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冲称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 古时候有个叫曹操的人。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6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微笑着点一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
这个故事相关的记载见《三国志·魏书》
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
语文课在讲到“曹冲称象”这个故事的时候,肯定会谈这个故事有什么启示。可以想见的答案是:(1)遇到困难,要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2)根据浮力原理,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把体积大的物体转化为体积小数量多的物体,解决称象难题。
这些启示当然非常有意义。但如果鼓励批判性思维的话,可能就会对具体的称象过程产生新的问题:为什么要搬石头去获得大象的同等重量呢?搬石头不累吗?搬到船上后,大概还要再搬回到岸上,才能完成称重。直接用搬石头的人去获得大象的同等重量不是更方便吗?百度查询亚洲象的体重范围大约在3000kg-5000kg之间,按照一般成年男性体重为70kg算,大约需要40-70个成年男性,可以跟一头大象有同等重量。如果找几十个人来完成称象,跟搬石头的方法相比,应该既省力又省时间。
《三国志》中记载的“曹冲称象”故事是个梗概,没有具体说明操作方法,但从“称物以载之”这个描述来看,可能也是以“物”称象,而不是以“人”称象。语文课本中的“曹冲称象”描述了具体的称象方法,这个方法是何人在曹冲原故事的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无从查考。但从操作便利性角度考虑,故事中“设计”的用石头称象的方法,不是最优解。
§2
网上流行一个叫做“吓尿指数”的说法,用于描述科技进步的速度。来源据说是未来学家库兹韦尔的“加速回报定律”(The 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从网上可以找到形象的描述:
回到1750年的地球,没有电,没有通讯工具,交通得由动物拉着跑来完成。。。 你在那个时代邀请了一个叫老王的人到2015年来玩,顺便看看他对“未来”有什么感受。 呈现在老王面前的,是他从未想象过的世界: 铁皮盒子在公路上飞驰, 几千公里外正在发生进行的体育比赛,50多年前的演唱会,都可以观看,口袋里还有个很神奇的长方形工具,可以生成实时地图,可以一边看着地球另一边的人的脸一边聊天。。。 当然,还有各种你还没跟老王解释的黑科技:互联网,国际空间站,核武器。。。 此时古代人老王的反应,已经不是“瞠目结舌”“目瞪口呆”“震惊男默女泪”这么轻描淡写了——老王很可能直接被吓尿了! 一个人去到未来,并且被吓尿,他们需要满足一个“吓尿指数”——或者叫做“吓尿单位”。满足吓尿指数所需的年代间隔是不一样的。 回溯人类发展的变化历程,是一个越来越加速的过程:在狩猎采集时代满足一个吓尿指数需要超过十万年,而工业革命后一个吓尿指数只要两百多年就能满足。 |
如果以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审视这个“吓尿指数理论”,可能会产生两个质疑:
(1)古人来到今天的社会,或者今人去到未来社会,真会被吓尿吗?
(2)技术进步真的会一直加速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只是想象中的可能性,目前的技术手段无法验证。如果往相反的方向去做这个假想的实验,今人回到古时社会,有没有吓尿的可能呢?我想答案也是可能会被吓尿。如果现代人“小王”碰巧回到商纣王的炮烙刑场,又或者亲眼看到了“焚书坑儒”的恐怖场景,很难说这个小王不被吓尿。这个假想的实验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在于,不同时代的技术差异,用途是什么?如果是用于制造恐惧,那么技术越“发达”,有可能越不恐怖。反而是技术越落后越恐怖,越容易让人吓尿。换言之,今人回到古时,吓尿的可能性也许远远大于古人来到今时——如果我们自诩今时是个“更文明的社会”的话。
对于第二个问题,一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信息处理能力的进步,因为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可以大大节省制造或者创造新事物的时间成本(不用重复造轮子),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带来宏观上显著的社会加速发展现象。但是,这种进步是量的进步,还是质的进步,可能还得打个问号。如果用人类百米速度的进步来类比,从10秒提升到9秒的难度,应该大大高于从11秒到10秒的难度,越到后面,要提高哪怕0.01秒的成绩,可能都非常困难。从这个视角来看所谓“加速发展”,是不是会得出相反的结论:越发展,加速度越小,甚至可能出现长期停滞,维持在一个难以逾越的“天花板”水平?
§3
之所以写这个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小短文,是有感于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发布一年以来,由于媒体的过度渲染,似乎整个社会进入到一个一惊一乍的不吓尿不休止状态。动辄就是某个亮瞎眼的AI突破在深夜降临,AGI(通用人工智能)仿佛近在咫尺,恨不得我们周围都是智商可以碾压人类的智能体(agent)了。
有北京胡同大爷说:哪跟哪儿呀?
哪怕是得个感冒,就可以让你立刻回到现实:我们还没有控制感冒的能力。尤其是当一个月里孩子反复高烧,带去医院查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已知的可能性都查了个遍,也没搞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反复发烧的时候,我们会稍微清醒一点:科技虽然大概可能也许是日以千里地在进步,但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进步速度的实际需求相比,其实大概可能也许还是挺慢的。
真正有益于人类的技术进步,是不会把人吓尿的。比如曹冲称象的技术,就只会给人带来愉悦。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