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近视角膜塑形术中长期眼轴缩短:发生概率、时间过程和影响因素

学术   2025-01-14 17:01   浙江  

前段时间温医大毛欣杰教授在个人公众号写了一篇《我对“退轴”和“近视可逆”的看法》,阅读和转发量很高,评论区有支持也有反对。小铂也去凑了个热闹,今儿蹭热度,也推一篇“退轴”话题的高质量论文。该论文是中山大学杨晓教授团队于2023年12月发表在IOVS(一区)。推文内容全面但简洁,如您需要,可以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以下载原文学习。

一、研究背景

尽管已有多种近视控制策略,但均只能减缓眼轴(AL)伸长,而部分近视控制干预后出现的AL缩短现象挑战了传统认知,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其发生比例、影响因素和时间进程。


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2010年9月至2020年10月的角膜塑形镜患者病历。共纳入29825名受试者的142091条记录,经严格排除标准筛选,最终10093名受试者的80778次就诊记录纳入分析,排除标准包括单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20/25、首次配镜数据缺失、随访间隔小于1年等。


镜片验配和测量:

由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和验光师按照制造商推荐流程,使用多种角膜塑形镜(如Euclid、Paragon CRT等)为受试者验配镜片,受试者每晚戴镜至少7小时,特殊情况除外。在配镜前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采集、视力检查(SE)、眼压测量、角膜地形图检查等,配镜后按特定时间节点随访,随访时重复部分检查项目,每3或6个月测量AL,使用IOL-Master 500测量,取5次测量平均值。


统计分析:

定义长期眼轴缩短为戴镜1年后随访时AL减少0.1mm及以上此标准基于测量误差和临床意义确定。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计算不同初始特征的受试者的眼轴缩短概率,构建模型时强制纳入初始年龄和性别,并通过逐步选择确定其他变量,共构建两个模型。用混合效应回归模型分析AL随时间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以首次就诊时间为变量时间因素,构建二次回归模型描述AL变化,通过检验相关交互项确定影响因素,若AL变化在有缩短和无缩短受试者间存在差异,则进一步分别建立两组时间进程模型并分析初始特征与变化率的关联,统计分析使用STATA15.0和R4.1.3软件,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研究结果

受试者基本信息:10093名受试者,平均初始年龄11.70±2.52岁,女性占58.75%,平均SE为-3.87±1.71D,平均AL为25.16±0.94mm,平均随访2.12年,不同镜片配戴时间段内受试者各项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如年龄、性别比例、SE等。纳入流程图见图1,受试者初始特征见表1。

图1.研究纳入流程图


表1.研究对象的初始特征


长期眼轴缩短比例和概率:表2列出了总体上和戴镜不同时期的眼轴长期缩短的百分比。总体上,1662名受试者(16.47%)出现长期眼轴缩短,与未缩短者相比,这些受试者初始年龄更大、女性比例更高、近视度数更深、屈光参差更大、AL更长。如图2,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显示,初始年龄、性别、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屈光参差、AL和平均角膜曲率与长期眼轴缩短显著相关,初始年龄影响最大,如6岁女孩眼轴缩短概率为2.41%,18岁女孩为 51.47%,男孩也呈现类似趋势,初始球镜度和AL对概率影响也较大。


表2.总体上和戴镜不同时期的眼轴长期缩短的百分比


图2. 接受OK镜的受试者的长期眼轴缩短的初始特征指定概率


眼轴长度随时间变化:如图3,1662名AL缩短受试者中,AL最大减少幅度在戴镜1.00~7.16年出现,中位数为1.53年,范围0.10~0.73mm,中位数0.19mm,不同初始特征如年龄、球镜度数等对最大AL缩短幅度有一定影响,但变异性较小。如图4,AL缩短过程多在戴镜前2年发生,之后减缓、稳定并略有反弹,与未缩短者的线性伸长模式不同,且初始特征与AL缩短率的关联在有缩短和无缩短受试者间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年龄、初始近视球镜度数、屈光参差和AL与AL缩短率有显著但微弱的关联,见表3。


图3. 接受角膜塑形术并经历长期眼轴缩短的受试者的最大AL缩短程度分布,按初始年龄(A)、球镜度数(B)、屈光参差(C)和AL(D)分层。


图4.接受角膜塑形术的受试者的AL变化时间过程,包括长期眼轴缩短和不缩短。有长期AL缩短(A;估计变化率,-0.138+0.024*时间 毫米/年)和无长期AL缩短(B;估计变化率,0.183–0.005*时间 毫米/年)的受试者的个体(灰色实线)和估计(黑色实线)演变;不同初始年龄的进化估计值,包括有(C)和无长期AL缩短(D)的受试者。使用混合效应回归模型生成的进化估计线。


表3.接受角膜塑形术的受试者(有或无长期眼轴缩短)的初始特征与AL变化率(毫米/年)的关联


四、讨论

此前已有研究报道OK镜和阿托品治疗后儿童和成人出现眼轴缩短现象,本研究基于大样本数据库进一步证实了角膜塑形术中长期眼轴缩短的存在,且缩短程度与之前的研究相当,为该现象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角膜塑形术的AL缩短可能不单由脉络膜增厚和前段变化引起,本研究虽无法提供足够生物测量变化信息,但通过回顾前瞻性研究病例推测缩小的玻璃体腔可能是主要变化之一,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动物实验提示可能是对近视离焦的补偿,仍需更多研究探索。


本研究首次详细描述了角膜塑形术中长期眼轴缩短的时间进程,发现存在天花板效应,多数缩短在前2年发生,此后变化减缓,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究原因,可能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同时,初始年龄大、近视程度高与眼轴缩短概率高相关,但缩短过程和速率受受试者特征影响较小,罕见的较大幅度眼轴缩短病例可能有助于确定关键因素,进一步研究探索扩大AL缩短过程的潜在因素对近视控制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

16%的近视OK镜配戴者会出现长期眼轴缩短,年龄对其发生有显著影响,缩短过程主要在戴镜前2年完成,且不会因受试者的特征而产生显着差异。未来需进一步研究阐明相关眼部生物测量变化和潜在机制,以更好地理解和干预近视患者眼轴长度变化。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IAOA小秘书
眼视光专业的小秘书,一个专业交流、分享、提高的平台。IAOA是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也涉及角膜塑形镜。本秘书将定期把有关眼视光,尤其角膜塑形镜行业动态、培训消息、验配技能定期发给您,请分享给同行。新浪微博:温医眼视光毛欣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