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阅览】南王北傅:六百年来太原人才的“双塔”

政务   2025-02-04 16:56   山西  



公元1570年,大明隆庆四年。

号称“文坛盟主”的著名文学家王世贞迁任山西按察使,虽然对这个职务有些不情不愿,到任后却被当时的太原城所震撼,称其“甚壮丽,二十五睥睨作一楼,神京所不如也”。比京城还雄伟壮丽?或许有文人习惯性的夸张,但这个时期确实也算“锦绣太原城”高光时刻,依然是“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北方重镇。

王琼故居

如此雄城,非贤莫居。

也就是这一年,距王琼去世不过三十八年,离傅山出生也只有三十八年。这王琼和傅山二人恰恰称得上六百年来太原最杰出的人物代表,且容一一道来。

一 庙堂与江湖

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26岁的王琼高中甲辰科二甲第二名,授工部屯田主事,此后历任都水郎中、山东参政、河南右布政使等职。到了正德年间,又升右副都御史督盐政,再任户部右侍郎,转迁吏部右侍郎,到正德八年升为户部尚书,正式成为国家重臣。

后转任兵部尚书,又以平定宁王叛乱之功出任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就是回到太原养老的七十高龄,还被嘉靖皇帝以“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提督三边军务”的头衔起复,前往西北安边,“西服土鲁番,率十国奉约入贡;北捍俺答,经岁无烽警。及是,诸番荡平,西陲无事”(《明史稿列传》),后被征召回京,病逝在吏部尚书任上,谥号“恭襄”。此外,还曾加封“三孤”“三辅”等从一品荣衔,除了没能入阁,几乎就是有明一代文臣所向往的顶层了。

而这也是太原人六百年间在庙堂之上的巅峰表现。再看另一位太原老乡傅山,数百年后最为山西以外的大众所熟知的出场正是一部描写江湖的武侠小说:

在这些人中,有一个三绺长须、面色红润、儒冠儒服的老人……名叫傅青主,不但医术精妙,天下无匹,而且长于武功,在无极剑法上有精深造诣。除此之外,他还是书画名家,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奇士(梁羽生《七剑下天山》第一回)。

背负医囊的剑客形象并不是小说家异想天开。流传至今的傅山武学包括拳、剑、功法、歌诀等等自成体系,山西当代武术名家张希贵更是直称“傅山精于武功……是武林一代名流”,再加上傅山自述读《汉书》时“每耽读刺客游侠传,便喜动颜色”,他的诗中也有“剑术惜其疏”“盘根砺吾剑,金铁满山鸣”等等。全祖望的傅山传记也说他“性任侠”,更能为傅山“自有大侠风范”做注的,便是为山西按察司提学佥事袁继咸冤案,率诸生徒步进京请愿。通过印发揭帖、出堂作证等七、八个月的努力,使袁继咸得以昭雪,魏忠贤党羽被查处。经此一役,30岁的傅山“以义声闻天下”,取得了全国性的好评及声望。

也是经此一役,官宦世家出身的傅山亲眼目睹明末朝政腐朽,加上一直不满“八股取士”对国事无补的愤慨,放弃了王琼从政做大事的堂堂之路,转而隐入民间,一心钻研学问。从后世流传的作品来看,傅山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旁及佛学、金石、武术等,亦无一不精。

另一方面,不断有各地的文人、学者到太原拜访傅山,把他当作在野的思想文化界的领袖和代表之一。可以说,傅山就是太原人六百年间的学术代表,也是在“江湖”(民间)知名度最高的代表。

历史的微妙之处在于,这两位六百年来的太原代表,无论居庙堂之高的王琼还是处江湖之远的傅山,居然都下过狱,还都差点被“论死”。

二 家国与气节

公元1521年,明武宗正德皇帝驾崩。

由于身后无嗣,如何选择皇位继承人就成了至关重要的大事。而就是这样重要的大事,向为百官之首的吏部尚书王琼和兵部尚书王宪等人都被排斥在外,更在嘉靖登基之后,立马被构陷入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琼与杨廷和交恶已久,最近的爆发点,正是王琼最高光的战绩:任用王守仁迅速平定宁王叛乱。而王守仁见王琼没有得到赏赐,就上疏说:“今王尚书未蒙显褒,而臣独冒膺重赏,是掩人之善矣”,直接就给了杨廷和难堪,以致王守仁此后再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正德十五年,王琼又成为吏部尚书,率六部与杨廷和的内阁分庭抗礼,并在正德驾崩后为国家稳定,献策拿下了可能作乱的江彬等人,却不想杨廷和在迎立嘉靖后就立马翻脸,“坐结交近侍律论死”。

