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浙江省文化馆主办的“我和文化馆的故事”征文活动已结束。经专家评审,温州地区报送作品荣获二银二铜。在获奖作者中,有热爱文化的市民,有播撒爱心的教师,有社会文艺工作者,有专职群文工作者,让我们转变视角,聆听他们和文化馆的故事吧!
知不足而奋进 望远山而前行
——我和苍南文化馆的故事
作者 杨李淳
2019年夏,带着从戏剧学院尚未褪去的青涩,满怀着对戏剧艺术热忱的幻想,我一腔热血地回到温州,拉上学院里并肩作战数年的灯服道效化,浩浩荡荡地排了一出“不合时宜”的大戏。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枪也爱打出头鸟,没有社会经验的理想主义少年,在造梦之路摔了不少跟头。无规划的预算、极致理想主义的表达、无市场评估的商业演出,让本以为会一飞冲天、一炮而红的少年灰了心,可人生没有那么多本以为。铺天盖地的议论声和质疑声,付诸东流的金钱和精力,都让少年一度跌到谷底。“但人的一生哪有一直都是直线向前的呢,一定是曲线向前的,只要你知道你在向前,中间那一些低谷又有何妨呢?”这是馆长阿姨对我说过印象最深刻的话。是的,我遇到了我造梦路上重要的贵人——苍南文化馆馆长王小珊。我亲切地唤她阿姨,我与苍南文化馆的缘就此结下。
“我就是要让老百姓们都能够走进剧场看戏,看我们自己的戏。”这是我和馆长阿姨第一次见面时她说的话,我从未想过“戏剧”二字与我的家乡——苍南,这个我记忆中大街上大爷光着膀子,大妈提溜着菜篮子,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县城有任何关联。我心中神圣的戏剧是高贵的、充满哲思的,它无时无刻不在探讨爱与生命这永恒的话题,它与这烟火气的小县城怎么看都格格不入。我无法想象人们穿着拖鞋、磕着瓜子走进剧场,对着台上深刻的话题大声地评头论足。这画面在我脑海中拧巴成了大学高数,我百思不得其解,更是对这在沙漠中一意孤行地栽出一片绿洲的幻想一头雾水。“馆长阿姨怎么比我还理想主义不切实际?”当时的我心里嘀咕着。
“敢想不是勇气,敢做并且做到才叫本事呢。你明知道最后想要的是什么样,路就在你面前,你为什么不去做呢?”她总是这样充满能量,眼神中没有一丝怯意,满是笃定。与她眼神交汇的时刻,总能让人充满电,好似那完满结局已然在眼前。是啊,哪来那么多不可能,路在脚下,走就是了。桥到船头自然直,柳暗花明又一村。就这样我以苍南籍90后新生代导演的身份揽下了我县建县30周年以来的第一部话剧——《诚信老爹》。
冥冥之中似乎带着浑然天成地苍南人就该讲好苍南故事的使命,面对着从未涉猎过的真实事件改编的现实主义题材,挑战从未尝试过的风格,用一个月时间“拉帮结派”“闭门造车”。歌手、舞者、主持人,能拉上的统统上阵,所有人都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也是这期间,让我切身体会到群文人的强大力量,能歌善舞、能说会道。昨天穿着礼服在歌剧厅引吭高歌,今天立马可以换上江南渔女的朴素装扮让你焕然一“新”。原来在学院外的艺术世界,还有这样一番色彩。创作的过程总是艰苦的,但所幸不负众望,我们完成了这场戏。老百姓第一次走进剧场看到了自己家乡的戏,我做到了。
而后的两年里,为了更好地打造文艺精品,文化馆在省、市各级专家领导的帮助下,请来了我在戏剧学院的师爷爷——张仲年老师等若干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们共同升级打造这部《诚信老爹》。得知老师们要来苍南的那天,我惊掉了下巴,这在我的人生剧本里根本无法想象。“开心吧?”馆长阿姨在电话里和我打趣,“开心!太开心了!”要知道张老师是泰斗级人物,我在上戏四年都没有机会在张老师身边学习,如今竟把这般仰望的老师请到了家门口,简直是我的幸运!那一刻,我再一次看到馆长阿姨用信念将想法落地实现,她用实际行动激励、指引着我不断向前,也在昼夜更替间让我更明白身上的担子为何。
