综合实力常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三。迈进新时代,张家港扛起守护母亲河的绿色担当,加快推进沿江产业转型升级,以绿色生产力描绘长江经济带发展底色。
2024年,张家港迎来“高质量发展突破年”,当地开年便制定了“任务书”“施工图”,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破与立”的再平衡
位于张家港西北部的张家港湾,是长江奔腾入海前的最后一道大湾。如今,这里已成为张家港的网红打卡地。江边偶尔露出的钢筋水泥结构,还能看出过去工业发展的痕迹,江岸已经被改造为休闲步道,一旁还矗立着一座35米高的地标性建筑“龙门篓”,外形是一条向上跳跃的鲤鱼。
不少人慕名来到江边,追一场落日,或者来一场“city walk”,网友们将这份体验形容为“独属于这座工业小城的浪漫”。然而,回溯至10年前,张家港湾的十几公里岸线上曾密布着码头、船坞和工厂,连居住在江边的当地人,都不得不面临“临江不见江,近水难亲水”的尴尬局面。
多年来,凭借沿江的区位优势,张家港培养了冶金、化工、纺织、机电等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偏重,反过来也对长江生态带来了压力。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面对保护母亲河的重任,张家港很快做出调整。当地开展沿江环境整治提升行动,2017年,张家港启动临江的原东沙化工园区转型升级。腾挪出的建设用地,转型成了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智能装备产业园区。
不仅仅是东沙化工园区。常年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的张家港市委党校科研资政室主任付辉辉给记者举例,纺织产业是张家港的支柱产业之一,印染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污染也最严重。过去几年,为了保护长江和太湖,该市推动印染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
而对于更多的传统企业,创新是“破”与“立”的博弈,敢于去颠覆和突破才能成就创新。探索绿色发展,核心环节在于创新,从源头实现污染物减排、降低能源消耗。江苏沙钢集团(以下简称“沙钢”),张家港“土生土长”的世界500强企业,正是在不断自我革新中,从一个作坊式小轧钢车间,发展成为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
如今沙钢的超薄带生产车间,不再像是人们印象中“工人挥汗如雨、钢花四溅”的钢铁生产场景,除了检修等环节,大部分流程都不需要工人在现场。所有生产线都封闭了起来,工作人员集中在主控室,通过监控远程操作。
透过玻璃,记者能看到一大包钢水注入设备,经过双辊轧,瞬间冷却,就像是“压面机”,一条通红的板带便成型了,在输送带上再经过冷却、卷取,制成钢卷产品,全流程只用30秒。成品厚度仅为0.7-1.5毫米,可用于高强度汽车板、桥架、家具制造等领域。
2019年,沙钢打造了国内首条、世界第4条薄带铸轧生产线。2023年,超薄带二期项目三条铸轧线又相继投运,沙钢成为全球最大的薄带铸轧生产基地。沙钢超薄带项目负责人周东生介绍说,冶炼过程中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其加工阶段的前90%。“超薄带”生产技术颠覆传统生产工艺流程,将多道流程的生产工序压缩为一道工序,产线长度仅50米,是常规连铸连轧生产线的十六分之一,生产过程可节省煤气消耗95%、水耗80%、电耗85%,从源头实现了污染物减排、能源消耗降低。
沙钢薄带铸轧控制中心。供图/沙钢
目前,沙钢集团正在全力打造200万吨硅钢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沙钢将实现无取向硅钢产品的全覆盖,其性能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进入新能源汽车、变频空调等高端市场,具有较高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
在因地制宜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张家港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助力企业通过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牢牢守住实体经济根基。
让“老树”开“新花”
在长江南岸的张家港港务集团件杂货泊位,五辆新的牵引车已运行10个月,累计运行9000小时。牵引车车身为蓝色,体积不大——长3.8米、宽2米、高3米,却拥有60吨的最大牵引载重能力,是普通半挂牵引车的两倍。这是全国首批氢燃料港口专用牵引车,由张家港港务集团联合华昌能源、安徽合力研制,用于港区内件杂货的水平运输,车辆排放物为纯净水,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
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张家港积极培育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特色半导体四大新兴产业,进行绿色转型。
以半导体为例,目前,张家港初步形成以“磁传感、化合物半导体、功率半导体、LED”等为主导的特色半导体产业创新集群,培育了多维科技、凡赛特、润邦半导体、拓际新材料等多家“明星”项目。
苏州锴威特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是家专注于功率半导体设计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自2015年成立以来,不过9年时间,锴威特从最初仅有一层楼的小微企业,发展到如今的高品质功率半导体供应商,各项业绩稳定攀升,并最终获资本市场青睐,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锴威特半导体董事长丁国华向坦言,企业每向前走一步,张家港政府部门都会全方位、点对点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在新能源方向,张家港瞄准了氢能、锂电等细分领域,目前共有规上工业企业48家。今年9月,张家港入选江苏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氢能)名单。张家港编制了《张家港市氢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等文件,并成立专项基金。
