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七篇述评,聚焦改革重大成果及科学方法(重要述评)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署名文章)
国企发力“链”上布局 整合重组“新”字当头(一线实践)
涉及改革事项1968项,南充亮出全面深化改革“成绩单”(一线实践)
“一件事”改革撬动政务服务效能大提升——“高效办成一件事”政策落地观察(一线实践)
新华社七篇述评,聚焦改革重大成果及科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坚持守正创新、讲求科学方法、营造良好氛围提出明确要求。
新华社近日推出七篇述评,展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阐明抓好改革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凝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与力量。
点击海报,阅读原文↓
来源:新华社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陈曙光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2日 第 09 版)
内容提要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和法治、破和立、改革和开放、部署和落实等关系作出深刻阐述,为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我们要坚持两点论,找准平衡点,照辩证法办事,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滑动查看更多
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
法者,治之端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进一步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平等保护全体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必须一体考虑、协同推进、不可偏废。
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对旧制度、旧生产关系进行局部或根本性调整,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法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以维持社会秩序稳定,能够巩固改革发展成果,保障国家各项事业有序进行。只有把改革和法治统一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之中,始终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相得益彰,才能不断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要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必须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改革的重大举措必须纳入法治程序,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重大改革都必须于法有据,牢牢把握“法定职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基本要求。改革过程中要自觉践行法治原则,在法治框架内规范改革,主动运用法治思维谋划改革工作,做到法治之下想问题;积极运用法治方式破解改革难题,做到法治之内办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们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增多,改革只有运用法治手段,才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只有纳入法治轨道,才能行稳致远。
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要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法律具有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要于法有据,但改革往往是突破既有格局的行为。要使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就要坚持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求,处理好改革与相关法律立改废释的关系,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时,同步考虑改革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议。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应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应按法律程序进行依法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应及时修改和废止。法治建设只有符合时代需求、适应改革需要,才能获得内生动力,取得治理成效。
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把破和立更好统筹起来,把握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和承接顺序。
“破”与“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破”就是要突破陈规,有辩证的否定精神,敢于破除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使思想与实际相一致。“立”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秉承科学的创新精神,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破无立,容易导致社会失序,出现治理真空和治理乱象;只立不破,容易导致改革不彻底,遗留社会问题。只有立得住,才能破得好;只有彻底破,才能为更好立创造条件。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敢于破,又要善于立。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运行体制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改革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只要经过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符合实际,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体制机制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权力寻租的土壤等,该破的就要大胆地破。谋改革、促发展,要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做好新旧之间的衔接和转换,兼顾稳和进。要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合理安排改革举措的先后顺序、节奏时机,根据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确保改革有条不紊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就是破与立相结合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的每一项改革举措都体现了“破立结合”的改革辩证法。比如,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在破除“GDP崇拜”的同时,使新发展理念成为社会共识;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养老金“双轨制”之弊,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养老金制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旧与新要衔接好,避免出现真空和缝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这些重大改革举措既蕴含破的功夫,也体现立的要求,贯穿“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方法论。
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
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持向开放要活力,善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2013年9月,我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诞生。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把扩大开放同改革体制结合起来”。新一轮改革带来新一轮开放,而更深层次的开放也必将推动改革向纵深迈进。2013年以来,我国先后设立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目前,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了3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形成了改革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扩大制度型开放”,比如,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在向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2024年度颁奖晚宴致贺信时强调“中国将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等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快国内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改革方案的设计必须把握客观规律,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强化跟踪问效,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改革开放也是干出来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要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既当拥护改革、推进改革的改革促进派,又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奋力谱写新时代改革开放新篇章。
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今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已经绘就,能否确保党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不偏离、明确的改革任务不落空,能否确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精准落地,能否确保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关乎改革成败,关乎政道人心,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美的蓝图,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
