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说丨体式与冥想

美体   2024-09-13 19:02   广东  

体式是八支分瑜伽的一支,所以我认为:体式会对冥想产生影响。说到瑜伽,大多数人都只会想到这节经文:


yogaḥ citta vṛtti nirodhaḥ(《瑜伽经》第 1 章第 2 节)——平息意识波动即瑜伽。


但帕坦伽利接下来又提出了 195 节供我们思考,于是我们不得不深思。冥想并非闭上双眼保持沉默。我们每天睡 8~10个小时,始终沉默,能说这是冥想吗?睡眠时其时心意并未平息下来,所以不能说睡眠就是冥想。冥想不仅是心意的平息,还包括心意的安静。睡眠状态下不存在智慧(jñāna),而冥想时,智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瑜伽是从智慧(jñāna)到冥想的旅程。


冥想不是独立于瑜伽而存在的。人类有心意、智性、自我、意识、觉知、记忆、情绪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否认的。我们能只强调一层,而忽略其他层吗?瑜伽的各个部分都是同等重要的。冥想不是表达性的学科,而是体验生命的圆融状态。

说身体是一方面,心是一方面,大脑是一方面的人,他是支离破碎的。冥想只有在身体、大脑、心、智性与灵魂融为一体的时候才可能实现。冥想是十分精微的;所以帕坦伽利将冥想放在八支分瑜伽的倒数第二个阶段。



毗耶娑将瑜伽等同于三摩地。

他说:“瑜伽即是三摩地。”他的意思并不是我们一跃就抵达三摩地了,他只是在强调瑜伽的含义。瑜伽意为连结,这种连结只有在冥想和三摩地阶段才能实现。瑜伽的所有各支都旨在令我们与灵魂合一。尽管合一只能出现在冥想和三摩地阶段,我们还需要通过禁制、劝制、体式、调息、制感、专注做好准备。

有些人认为:静坐、念诵神的圣名、祈祷即是冥想。这不是冥想,这只是念诵(japa)。我们必须把冥想和冥想的准备工作区分开来。冥想过程中,意识(citta)的河流载着一种内容物、一种思想流动。意识不受任何污染。意识必须是洁净的(vimala)。心载着这一种思想持续流动。在自然状态下,心总是挤满了各种各样的念头,生命真正的目标离我们万里之遥。所以,我们需要对它们加以引导,为冥想做好准备。


平息意识的一刻,反向的力量占据主导。


念头的抑制和反抑制之间形成拔河。但念头的抑制和升起之间的那段沉寂我们并没有看到(《瑜伽经》第3章第 9 节)。在这个沉寂的时刻会出现宁静的迹象(《瑜伽经》第 3 章第 10 节)。延长这个停顿时间,就会出现专一(ekāgrata)。可能许多人并没有听过帕坦伽利阐述 nirodha pariṇāma、samādhi pariṇāma、ekāgrata pariṇāma。我们必须实现这些转化过程——从抑制到宁静,从宁静到不间断的一点专注,而它们只能通过练习专注、冥想、三摩地来实现。

我们知道,ekāgratā 意为专一,确切的解释是:令徘徊的心进入集中的状态。eka 意为一;agra 意为尖、顶峰、端点;agratā 意为首要的。在这里,首要的是抵达灵魂。身体、心意、能量完全集中在这个“独一无二(eka)”——灵魂上面。基础是灵魂,或者说存在的核心,因为我们的存在依赖于灵魂。可是在现实中,它是顶峰。令能量和注意力保持集中在这个顶峰——灵魂上面,即是专一(ekāgratā)。如同磁铁利用引力吸引铁屑向自己的运动,我们需要开发出通向灵魂的引力。念头升起和念头抑制之间的沉寂状态如同磁铁一般吸引着意识和智性向存在的核心运动。能量、智性、意识完全与核心结成一体即是冥想。



前段时间,我在法国看见许多关于昆达里尼(kuṇḍalinī)、轮穴(cakra)、色彩的传单广告,似乎唤醒神圣力量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体内存在左脉(iḍā)和右脉(piṅgaḷā),也存在中脉(suṣumṇā)。左脉和右脉的起点在脊柱里面,脊柱提供能量遍及整个身体,令中脉得以四处流动。然而,除了身体能量和生命能量之外,中脉还提供灵性能量流遍身体每个细胞,只有真正的修习者(sādhaka)才能感受得到。该修习者通过苦修(tapas)实现了感知器官、心、大脑、智性、意识、良知的净化,将目光转向存在的核心,或者说真我。


体式就是一种冥想


你可以坐在角落里,放空内在进行冥想。而我是在每个行动中冥想。于我,体式就是一种冥想。
我让智性和意识在整个体内并行,不对身体造成干扰。在我看来,冥想不是放空心意,而是让它从灵魂开始在整个身体完全蔓延开来。
我希望心意、智性、意识如同满月(purṇimā)一般闪耀光芒。我保持警敏,允许心意传播开来,覆盖整个身体,与心、大脑、意识、智性、灵魂合一,不制造分离。

我就是这样练习的,所以看不到体式和冥想之间有什么差别。在我看来,哪里有冥想,哪里就有体式;哪里有体式,哪里就有冥想。我在体式和调息练习中融入了瑜伽一切主要因素,故而它们都与冥想相融合。


《薄伽梵歌》有云:

sama kāya śiro grīva dhārayan acala sthiraḥ I

samprekya nāsikāgra svaṃ disascānavalokayan II

若要保持身体、心意、颈部立直稳定,不动分毫,需凝视鼻尖,不要环顾左右。

(《薄伽梵歌》第 6 章第 13 节)


我调整身体左右、前后保持韵律而和谐,不生任何变化,从会阴中部到喉咙中部——内层身体的中心部位——依次测量,继而调整身体、心意、智性的各个部位,令它们与这条中线保持平行。请认真思考《薄伽梵歌》的这一诗节(śloka)然后自问:“我能这样坐吗?”



许多人建议在冥想时重复 oṃ 之音(āuṃ)以平息心意,我则将每个体式作为种子真言(praṇavaḥ)。体式以 ā 开始,保持稳定的状态是 u,最后出体式是 ṃ。
我在体式和调息练习中学到的这种冥想就如同中天之日。正午时分阳光最为强烈,我在体式和调息过程中让阳光从意识之盘延伸开来,穿透身体每一个细胞。
于是,意识与前端各个部位均匀相触,无所不在,没有分离。我学着消除体内注意力没有到达的黑暗角落,因为它们遮挡住了我的意识之光。于是,通过使灵魂与其居所——身体均等,我学会了冥想。我即是这样将冥想融入了体式。

*文章节选自《瑜伽花环:第七卷(答疑解惑)》





艾扬格瑜伽学院  400-6061838

广州海珠区海尚明珠智慧园9号楼  

北京瑜伽学院  13811300497

朝阳区东坝路1949创意总社园区9号楼 

 杭州瑜伽学院   400-1001785

上城区凤凰山脚路7号凤凰1138园12号楼102

艾扬格瑜伽学院
艾扬格瑜伽学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