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齐最大的石窟群,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文摘   2024-10-24 09:58   河北  


梁思成先生说:“艺术之始,雕塑为先”,艺术的发展往往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兴衰。被誉为开创“北齐模式”的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始凿于东魏末年主体工程完成于北齐初期。后历经隋、唐、宋、金、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续凿、修缮和金粧,前后跨越近1500年,形成现在的局面。响堂山石窟是北齐现存最大的石窟雕塑艺术库,无论是洞窟形制、造像样式、装饰花纹,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点。


响堂山石窟

概况

▲ 响堂山石窟区位

《响堂山石窟选址与布局特征调查研究》

响堂山石窟坐落在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郸市峰峰矿区,分南、北响堂石窟、水浴寺石窟。石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鼓山最优质的石岩中,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在山洞里击掌甩袖,都能发出宏亮的回声,故名“响堂”。最初开凿于东魏时期,主体完成于北齐时期,以后,隋、唐、宋、元、明、清及民国各代均有增凿和修补。现存石窟20多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是中国三大皇家石窟之一。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齐(公元550—577年)的佛教造像艺术,是北齐时期留下的最大的艺术宝库。学术界将响堂山的雕塑艺术誉称为“北齐造像样式”



北响堂山石窟

概况
北响堂山石窟主要以北齐皇室开凿的北洞(大佛洞)、中洞(释迦洞)、南洞(刻经洞)三座大窟为代表。石窟雕刻精美,气势宏大,富丽堂皇,充分显示了皇家开窟造像的非凡气度,是北朝晚期中国石窟造像艺术的精粹所在。三大窟中以北洞(大佛洞)规模最大,开凿年代最早。中国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这样描述:“北响堂石窟大佛洞可以与龙门石窟宾阳洞,巩县第五窟以及云冈各大窟相媲美”。





北响堂石窟

具体分区  

北区共有4座石窟

▲ 北响堂石窟北区窟龛编号示意图

响堂山石窟管理处


01
隋佛龙


编号:第1窟
别名:隋佛龙
时代:唐、宋
位置:北区最北端,坐北面南
简介:窟室平面呈纵长方形。后室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身像,为唐代雕凿,左右壁为宋代雕刻的龛像,窟深3.4米、宽4.4米、高3.6米;前室为清代用石质修筑,深5米、宽4.7米、高3.6米。



02
文官洞


编号:第2窟
别名:文官洞
时代:明
位置:北区平台北侧,坐北面南
简介:窟室平面呈横长方形。正壁开大龛,龛内雕释迦像,左右侧为骑狮、象的文殊、普贤菩萨像。左右壁各雕一立像,身着官服,为文官形象。窟深3.8米、宽5.2米、高3.3米。



03
大佛洞


编号:第3窟
别名:大佛洞
时代:东魏、北齐
位置:北区平台正面,坐东面西
简介:中心方柱式塔庙窟。窟分前后室,前室坍塌,后室平面呈方形,平顶。中心方柱三面开龛,后壁上部与山体相连,下部形成低矮甬道,供礼佛时通行。主尊造像为三世佛题材,基坛上雕神王形象。窟室四壁满刻16座塔型列龛。前壁为上下两层的“帝后礼佛图”。中心方柱顶部有文献记载的“高欢陵穴”。窟深12.3米、宽12.6米、高11.3米。



大佛端坐于帷幕帐形龛内,周身着覆搭双肩式袈裟,衣纹稠密,衣纹均向腹部平缓垂,体态圆阔、面颊丰满、面带微笑异于北魏时期的痩骨清相的造型;大佛损毁严重,左右手残毁,须弥宝座和双腿为清代重新修补而成的。主佛的背部为举舟式的火焰纹背光,背光分为四层,每层都用连珠纹饰隔开。每层的内外侧为一圈缠枝纹饰,在缠枝纹的外侧为一圈连枝纹饰完后是为云龙纹,云龙纹是背光的主题纹饰并刻有多条龙形雕塑。这种雕塑与绘画的结合,展示出了极其强烈的视觉效果。


大佛洞的形制采用的是中心方柱式塔庙窟的造型,中心方柱三面开龛,龛内刻有三尊造像,均为“一佛二菩萨”组合。中心方柱的上部与山体相连,下部是人工开凿的甬道,为礼佛时的通道。中心方柱的顶部为“高欢陵穴”。石壁的四面开凿有大型的塔形列龛,装饰色彩极其的华丽,衬托出浓郁的宗教氛围。


