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资源。人才兴,则乡村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发展农村产业、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
驻村第一书记变身“带货主播”,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搭建销售“直通车”,短短一年卖出数万公斤农产品,助农户增收几十万元。农业科技专家成为建功乡村“轻骑兵”,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为广大农民群众传经送宝、答疑解惑。从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到电商、营销、文旅、艺术,一支支高水平的现代化乡土人才队伍,正在农村广阔天地中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振兴,要在“选”上下功夫,做好挖掘乡村振兴“千里马”的“伯乐”。选贤任能要积极“向外看”,打好“乡情牌”,把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宣传工作做深做实做漂亮。让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才干,同时又有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热情的人才,看到回乡干事创业的广阔空间,看到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和美好前景,从而增强人才回乡的信心和底气。要塑造乡村人才振兴的“磁场效应”,让各类生产、经营、科技、网络、文化人才主动“凤还巢”,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建设乡村。要细心发掘本地“田秀才”“土专家”,坚持从一线选才,让人才在一线工作中经受锻炼、培养能力。构建“科技专家+农技队伍+乡土专家”人才体系,实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用”。
“教之、取之、养之、任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培养人才的经验智慧。人才振兴,要让广大乡村成为培养“顶梁柱”的“大课堂”。人才有扎根乡村的抱负,更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的需求。让振兴乡村的事业与加入到这一事业中的有志人才共同成长,需要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坚持需求导向,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机构、培训机构等纳入培训机制,为人才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课堂,既可以走出去学,也可以请进来学。要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不管是院士教授、农技专家,还是“田秀才”“土专家”,只要有真本领,都可以纳入到师资团队当中,既依托“外脑”拓宽乡土人才的眼界,又发挥乡土人才“传帮带”作用。围绕“缺什么、补什么,欠什么、学什么”,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让乡土人才掌握用得上、可实操、能致富的“真本事”“硬本领”。
“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人才振兴,就要把“好钢”用到最合适人才的“刀刃”上去。要知人善任、以用为本,善于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特色,引导他们到最合适的岗位开展工作,要主动为人才搭建适合他们各展所长的平台、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人才的内生动力,让人才真正有用武之地。同时,好马也要配好鞍。要解决人才在教育、住房、医疗、家庭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更专心地投身基层、建设乡村。要完善乡土人才激励体系,在职务职级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向农村一线倾斜,为有思想、有能力、有志向的人才提供“绿色通道”,大胆“铺路子”“给位子”。要发挥优秀人才的感召力和引领力,积极宣传优秀乡土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增强人才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软实力、硬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从用英语带货的村党支部书记,到一专多能的“土专家”,正是在这些充满蓬勃朝气又敢干能干的人才带动下,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事业的蒸蒸日上。有效激活人才力量的“一池春水”,才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本刊特约评论员:李天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