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细心的小伙伴发现
这三个视频中
有两个与“非遗”相关
李子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自己在停更的三年里
拜访了多位“非遗”传承人
#全国文旅邀李子柒推荐各地非遗
话题热度直线上升
自家的宝藏“非遗”
邀请李子柒前去体验
↓↓
说到非遗
怎么少得了我们定安呢?
绚丽多彩的民间信俗
悠扬婉转的八音器乐
琼韵绵长的琼剧
古老神秘的盅盘舞
千姿百态的对岁粿
工序复杂的定安粽子和菜包饭烹制技艺.....
这些承载着定安人民
文化传承与记忆的艺术
快跟着小编的脚步
一起来看看定安非遗吧
☟☟
定安对岁粿
冼夫人信俗
民间信俗(冼夫人信俗)是海南传统祭祀文化与岁时节俗文化结合的一种民间习俗,是约定俗成每年春季,间隔地域、错开时间、方式类同、祀奉有异的节俗活动。
冼夫人信俗有两个活动板块,一是以装军、游军“闹军坡”吸引众人眼球的“看军坡”,身临军坡场既有民俗活动得以观看又有民间建筑、雕刻、美术、神艺等文化艺术的欣赏;二是以交谊为目的,家家户户排宴招待亲戚朋友的“吃军坡”。
对于热情好客的定安人来说,军坡节是一年之中和亲朋友好相聚的一个好日子。同时,以军坡为平台的海南传统民间节日,集中展示了定安丰厚且多元化的人文历史、乡村习俗、风土人情。恢宏的游军场面和激情的军坡宴席声名远扬,成了定安民俗的一张靓丽名片。
菜包饭烹制技艺
传统菜品烹饪技艺(定安菜包饭烹制技艺)是定安定城地区烹制菜包饭的独特技艺“菜包饭”是一种节令美食,俗言“裹菜糒”(糒即干饭的方言)。
“定安菜包饭烹制技艺”及“吃菜包饭”历史悠久,成书于清末时期《定安乡土志》记载:“正月初三祭赤口吃菜包饭”。正月初三这天,定安人不出门不拜年,家家户户祭财神爷,即俗称祭赤口,全家人围坐一起吃菜包饭,以消弭口舌之灾,正月初三吃菜包饭由此成为了一种民间习俗。
这道滋养了定安古城上百年的美食,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过去,一提到吃菜包饭,就意味着又到了全家团圆的日子,老老少少聚集在一起吃菜包饭,有“齐心协力,拢住家财不流失”之意。菜包饭里的文化价值不止全家奋进招财守财的致富文化,还包含着家庭团圆和睦的亲情文化,邻里相安的和谐文化......定安人的情谊和期盼,在浓浓的饭香中绵延相传。
五泥人·清潭亭事略
史书记载:明朝定安县泥人显现了三次,涌现出三位受民众非常崇敬的县官,定安民众非常崇敬他们,将其入祀名宦祠永久纪念,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清潭边建一亭,名曰“清潭亭”。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遗址位于定城北门的南渡江边。
此亭立后成为定城名胜,多名文人墨客在此题诗、撰文勒碑,“五泥人·清潭亭事略”既是民间传说文学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属名胜旅游点文物古迹物质文化遗产,可称得上是“双料”文化遗产。
海南八音乐器
海南八音器乐是一项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民间音乐。明清时期的定安文化昌盛,人才辈出,道教文化与戏剧文化也相继在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民间祭祀活动和岁时节令活动向来都有“鼓乐大奏”之势,民间活动对曲艺音乐的需求日趋强烈,促使了海南八音在定安这片土地上迅速成长、广为流传。
定安八音采用弦、琴、笛、管、箫、锣、鼓、铙八大类乐器进行演奏而得名,由福建的“十番”音乐传入,吸纳海南本土山歌形成的特有音乐。其乐器又源于民间传统乐器,多为民间艺人独立制作。如花梨木制作的唢呐,椰子壳制作的椰胡,竹管制作的春封、喉管,木材制作的子鼓、梆板。乐器由内而外散发着原汁原味的海岛韵味,而正是这般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音乐,在漫长的岁月中,丰富着海岛民众的精神世界。
定安琼剧
琼剧是中华戏曲苑中的一朵“琼花”,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而定安,是海南琼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名伶辈出,戏迷广泛,被誉为“海南省戏曲之乡”。
在定安这块静美之地,琼音隽美,戏韵悠长。定安人爱琼剧、懂琼剧不仅体现在名伶辈出,创作队伍人才济济,斩获嘉奖无数,更体现在有一批琼剧的听众和数量可观的琼剧人才队伍。可以说,正是辉煌的成就、肥沃的生长土壤和深厚的群众基础铸就了定安“琼剧之乡”的美名。