张家港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描述,张家港的新兴产业发展,大多依托于传统产业,是“老树开新花”:一方面,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所需的新技术、软硬件等,为高新技术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和动能;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也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支撑。
氢能产业便是典型代表。目前,张家港正在打造更具竞争力的长三角“氢走廊核心点”。张家港的特色在于,当地形成了制氢、储氢、运氢、用氢全链条产业生态。
国富氢能,是张家港自主培育的氢能龙头企业,专注于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核心装备研发和制造,成立仅8年,便实现加氢装备及供氢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国富氢能总经理王凯介绍,张家港有“低温压力容器之乡”之称,拥有完整的高压容器产业基础,这一优势为公司向氢能领域的转型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国富氢能要集成加氢站、或者做车载供氢系统,公司一墙之隔就有两个配套做阀门的工厂,开个玩笑说,零部件从围墙扔过来就可以了。”
此外,张家港传统的冶金、化工等工业基础,成了提供丰富氢源的“富矿”。苏州市华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昌能源科技”),致力于研发燃料电池,这是当地企业华昌化工的子公司。华昌化工同样面临产业转型,因拥有丰富的工业副产氢,开始跨界氢能赛道,2018年,华昌化工与电子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深度合作,共同研发燃料电池的技术与应用并成立华昌能源科技进行产业化推广。
作为港口城市,张家港也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应用场景”。华昌能源科技总经理徐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几年,张家港的港口和码头正在积极进行绿色转型,在政府的支持下,主动拥抱氢能产业,氢燃料电池重卡和港口专用牵引车等设备已经相继投入使用。
善于创造新的“IP”
张家港南靠苏州、无锡,西接常州。在苏南地区,张家港称得上是最早的一批“卷王”,早在1992年喊出“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市建设超昆山、样样工作争第一”的口号,完成精彩蜕变,稳居全国百强县(市)前三甲,也激发了整个苏南县域经济的活力。
张家港精神是拼出来的,在这里,“说了算、定了干”。
近年来,张家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打造“4+4”产业链(即冶金新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智能高端装备、高端纺织4条特色优势产业链、新能源、先进特色半导体、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数字经济4条新兴领域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截至目前,张家港培育了16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34家上市公司,成功引进光束汽车、锐华科技、大族激光、天兵科技等旗舰型项目。
张家港凭借临港和产业集聚优势,吸引了陶氏、霍尼韦尔、杜邦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扎根,其中41家世界500强企业共投资67个项目。以最早落户张家港的陶氏为例,自2002年以来,陶氏张家港生产基地保持着平均每18个月落户一个新项目的记录,去年6月奠基的新生产线,将提供绿色、高端、附加值高的有机硅下游产品的供应,同时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在地区的有机硅产业链发展。
但地处长三角,张家港政府的招商也面临“危机感”——公司可以选择落脚的城市很多。尤其是对创业公司,传统的招商模式已跟不上当下的需求,更多考验的是政府对产业的理解和服务,否则企业便会“用脚投票”。
“办法总比困难多”一直是张家港人独有的拼搏精神的体现。张家港市委书记韩卫表示,张家港勇当改革先锋、创新先锋、转型先锋、文明先锋,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早在几年前,张家港相关部门就对当地产业进行了系统梳理,整理出“4+4”产业链,为每条产业链绘制了“产业链条图、重点企业图、重点项目图、重点招引图”四个图谱。
“通过图谱,我们能明确整个产业链的全景,本地的重点企业具体在产业链的哪个位置,主要产品是什么,帮助我们补链、延链、强链。”张家港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大招商、招大商,张家港统筹开展科技招商、产业招商、外资招商和人才招引。王鹏是张家港经开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参与招商工作十多年。他介绍,像骥翀氢能等这些企业之所以选择张家港,既因为当地有从制氢、储氢、运氰和用氢等完善的氢能产业链,也得益于政府的积极服务。骥翀氢能入驻的科技园区没有加氢站,政府主动协助企业,推动了加氢站的建设,尽管当时加氢站的审批相当严格。
再比如在招引化合物半导体企业时,张家港立足自身实际,搭建了从孵化、加速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孵化载体,也建设了在区域内独具特色的半导体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从芯片设计、外协制造、器件封装和测试等各环节提供全流程保障和支撑,成了招商“吸铁石”。
值得关注的是,张家港这座港口工业城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10月29日上午,张家港希尔顿酒店项目签约。近年来,张家港引进了山姆会员商店、万豪、兰博基尼等国际高端品牌,全市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增量,亦是城市营商环境优良的最新注脚。
不管城市如何发展,长江对张家港有着不一般的意义。近20多年来,不论是长江大保护观念的增强,还是生态的治理提升,这座城市对长江的呵护,背后的“逻辑”,同长江文化节从无到有一脉相承。
长江文化节是张家港一个新IP。自2004年起,长江文化节已在张家港连办21届。目前,长江文化节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升格为“重量级”的背后,深意很明显:推动长江文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