《诚信老爹》长跑的四年里,疫情、缺演员、排练时间无法协调等问题接踵而至,我几度以为剧组要泡汤解散了。但每次都出人意料却又情理之中地再一次聚拢。因为馆长阿姨从未放弃过,她就是要让老百姓们都能够走进剧场看戏,看我们自己的戏。所以在她契而不舍地带领下,苍南群文人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排除万难让《诚信老爹》走到杭州,走向北京,又落叶归根于苍南!这中间的种种困难不言而喻,但最后聚光灯下闪耀的诚信之光更是溢于言表。我永远忘不掉落幕时馆长阿姨站在我身边,面带疲惫,但依旧是那不夹一丝怯意的笃定眼神对我说:“仔,你看,我们真的做到了。”
我看到了。我看到观众席上泪水与掌声交织的彩虹,我看到了在这平凡的土地上开出了不凡的戏剧之果,我看到了群文人在戏剧舞台上使尽浑身解数演尽人间悲喜,我看到了人民群众发自内心跨越了第四堵墙与台上创造的视像共呼吸、共存。
这就是老百姓的戏,属于苍南所有老百姓的戏。我第一次抛开戏剧所谓“高贵”的外衣,重新审视戏剧二字于人民群众生活的关联。他不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亦不是故弄玄虚让人捉摸不透。他应是人生活中的高度缩影,任何人。他不应该只是少部分人的精神寄托,他更应该是大部分人皆能与之产生情感连接的镜子,照遍内心与灵魂深处的贪、痴、嗔,更折射普罗大众芸芸众生最柴米油盐的喜与哀。所谓“大俗”即“大雅”便是这般。
至此,文化馆里的群文人在我心中闪耀无尽光芒,而我也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他们的一份子。我们是导演、演员、歌手、主持人,我们不只是导演、演员、歌手、主持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群文人。
因与苍南文化馆的缘,让我在这些年间看到了许多人民群众在他们世界里的艺术表达,那自由的方式、酣畅地享受,不正是戏剧最质朴的模样吗?正如著名戏剧导演彼得·布鲁克所说“一个人走过空的空间,另一个人看着,就已经是戏剧了。”这简单又费解的一句话在文化馆的角角落落时时刻刻在发生,才让人顿悟,“戏剧是没有类别可言的,它关乎人生。这是唯一的出发点,再没有比这个更基础的了。戏剧就是人生!
看着囿于厨房的阿姨们脱下围裙在广场上翩翩起舞,看着徘徊在田间地头的大爷们也可以挺起腰板在草坪上拉琴唱曲,看着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在放课后像天鹅般跳跃在把杆前,看着那些不自信的背影在群文人的号召下、鼓励下也都蜕变成一排排舞台上美丽的剪影。我终于明白,缘起2019年夏,馆长阿姨和我所说的“我就是要让老百姓们都能够走进剧场看戏,看我们自己的戏”为何。这是多么有满足感的一件事啊,他无关任务与成绩,只是用自己的力量让每个老百姓都能享受到文化与艺术的滋养,这份责任潜移默化到每一个群文人的血液中,正如文化艺术也应潜移默化到每一个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一般。这无法用任何钱财衡量言语比拟的成就感,使我更深地理解了戏剧于人民生活的意义。这份责任再次无形地扎根在心中,终有一天,他会在城市、乡镇的角角落落发出翠绿的芽、长出坚实的果,让每个人民群众的脸上都绽放彩色的花。
期待未来,借由自己的生命体验,借由文化馆的夯实土壤,借由群文人的同力协契,文化与艺术之花,聚沙成塔,开到城市楼宇,开满乡村田野,开遍人民心间。
文字 | 杨李淳
照片 | 作者、苍南文化馆提供
编辑 | 海涵
校对 | 郑虹
责编 | 马知力
审核 | 李刚
签发 | 施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