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集团】发现科学之美 以美润心育人——李木子科学工作室主题教研活动(三)

文摘   2024-12-10 20:48   黑龙江  



12月10日,铁岭小学李木子科学工作室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大家围绕李老师申报的市教育学会的科研课题,开展了以“发现科学之美,以美润心育人”为主题的教学案例的分享交流活动。本次教研活动,也是课题开展一年来的一次中期科研情况的梳理总结。


审美能力的高与低,实际上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高度体现。现代化强国的国民,不仅需要拥有科学素养,还要有审美品味。科学教师应该抓住教育契机,在科学课堂开展切实可行的美育,让科学和美学在课堂共生。李木子老师首先和老师们分享了关于美育的一些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组的人员分工,为今后的课题研究做了理论性的指导。



在案例交流板块,李老师分享的案例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千姿百态的云》。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天气和云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天气的认识还停留在感官的感知,对于长期观察天气和从多角度了解天气经验不足。依据2022版课程标准,本课属于“地球系统”这一科学核心概念,学生要达到的学业要求是:对天气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能用天气符号记录天气。经过研读教材,李木子老师发现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山行》和《早发白帝城》两首古诗,其中都有对“云”的描写,加之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发现美”,便设计了研读课外古诗、尝试描绘云、学习天气谚语等学习任务。同年级的美术课上,学生还会学习设计服饰,因此李老师增加了学习了解“云肩”、设计“云肩”的学习任务,以此进一步增加对云的探究热情,发现美,创造美,传承民族优秀服饰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吕妍老师介绍的案例是人教版小学科学四下第一单元第五课《凤仙花开花了》,美育与科学课的结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美的欣赏: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的色彩和形态,感受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美丽,培养审美情感。2.科学探究与艺术表达:在解剖和观察花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科学知识,还可以通过绘画、记录等方式艺术地表达对花结构的理解。3.情感态度的培养:通过对凤仙花生长周期的观察,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界的奇妙,激发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4.科学与美学的统一:学生在探究花的结构和功能时,分析花朵形态,展现自然之美,引导学生欣赏科学中的美学。解读花瓣、花蕊等功能,结合科学知识,体现科学与美学的统一。本课通过凤仙花的学习,不仅传授了植物学知识,还融入了美育元素,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实现了科学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王楠老师认为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给植物画张“像”》这一课程中,美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欣赏美。在大自然的广阔画卷中,植物以其独特的形态、丰富的色彩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构成了地球上最绚烂多彩的一部分。给植物画张像,需要我们细致的观察,仔细的欣赏,抓住植物的特点。2.画出美。仔细观察植物的整体形态,包括其高度、宽度、枝叶的分布等。 注意植物的细节特征,如叶片的形状、纹理、颜色变化,以及花朵的形态、花瓣的排列等。 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了解其光照、水分等条件。将植物画像展示在墙上、画架上或社交媒体上,与更多人分享。邀请朋友和家人来欣赏作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3.展示美。画完后可以讲讲对这种植物的认识和理解,它有什么特点,对于画的不太像的同学更是一个发现和调整的好机会。给植物画张像,不仅是一次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体验,更是一次艺术创作的过程。通过观察和描绘植物,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美丽和生命力,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