“无定安不成戏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海南民间广泛流传着这句俗语,指的是当年全岛各地,但凡是戏班必然少不了定安人,定安在海南琼剧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可见一斑。
2011年,定安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这是继荣获海南省文体厅授予“海南省民间文化(琼剧)艺术之乡”称号后,定安琼剧获得的又一殊荣。
盅盘舞
定安盅盘舞是定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舞蹈者手持盅、盘、汤勺等日常用具作为舞蹈道具而得名,通常由生、旦、丑角随八音乐曲表演或随盅盘撞击声响节奏起舞。生角温文儒雅,旦角委婉娇柔,丑角诙谐滑稽。舞蹈间插唱的唱词为道喜、祝贺、赞颂、期盼的良言吉语,主要为婚嫁迎亲拜堂、祝贺族姓祠堂拜神祭祖、迎春送福“送灯”、寿诞拜寿贺喜等农村各种俗例仪式添喜助乐。
盅盘舞活跃在定安各镇的乡村婚礼和各类俗例的典仪活动中。由于舞蹈易学,道具简单,形式轻巧,流动方便,民家厅堂、庙宇、路途、旷野,随时随地可跳。
有八音伴奏更好,无八音伴奏靠操弄盅盘的响声节拍也能翩翩起舞。舞者浓妆淡抹随意,有海南戏服乔扮更佳。舞蹈动作喜闻乐见,演唱资料通俗易,深受民众欢迎。
龙门龙舞
龙门龙舞是活跃于海南省定安县龙门镇民间的传统舞蹈,蕴含着传统儒家祭祀、民间祈福、龙神崇拜等文化内涵,具有节俗需要性与民间功用性的表演特色。每逢节日庆典,当地都会出现龙舞表演团队的身影,精彩的舞龙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他们或疾或缓,或腾或跃,将龙的灵动与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表演中,金龙追珠、神龙摆尾等表演方式令人眼花缭乱。十多米长的巨龙不停变换表现形式,形成了灵活、生动、健美、雄壮的表演特点。
定安粽子烹制技艺
定安粽子烹制技艺形成于明代,是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定安人而言,定安粽子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而定安粽子更是凭借着生态的食材、独特的烹饪技术、严格规范的制作工艺,成为了与众不同的海南名粽,飘香岛内外。
定安粽子具有质地软绵、软糯可口、味香而不腻等特点,吃起来唇齿留香。近年来,定安以粽子为媒,深耕美食文化,通过绘制美食文化地图、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多维度、立体化展示定安美食和旅游文化,推动了旅游度假和粽子产业融合发展,让全海南乃至全国的“吃货”们都知晓了定安粽子。
定安酥皮月饼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传承,如今,定安已经有一批琼式月饼技艺传承群体,如新泰来、文宗、鸿基、伍荣昌为代表的食品公司及一些家庭作坊。正是这么一批传承人和传承群体的共同努力,不断传承酥皮月饼技艺,定安酥皮月饼技艺和文化才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在制作工艺上,定安酥皮月饼选用糖浆、花生油、面粉、猪油、蛋黄莲蓉、豆蓉、五仁及其他馅料。除了传统的月饼馅料冬瓜蓉和莲蓉,定安人还自创开发出蛋蓉饼馅,月饼皮馅搭配合理,是糖浆酥皮,其皮质软而不韧,酥而不脆。其皮馅、糖油搭配合理,厚薄适中,饼皮糖油含量低,主打一个“松”,做出来的月饼松、酥、软,更具地方特色。因此“饼味”突出,有“拿不腻手,吃不甜喉”之说。
如今,也已经成为定安县酥皮月饼的特色口味。小小的月饼,承载着定安人的记忆,见证了定安的发展变迁,但不变的依然是这份飘香定安的老味道。
定安非遗远不止这些
截至目前
定安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 21 项
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分别是海南斋醮科仪音乐、冼夫人信俗(军坡节);省级项目5项,分别是琼剧黎从六之歌、海南八音器乐、传统菜品烹饪技艺(菜包饭烹制技艺)、传统菜品烹饪技艺(定安粽子烹制技);县级项目14项,分别是定安盅盘舞、对岁粿习俗、木雕(花瑰艺术)、五泥人·清潭亭事略、龙门龙舞、白玉蟾传说、王映斗故事、王弘诲故事、张岳崧家训、定安鹿舞、定安年糕制作与烹调技艺、定安酥皮月饼制作技艺、定安花生油压榨技艺、定安白粿烹制技艺。
在此
诚邀李子柒和全国各地小伙伴
来到定安
深入体验这片土地上
最为绚烂的文化印记
🤩🤩🤩
来源:定安县融媒体中心
定安旅游地图
定安乡野咖啡打卡地图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赞 定安的山河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