窟内四壁又凿有十六个小佛龛,龛内佛像为后世补刻,佛龛上有火焰宝珠纹十分精美。


每龛两侧刻有畏兽。畏兽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晋郭璞《山海经注》中,现在普遍认为北响堂山石窟中的神兽是畏兽。其基本形象是兽面獠牙,三个手指两个脚趾,上身袒露,下身穿短裤,肩上有羽翼或者火焰形状,因此又叫焰肩兽。


04
七佛洞


编号:第4窟
别名:七佛洞
时代:北齐、宋
位置:北区平台南侧,坐南面北
简介:窟平面呈横长方形。正壁开大龛,龛内雕一铺七身像。右壁刻七佛,窟门甬道左侧有“宋康定二年(1041年)新修七佛记”铭刻。窟深3.8米、宽4.4米、高3.4米。



中区共有两座石窟

▲ 北响堂石窟中区窟龛编号示意图

响堂山石窟管理处


05
关帝洞


编号:第5窟
别名:关帝洞
时代:明
位置:位于北面台阶南侧15米东侧崖壁
简介:窟平面呈横长方形。正壁开龛,龛内雕关帝坐像,左右壁及正壁上部雕千佛像,右壁刻“嘉靖三年(1524年)造三十五佛、观音菩萨”铭文。窟深3.6米、宽3.4米、高2.9米。



06
释迦洞


编号:第6窟
别名:释迦洞
时代:北齐
位置:中区台阶上平台正面
简介:中心方柱式塔庙窟。四柱三开间,窟分前后室,后室正中雕方柱,方柱左、右、后壁上部与山体相连,下部形成甬道。方柱正中开大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外间两侧大龛内各雕菩萨、力士像。窟外立面为覆钵式塔形。窟深10.3米、宽7.8米、高6米。



释迦洞的开凿时间和大佛洞基本处于相同时期,是响堂山石窟第一期开凿的石窟。释迦洞的平面结构属于前廊后室,为中心方柱式塔庙窟。释迦洞的中心方柱式与大佛洞的有所不同,其中心方柱式是正面开龛,左右壁及后壁不开龛,仅有一甬道环绕洞窟。释迦洞前廊为四柱开间样式,石窟门的两侧有羽狮威武庄严。四根六米高的束腰八棱莲柱直通窟檐下部。柱头装饰为火焰宝珠,柱腰为束莲,柱的每一个面都雕有缠枝纹。


石窟门的外两侧各有一尊胁侍菩萨。菩萨双足,立于莲台座之上,上身坦露,周身缠绕宝珠璎珞,颈带项圈,下饰花坠;下身双腿微曲,着裹体长裙,裙衣贴体,有曹衣出水之风格。



南区共有三座石窟


▲ 北响堂石窟南区窟龛编号示意图

响堂山石窟管理处



07
双佛洞

编号:第7窟

别名:双佛洞

时代:北齐

位置:南区台阶上平台洞窟二层,坐东面西

简介:小型窟,与下层刻经洞为上下结构的塔型窟。三壁设低坛,坛上雕像。正壁雕释迦、多宝并坐像,左右侧各一菩萨像。左右壁各雕一佛二菩萨三尊造像。窟深2.3米、宽2.3米、高1.3米。


08
刻经洞


编号:第8窟
别名:刻经洞
时代:北齐
位置:南区台阶上平台正面,坐东面西
简介:窟为三壁三龛佛殿窟。分前后室,后室平面方形,平顶,顶部雕刻莲花藻井;正壁及左右壁开大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四胁侍七尊像;前壁甬门两侧刻《无量义经》。前室两侧为窟廊,内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维摩诘经》全本。窟深7.1米、宽7.5米、高4.4米。



内室三壁开三帷幕帐形龛,窟顶莲花藻井浮雕装饰,主尊造像为三世佛。前室前壁为拱门,窟外有仿木构屋檐形,顶部为覆钵塔样式。刻经洞的洞窟形制与大佛洞、释迦洞有明显的不同。刻经洞是典型的塔形窟的形制,整体与印度的覆钵塔极为的相似,内部不再是中心方柱,而是三龛三壁的形式。


09
大业洞


编号:第9窟
别名:大业洞
时代:隋
位置:南区台阶上平台正面南侧,坐东面西
简介:窟形不规则。左右正三壁满刻龛,皆为隋代所刻。正壁右上方有“隋大业七年李君巧造阿弥陀像”铭记。窟深1.8米、宽2米、高2.7米。