幸好多年来政绩卓著,也没有实证,只是被谪戍绥德。等到杨廷和被其他政敌也撵回老家后,古稀之年的王琼再次被朝廷委以重任,率军西征。一路晓行夜宿,如其所作“志存报国宁辞远,不问乌桓路几程”。

妥善处置边事后又奉诏还京,执掌吏部。王琼并不恋栈,几次上书请求致仕,嘉靖不放,最后病逝在工作岗位上。

站在后人的角度看,内阁杨廷和等人秘密选择的嘉靖皇帝虽然称得上是明朝最聪明的一代帝王,却也是玩弄权术默许党争导致明朝走向灭亡的“大明掘墓人”。王琼后来复出虽也得益于党争的结果,却也是谁都掩盖不了他的能力。所以七十多的王琼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只求为这个老大帝国奉献最后的能量,堪为报国典范。

只不过历史的车轮滚滚,哪怕后来还有同为“明代三重臣”的张居正缝缝补补,也只是短暂的“回光返照”,大明不可避免地日益腐朽,以致被满清入关,生灵涂炭。

傅山画像

傅山目睹山河破碎,又不愿剃发从贼,便出家成了“朱衣道人”。从此四处奔波,联系各地遗民,扯起“反清复明”的旗号。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傅山因宋谦案被捕入狱,涉嫌谋反,连他的母亲也说:“我儿被捕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情,就是死了也值得,不必救他”,可见事态的严重。好在傅山咬紧牙关拒不招供,并绝食抗争。一年多后在众多友人的奔走中获释。

此后傅山还曾南下江淮了解南方的反清形势,并结交了大量的坚持反清立场的名人和学者。比如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概念的顾炎武,后来多次到山西拜访傅山,两人意气相投,交往甚密,据说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早期就是两人为反清策划的经济组织雏形。梁启超《清代学术史》和章太炎《顾亭林先生轶事》对此传闻也均有记载。

只是满清的统治日趋巩固,复明无望。傅山也由反清的狭隘民族主义踏上了反对君主专制主义的道路,提出过“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的主张。正如世称傅山“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既是对他的最高评价,也是人们对品格风骨的重视要高于其他才能。

如果说王琼对国家的热爱是浸润在骨子里的,表露于外的是“实干报国”,傅山对国家的感情却更多投注于民间,走上了另外的道路。

三 良相与良医

王琼进士出身,从六部主事一直做到三部尚书,除了不是翰林出身没能入阁外,也可称得上是“出将入相”,在各个岗位上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国家和历史都留下浓重的一笔。

他清理盐政,江浙等地“盐弊为清”。出治漕河,河防储备充足,扭亏为盈。所著《漕河图志》“继者按稽之,不爽毫发,由是以敏练称”。后出任地方官员,赈济南北直隶等地,“居官所至有声,遇事敢为应机立断”(《明世宗实录》),颇受好评。

回到朝中,他在兵部尚书任上,对于历代沿革的“将士以首功进秩”(以所斩首级数计功)的定制反对甚烈,认为边境还好,内地平乱就很难避免官军“杀良冒功”,上疏朝廷得以废除这个残暴定制,自此后广大平民百姓摆脱了悬在头上的一个大隐患,对朝廷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平定宁王之乱前后也作为颇多,连他的政敌杨廷和的弟弟都公允表态说:

“天下以地方事告者,蓟州有朵颜之变,江西有醴源之变,大同有打鱼川之变,蜀与贵有普法恶、香炉山之变,浙之孝丰则汤毛九……至公(王琼)悉条奏得宜,师行未几,相次削平”(杨廷仪《晋溪本兵敷奏序》)。

