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文化馆的故事”征文获奖作品丨我与温州市文化馆的二三事

政务   2024-12-26 20:04   浙江  

我和文化馆的故事

近日,由浙江省文化馆主办的“我和文化馆的故事”征文活动已结束。大赛共收到260件作品,经专家评审,温州地区报送作品荣获二银二铜。今天开始,我们将对温州地区获奖作品进行展示。

在获奖作者中,有热爱文化的市民,有播撒爱心的教师,有社会文艺工作者,有专职群文工作者,让我们转变视角,聆听他们和文化馆的故事吧!





我与温州市文化馆的二三事




作者:戴晨露


温州市文化馆,位于鹿城区车站大道625—627号,是我生命中极其特殊的地理坐标。不同阶段的我在这里得以“真正的休息”,并收获了诸多“具象化的幸福”。


一个人·自由的画卷

2014年6月,我大学毕业,从瑞安来到鹿城这个全新的城市,周围的一切对我来说都还很陌生。一次偶然的秋日周末city walk,我路过市文化馆,被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所吸引。没有看宣传,也没有做攻略,我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情“打个卡”。其实,我已不太能确切地记得当时的展览主题了,只记得那天有一个山水书画展。那些作品意境深远、格调高雅,一笔一画、一景一物,无不展现祖国山水之殊胜,人文之丰茂。热爱国学、喜欢“附庸风雅”的我,被深深吸引,不时驻足凝视,流连忘返。这就是我与文化馆的初遇。



在那之后的许多无所事事又不愿待在出租房里的周末,我便常来市文化馆“虚度光阴”,在“艺术时区”里放空自己,渐悟“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住在锦惠公寓,从西1门向正西出发,先后途经惠民路、锦绣路、车站大道,全程约1.7公里,步行时长约25分钟,已经形成我周末午后散步的“肌肉记忆”。这里举办的美术展、书法展、摄影展等,新的主题策划、新的内容输出、新的互动模式,让我收获了“拆文化盲盒”的乐趣——常看常新、常思常悟、常研常得。这些富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公共策展,给我的异地独居生活带来了“新居民”的归属感以及“短暂避世”的幸福感。因其小众又高级,省钱又省事,朋友们来鹿城看望我时,我总会带他们来这里转一转。



那时,市文化馆公益课程的开课内容已相当丰富,涵盖美术、书法、摄影、声乐、舞蹈、戏曲、器乐、主持等专业。虽然免费,但是师资力量毫不逊色。只要想尝试、只要想加入,便可直接“拎包入学”,报名名额也相对充裕。不像这届年轻人抢着“上夜校”,多数课程名额在一分钟内便被“秒杀”,“抢课”比抢周杰伦演唱会门票还难。可惜我性格喜静、有些“社恐”,犹豫着就错过了,后来才慢慢意识到这些都是城市发展红利,抓住“信息差”,享受要趁早。



两个人·浪漫的诗篇


2015年10月,我因工作原因调离鹿城,工作繁忙加之路途遥远,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未曾再踏足市文化馆。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因为相亲再次来到这里,更没有想到,我会在这里牵起命中注定的红线。我清楚记得,2016年11月6日,星期日,下午两点钟,先生来我家接我,他说一起去市文化馆看展览。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是近年来小镇文艺青年的聚集地,我对先生多了一分“圈内人”的好感。



那天在展的《乡戏风流——温州传统戏剧保护项目展》有近80幅摄影作品,生动地展现了温州文化元素与南戏故里底蕴。先生略显紧张地问我会不会觉得这个展览无聊。我轻轻地摇了摇头,脑海中浮现出儿时祖母带我去寺庙庵观或祠堂等处看戏的场景,祖母病逝两年了,我好想她。先生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好奇,开始分享他儿时看戏的趣事。我们目光相对的那一刻,就像与老朋友重新认识。回家路上我忍不住问他,为何来这里看展览。他笑嘻嘻地说,“如果我说,因为我是金牛座,我想省钱,我不爱说话,我还想把自己包装得有品位,你信吗?”我当即就被他的风趣和机敏打动。



后来,我们频繁相约市文化馆。主要是观看主题展览,偶尔也会参与文化艺术分享、体验活动。极少有人会像先生这样温柔而有耐心地陪伴在我身边,不急不躁,对这里正在和即将发生的一切饶有兴趣。若他在每一次看展前做足功课,说明他是一个真诚、好学的人;若他本身具备相当丰富的知识与不凡的见识,说明他是“有趣的灵魂”,不管怎样都是值得交往的人。从对作品的鉴赏到对生活的感悟,我们有说不完的话题,我在文化馆感受到了久违的松弛感,或许是环境使然,或许是遇到“频率相同”的他。婚前先生主动跟我坦白,第一次约会,是他参考我的微信朋友圈内容,为我设计的一场有预谋的“围猎”行动,戏称自己的表现堪称影帝级别。但我还是被这个“心机boy”迷住了——终归是“爱惜羽毛”的绅士。



三个人·温暖的华章


2018年10月5日,儿子出生了,养育新生儿带来的喜悦和疲惫,以及带娃出门就像搬家的高强度劳动量,让我们的日常更倾向于深居简出,节假日例行打卡文化馆的计划也因此无限期暂停。直到我从地方新闻中了解到,“温州市文化馆经过一年多的重新装修后,于2019年10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看着客厅里还扶着游戏围栏蹒跚学步的儿子,我萌生了周末带他去探访“月老宫2.0”的念头,先生欣然应允。



在北侧地上停车场远远望去,米黄色调的市文化馆外观优雅大气。正门清新雅致,韵味悠长,南侧别出心裁地打造了一条长约35米的艺术长廊,阳光慵懒地洒在墙上、地上,没见过世面的儿子对此感到非常新奇,高兴得手舞足蹈,时而发出咯咯的笑声。在馆内参观过程中,先生慈爱地给儿子讲解,时而说道“官方请客、0元看展、下馆子、硬菜上桌、很有料、走一个、泡馆子……”这些都是我和先生过去互相邀约时的“江湖黑话”,一切就像昨日重现。临走时,我们在正门前拍了一张全家福,先生提议以后每年都在同一个位置与儿子拍一张合照,这也是我的心之所愿。



无奈随后的三年疫情,我们小家庭与文化馆的缘分又中断了。期间我的事业也陷入瓶颈期,体制内激烈的竞争及持续的自证,令我感到焦虑和迷茫。我无数次在夜深人静时,怀念文化馆带给我的“无用之用”与“无用之美”。疫情管控放开后,我们“报复性”出游的首站便是市文化馆。在高德地图APP的目的地中输入“温州市文化馆”的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我当“街溜子”的“黄金时代”,为自己“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而感动。当天在展的《“千年商港,瓯风宋韵”作品展》让我们不虚此行。先生一如从前,西装革履,不同的是,稚子在怀。父子俩与墙上静止的作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无论是悠然漫步,还是行色匆匆,在我眼里都有一种不经意间的温情。“总有人间一两风,填我十万八千梦”,我终于了然。


END

文字 | 戴晨露

编辑 | 海涵

校对 | 郑虹

责编 | 马知力

审核 | 李刚

签发 | 施丽君

温州市文化馆
温州市文化馆(温州大剧院管理中心)是由温州市人民政府设立,面向公众开放,组织开展、指导、辅导、研究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并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