隋唐窟龛区共有两座洞窟


▲ 北响堂隋唐区窟龛编号示意图

响堂山石窟管理处


10
唐窟


编号:第10窟
时代:唐
位置:天宫峰路口南十米东侧崖壁
简介:该窟为瘗窟,窟内未见造像,门楣下雕方形立柱,两侧雕力士像。窟深1.5米、宽1.3米、高1.4米。


11
唐窟


编号:第11窟
时代:唐
位置:天宫峰路口南十米东侧崖壁
简介:小型窟,窟内正壁设低坛,低坛上现存主佛造像一尊,门楣上方,有一方《唐贞元十四年上座僧法乔撰严和尚龛铭》,损坏严重,部分文字缺失。窟深1.3米、宽1.2米、高1.0米。


响堂山石窟是由北齐皇室主持开凿的“石窟与帝陵”相结合的皇家石窟,此时中心柱窟仍是重要的洞窟形制。有在中心柱的正、左、右三面各开一个大龛,也有在正面开龛后面不开龛,并且将上半截与石窟的后壁连接起来,在中心柱后面形成一条低矮的隧道,这种窟形后世并未沿袭。佛造像中再也看不到北魏龙门秀骨清象的模式,代之以宽肩鼓胸、身躯粗壮、大衣轻薄贴体、衣纹极其稀少的雕刻风格,不注重比例与写实性,代表了北齐时代佛教造像艺术风格。三个大龛都装饰成帷幕宝帐的形式,相对龙门石窟中的路洞更为华丽和精细。在学习借鉴中原汉族佛教、印度佛教艺术基础上,继承云冈、龙门早期等石窟的艺术形式,逐渐发展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上承北魏之风,下启隋唐之气,在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是中国石窟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段,也是北齐王朝留存于世最主要、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同时,也正是从北响堂山石窟刻经开始,影响整个北朝后期及隋唐石窟,使石窟刻经成为传统。


参考文献:

[1] 赵立春.响堂山石窟的编号说明及内容简录[J].文物春秋,2000(05):62-68

[2] 刘东光.响堂山石窟的凿建年代及分期[J].华夏考古,1994(02):97-108.

[3]李鹏. 响堂山石窟艺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2.

[4]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官方公众号


编辑:小刘 责编:小好 校改:默之 编审:李旦

千年响堂 神山福地

千年响堂 神山福地

响堂山风景名胜区简介

响堂山,西接太行山脉,东望华北平原,位于晋冀鲁豫四省区域中心,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面积40平方千米。            

千年响堂,神山福地。景区拥有被考证为“中国三大皇家石窟之一”的北响堂石窟、被誉为“中华第一刻经”的刻经洞、史称“河朔第一古刹”的常乐寺等文物古迹,还有宜居宜游的响堂山民俗村。              

如今,响堂山景区秉承“一体两翼”发展思路,以响堂山石窟文化为主体,以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为两翼,深度融合佛教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户外运动等多种文旅元素,拥有响堂寺、金鼓广场、菩提广场、拈花坛、祈福台、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箫韶水秀、儿童游乐园、响堂山居酒店、柿柿如意湖、响堂山民俗村等景观设施,已升级打造为晋冀鲁豫四省乃至全国的著名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

自驾导航

邯郸高铁站出发(全程58公里):自驾经联纺东路-青兰高速-和村口下-邢峰公路-5号旅游路-响堂山景区,约1小时10分。

安阳(69公里):自驾经京港澳高速-315省道-新义公路-5号旅游路-响堂山景区,约1小时27分。

石家庄(208公里):自驾经阜赞高速-太行山高速-309国道路口下-314省道邢峰公路-5号旅游路-响堂山景区,约3小时37分。

长治(137公里):自驾经青兰高速--309国道路口下-314省道邢峰公路-5号旅游路-响堂山景区,约2小时21分。

邯郸高铁站直通车 

发车时间:早上8:00,邯郸高铁站→邯郸大剧院→新世纪→亚森家具城→响堂山景区。

返程时间:下午14:00,响堂山景区→南响堂石窟15:30→亚森家具城→新世纪→邯郸大剧院→邯郸高铁站。预约热线:0310-5050222

咨询电话
0310-5050222
团队预订:
15830028815 白经理
13931045533 路经理
山居酒店:
18031051686 贾经理
东方红大食堂:
15081059887 王经理
响堂山民俗村民宿:
15833022881 李经理


响堂山旅游
响堂山西接太行山脉,东望华北平原,位于晋冀鲁豫四省区域中心,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面积40平方千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