还有,正德皇帝喜欢出门是有名的,大后方京都的稳定则靠王琼主持,史载“乘舆出边逾年,卒无虏警。京师至于帖服按堵如常者,皆公(王琼)筹画镇定之功也”(《罪惟录·王琼传》)。

所以在正德驾崩的前一年,王琼就登上了百官之首的吏部尚书,充分地施展了报国安邦的才干。但并不是谁都有这样的舞台施展的,正如范仲淹所说“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傅山所处国事不可为之年代,不能像王琼一样高居庙堂为国分忧,却可以远处江湖为民解难,同样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同样散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清代蔡璜撰《傅山传》记载,甲申明亡后,傅山流寓晋中各地,“所至老幼男妇以疾请者,辄遮留不得去,从容诊治,多奇验。酬之金,不受也”。他尤其同情那些穷困潦倒的弱势群体,还以悲天悯人之心,体恤男权社会的弱势群体妇女的悲苦,开创妇科治疗的一代风气。傅氏女科的出现,是中医史上第一次有此单独学科,更是中医史上划时代的事情,在当代《傅青主女科》仍被奉为案头必备之书。

此外他所著《青囊秘诀》把外科疾病视为整体病变的局部表现,对21种疮疡,使用98条方剂口服内消,形成了系统的以消、托、补为主要内容的理、法、方、药完备的外科医疗体系。加上《傅青主男科》等均流传于世,造福苍生,在张仲景之后,又被称为“医圣”。

当代权威工具书,上海辞书出版社所出《辞海·医药卫生分册》在“医学人物”中,收入上自传说中的岐伯、黄帝,下至1975年去世的中医研究院副院长蒲辅周,约5000多年的中国中医药史上,共收中医中药学界重要人物71人,其中山西仅有一人,即傅山。

可以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既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价值共识,更是王琼和傅山两个太原人代表以身践之,互为辉映的殊途同归。也反映出太原人“做实事、求实效”的务实精神,其来有自。

四 传承与入祀

明嘉靖十年(1531),王琼在西北忙于边事,他老家太原河汾书院之内建了座三贤祠,奉祀三晋大地上著书讲学的三位先贤,分别是王通、司马光和薛瑄。当时还是书院的配套,后来逐渐成为公办性质的祭祀先贤的场所,陆续增祀乡贤名宦等。据道光年间成书的李镕经《三立阁史钞》共计125人,抛开先哲名宦等人,尚有乡贤59人:明兵部尚书王琼与明诸生傅山这两个太原人的代表,双双在列。

王琼塑像

说起来也是传承有序。

有学者认为,明代学脉一是南方的王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巧合的是,北方学脉的薛瑄正是王琼父亲王永亨的老师,王永亨常将薛瑄的读书实录抄本发给王琼,还曾手书薛瑄“动静举止,至微至粗之事,皆宜合理,不可稍苟,儒者一事苟,其余皆苟”的教条,挂在王琼的书房。

从小就培养了他读书经世致用、处事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廖希颜在《王晋溪本兵敷奏》序言中就说:“公为秀才时即慨然有志当世之务,读书绎文,务明体适用,不学老生常谈”。

也就是说薛瑄的“理学”,王琼未必下过多少工夫,薛瑄首倡的“实学”,王琼一定掌握了精髓,并应用在之后的宦海生涯中。更巧的是,他还在花甲之年提携了另一位学脉代表——才四十出头的王阳明。

在这之前,两人甚至都没见过面。王琼又何以认定这个人能靠得住呢?无外乎了解他过往的事迹,和阅读他写的文章,通过王阳明自己“知行合一”的理论去印证其所为。王阳明也用实际行动交上了完美的答卷,成为有明一代“知人善任”“求实为公”的典范。

同样,傅山也少不了看薛瑄的书,还推荐说:“近代薛文清语录最好,若能领略得一句两句,便不是从前不痛不痒人矣”。

何为不痛不痒之人?不正是居庙堂之高只会结党营私,处江湖之远只贪蝇头小利之辈?具体到读书人,则不能盲从,也不能奴性,要有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判断力,才不会是“不痛不痒”之人。