战祥凤老师在执教三年级《蚕的一生》这一课时,在课程的最后,给孩子们分享了一些关于桑蚕的应用的知识。桑蚕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经济价值很高,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就开始养殖家蚕,蚕茧经过缫丝后变成蚕丝,变成人们各式各样的丝织用品,中国先民们的伟大发现,至今造福着世界各地人民。除了应用于纺织业,由于蚕丝具有高强度、高延展性和良好的耐磨性,经过特定工艺处理可应用于防弹衣、降落伞等军工产品;蚕丝因为富含丝素蛋白,在食品、化妆品、保健品里可以用作辅助添加剂。蚕蛹、蚕蛾、蚕蜕和蚕沙(桑蚕的粪便)都可以入药,在中医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蚕沙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还可以成为有机生物肥料。桑蚕可谓全身上下都是宝,桑蚕的一生是生命循环往复的一生,也是为人类奉献的一生。短短的生命历程,却给社会贡献了大大的价值。通过这种分享方式,孩子们体会到了生命的可敬可贵,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张甲男老师设计的《气味告诉我们》一课教学的重点:学生知道感觉器官鼻子能帮助我们分辨不同的物品(气味),但有局限性。教学中张老师注重为学生创设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嗅觉感官体验。众多气味中,唯有香气的缭绕扩散,可调和身心,每一次香气的体验,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唤醒学生美育的体验,让更能感到生命最本真的美好。因此在设计学生活动时,为了给学生更美好的体验,在导入环节,出示浓香百合,让学生体验到植物自然的香气,通过老师的追问?你是怎样闻到的?闻到了什么气味?从而明确嗅觉器官——鼻子和他的功能,闻气味。接下来,在设计探索环节时,张老师想到了本课与中国传统文化——香包的一次结合,香包不仅是日常生活的用品,也是民族古老技艺的延续,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为了能更好地将美育渗透到科学课堂中,张老师选取了薰衣草、薄荷、棉花、艾草这四种植物,带领学生们体验并认识到感觉器官的重要性。 通过让学生闻气味、表达气味,猜香包等实践活动,形成、巩固、完善对香包的艺术表现。这节课不仅展示了科学的魅力,而且巧妙地将美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堂。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科学之美,课后鼓励学生继续到大自然里寻香、触碰植物的灵魂,探索自然香气之美。


刘海波老师认为在课程内容设置和编者的意图上都蕴含着美育思想, 刘老师在二年级《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中的第一课“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学习过程中,就渗透和显现此主题思想;通过学生先画出地球家园有什么-----汇报及评价----播放地球家园内外的图片-----重新完善自己的“地球家园”---拓展延伸“地球家园”;完成本课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画一画,不单单是体现绘画的美感和能力,更主要的是挖掘和激活学生对大自然的认知和热爱及趣味性,学生再观赏地球家园中的物体,感受地球家园的美会油然而生,会充满好奇和热爱;再次画一画“地球家园”,对地球家园的认识更递进一层,同时也更具理性完善和梳理,实现美育和保护大自然社会责学习目标。


赵晓宇老师在五年级《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教学中,教学内容与美育培养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然景观美。教材里呈现的多样地貌,如雄伟壮丽的山脉,层峦叠嶂的山峰能让学生领略到壮美;还有宁静秀美的湖泊,波光粼粼的水面带给他们优美的感受。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感受这些景观的线条、形状和空间布局,像河流蜿蜒的曲线、雅丹地貌中奇特的岩石形状,以此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其次是色彩美。地球表面不同地貌有丰富的色彩。碧海蓝天、黄沙漫天的沙漠、绿意盎然的草原等色彩鲜明的例子,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对比与和谐,提高他们对色彩的鉴赏能力。再者是科学之美。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过程,像火山喷发塑造新陆地、风蚀形成蘑菇石、流水侵蚀形成沙洲等,这些过程蕴含着科学的秩序和规律,就像一个动态的、宏大的艺术创造,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科学与美的融合,激发他们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进而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热爱自然和科学的美好情感。


孟可馨老师在三年级《我们来做热气球》一课教学中,教学内容与美育培养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引入热气球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表现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在课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制作热气球时,关注其外观设计。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重心、浮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在设计时考虑如何使热气球保持平衡。这一过程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对美学的一种探索。最后,鼓励学生在设计热气球时,不仅关注其飞行性能,还要考虑其外观美感。例如,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颜色搭配、形状设计来提升热气球的视觉吸引力。课程设计中的跨学科整合、教学方法中的项目式与探究式学习、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以及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都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效路径。

本次教研活动,真实地反映了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一年来的收获与思考,今后我校科学组教师还将继续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争取早日让课题研究结出硕果,每一位老师也从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发现科学之美,以美润心育人!






—— 哈尔滨市铁岭小学校 ——

撰稿 |李木子 | 美编 | 韩丹

值班编辑 | 高蕾 许莹莹

审核 | 签发 | 王爽





哈尔滨市铁岭小学校
哈尔滨市铁岭小学校公用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