王琼不是,傅山也不是。两人都认为“学必实用,动为世法”,所作所为都落入世人眼中,不仅双双入祀三立阁,还分别建有专祠祭祀。

王琼祠原为晋水贤祠,坐落于晋祠。他去世后嘉靖下旨改为恭襄公祠,以祠前水田数亩为公祭。傅山祠在太原市内,民国时创建,山大校长王录勋设计,时人称之为“祠宇堂皇、式参新旧”,实乃“太原城中第一建筑”。

五 交集与遗迹

也是在民国,著名学者常赞春在谈到山西文学史上的明代时“中叶太原王琼以干略称,虽不以美文名家,而多适时用,明利弊……末季如阳曲傅山等皆入讲会,于是文学始有继起之势(见《柞翰吟盦文学谭(山西之部)》)”。

说起来,王琼生于太原城南(近年复建有王琼故居),傅山生于太原城北(村里也建有傅山园)。王琼逝世七十多年后傅山才出生,虽没有谋面的机会,交集之处却也不少,尤其是在三晋之胜的晋祠。

先是王琼丁忧在家,致仕的同乡前户部尚书周经和当时的县令刘经都邀其游过晋祠,他还写了几首诗,颇有清新可读的句子。比如“山城西去未十里,风景翳然趁野心。古寺楼台行处近,前村烟树望中深”。比如“匝地溪泉云气爽,一川花柳野阴深”等等。

许是壮年时游览的印象不错,谪居绥德时嘱咐长子王朝立在附近建晋溪园以养老。位置就是前面说过的恭襄公祠以东,时人所记“池馆之间,胜植花竹,稻畦蒲扯,烟汀雪濑,弥漫极目,颇得秀润闲雅之趣”。

此后王琼还籍为民,短暂住过一些时日,留下“菡萏池塘蘋叶水,垂杨门俯稻花田”等诗篇。随即起复安边,最终病逝在京城。遗命子孙改晋溪园为书院,明清两代先后有近万名士子在此求学。

王琼画像

如今的晋溪书院,后院改造为王氏宗祠(原溪翁堂),奉祀王氏系姓始祖王子乔,已成为遍布世界各地太原王氏后裔寻根谒祖的圣地。从子乔祠北的侧门出来,就到了傅山纪念馆。

纪念馆原址为同乐亭,取士庶同乐、百姓同乐之意。先曾改为“山西历代书画馆”,又做过“傅山书画展览馆”,最后定为“傅山纪念馆”。不光是方便展出陈列晋祠博物馆所收藏的大批傅山书画,也是因为纪念傅山曾隐居在晋祠的一段岁月。

傅山所居的云陶洞,坐西朝东,崎山而立,是一个天然的石洞。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王琼在绥德时居住的“晋溪洞”。而傅山在此以茶待友,茶香氤氲,正是晋祠内八景“石洞茶烟”的由来。

由此洞缘阶而下,往南不远就是名动天下的难老泉。傅山的隐居岁月,也会有些艰窘,聊以慰怀的“共是明双眼,回还晋一泉”,遂题“难老”二字,便是如今晋祠的三大名匾之一。

七 太原“双塔”

细说起来,王琼享年七十四岁,在他离世七十余年的时段里,太原城东相继修筑了“文峰”与“宣文”二塔,又过了七十余年,傅山也在七十八岁上去世。

太原“双塔寺”(本名“永祚寺”)

又数百年过去,“双塔”已成为太原的城市地标,而王琼和傅山两位,亦如“双塔”交相辉映,共同把六百年来太原地区人们在各个领域所能达到的成绩都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留给后人的不光是高山仰止,还激励着这座城市奋发前行。



作者:王志勇

排版:苍龙  王佩琦 
往期回顾




【小店头条】小店区:春潮涌动文化贺新春 好戏连台添彩幸福年


【新春走基层·洁净】环卫工作者坚守一线 守好城市“美容岗”


【新春走基层·守护】小店公安:喜迎新春 平安同行

小店发布
小店区官方公众号 主管:中共太原市小店区委宣传部 主办:太原市小店区融媒体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