抓落实要讲究章法,注重节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单兵突进,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畸轻畸重,也不能平均用力;不能一哄而上,也不能拖宕停滞。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试行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要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对条件成熟的加快推进,对认识不统一的寻求最大公约数,对各方面要求强烈的不推不拖,对看准了的立行立改,对一时把不准的先行试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改革不能自乱阵脚、失了方寸。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点多、面广、事杂,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也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一个难关接着一个难关突破,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一茬接着一茬干,切忌有始无终、半途而废,切忌虎头蛇尾、朝令夕改,切忌推倒重来、搞兜底翻。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不折腾、不反复,徐徐图之、久久为功。要有言必信、行必果的担当,改革不做样子,不做表面文章,真抓实干、力求实效。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盯着抓、反复抓,对每一项改革举措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倒排工期、压茬推进,最终积小胜为大胜。(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
来源:人民日报
国企发力“链”上布局 整合重组“新”字当头
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国企正在多方发力。《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近期海上风电、新型电力系统、核技术应用等多个行业中央企业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密集启动,一批合作项目签约,未来还将有低碳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更多领域共链行动落地。与此同时,并购重组热潮渐起,产业链整合成为重要趋势之一,热点将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
记者从日前举行的2024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上获悉,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3910万千瓦,稳居全球第一位。今年这一指标有望突破4500万千瓦。
一台海上“大风车”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不断攀高峰的成绩背后是全产业链的不断升级。会上,三峡能源、金风科技、宁波东方、北投能源等34家企业就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签署合约。三峡能源和上海拜安、兆方美迪等10余家企业在专精特新企业供需对接合作签约仪式上签约。
滑动查看更多
这并不是个例。共链行动由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3年9月联合发起,旨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今年以来,这一行动落地速度加快。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国家电网、中核集团等多家央企陆续开展共链行动和相关项目对接活动,涉及新型电力系统、核技术应用等多个产业链方向。
“共链行动更加注重全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与协同,涉及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中国企业改革研究会研究员周丽莎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通过共链行动,企业间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仅有助于国企加强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上的布局和控制力,还可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国资国企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大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和前瞻性布局力度。
新央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一个月来,已并购重组多家央企相关资产和业务;上海国资委旗下上市公司上海建科拟以4.88亿元收购上咨集团全部股权;山东国资委所属企业山推股份拟以18.41亿元收购山重建机……近期,国资国企并购重组动作频频。
国务院国资委部署,围绕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开展更多高质量并购,做好并购重组后整合融合。多地也出台政策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拓展产业生态圈。例如,日前召开的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指出向有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助于重点产业补链强链的项目倾斜。
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昌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轮国企并购重组呈现很多新趋势。一是系统性的并购重组。本轮并购重组不是单一的投资行为,而是与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统筹谋划整体推动。二是突出国有资本的市场化运作。本轮并购重组主要依托资本市场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包括协议转让、参与定增、表决权委托、业绩对赌等多种交易手段,以高效实现国有资本的“三个集中”。三是突出产业控制、科技创新的导向。本轮并购重组指向推动国有企业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围绕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开展并购重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
在朱昌明看来,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国企通过并购重组可以用资本换时间、换技术、换产业,从而快速形成新动能。当前,“新国九条”下中国资本市场开始重构投资生态,各类鼓励并购重组的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国企并购重组恰逢其时。可以预期,接下来国资国企将沿着“9+6”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移动通信、工业母机、集成电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工业软件、新材料)和未来产业领域(未来智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开展并购重组,相关公司也都面临诸多机会。
周丽莎也认为,当前国企并购重组步入活跃期,更加强调产业链整合是一个显著特点。未来国企并购重组热点将集中在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
不容忽视的是,国企并购重组也面临着法律、财务、技术、运营等多方面的风险。朱昌明建议,国资国企开展并购重组要从产业引领、科技创新等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收购标的,注重将被并购的公司融入自身产业链创新链,实现资本运作和产业经营的深度融合。
周丽莎强调,技术创新是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的关键。国企应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推动产业链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来源:经济参考报
涉及改革事项1968项,南充亮出全面深化改革“成绩单”
11月18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万千气象看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南充专场。会上,南充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志权介绍了新时代以来南充市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成效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考量。
黄志权表示,改革创新,是南充最鲜明的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充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始终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关键一招”,紧紧围绕经济体制、农业农村、党的建设等9个领域,先后出台重大改革方案579个、涉及改革事项1968项,各领域改革成效突出,为现代化南充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制度保障。
首先,改革试点落地见效,交出了一份靓丽“成绩单”。积极争取国省改革试点布局南充,累计承担试点任务198项、已完成124项,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一个总医院”模式、“片区法官”等62项试点经验做法在国省推广,公立医院改革获国务院肯定,营商环境“经营主体满意度”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
其次,自主改革受到好评,培育了一批“先锋号”。坚持人民至上,谋划实施原创性、微改革580项,探索的粮食购销领域“一链监”、食品安全“一键溯”、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一网监”、招投标“暗标盲评”模式等78项改革经验国省推广,农村半公益性养老模式等改革做法受到中省肯定。
再次,改革宣传有声有色,提升了南充“影响力”。积极开展“矩阵式”宣传,注重“典型性”示范,推广改革典型案例300余个,组建乡村振兴“1+17”人才发展联盟等62项做法入选国省行业改革典型案例。
“下一步,我市坚定落实中省改革部署,紧扣‘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奋力谱写现代化南充建设新篇章’目标,在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等方面,提出8个方面、总共397项创新性改革举措。”黄志权说。
来源:四川新闻网
“一件事”改革撬动政务服务效能大提升——“高效办成一件事”政策落地观察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信用修复“一件事”、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教育入学“一件事”……一件件关乎企业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实现了从“多部门来回跑”到“一件事高效办”。
截至目前,这一政策的落地效果如何?企业和群众的办事满意度、获得感是否有所提升?将过去企业群众要跑多个部门办的事,集成还原为“一件事”,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政务服务改革深意?新华社记者进行了走访调研。
清单持续扩容 企业群众办事更省心
在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大厅,北京星宜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金融街店店长赵鹏正忙着为新开的分店办理手续。原本以为要去好几个窗口、跑好几趟手续,没想到工作人员告诉他缺少的一份材料回去可以在线提交,证照过几个工作日就能拿到。
“一趟下来就能拿到新的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真是太省心了!”赵鹏说。
开办餐饮店“一件事”,是今年年初“高效办成一件事”政策提出的第一批重点事项。
第一批事项共计13个,包括企业信息变更、开办运输企业、开办餐饮店、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信用修复、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企业注销登记等8项与经营主体办事相关的事项;新生儿出生、教育入学、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残疾人服务、退休等5项与个人办事相关的事项。
“这些都属于高频、面广、企业群众反映问题多的事项。‘一件事’改革以破解办事梗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着力点,从最关键的问题抓起、最基础的环节做起、最明显的短板补起、老百姓‘最怨最烦’的难事干起,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说。
这是江西南昌市西湖区市民中心“企业之家”内的中小企业服务(科创)专区
滑动查看更多
在重庆市江北区,市民梁一新和记者分享了她给两个孩子上户口的经历:“生老大的时候,我们为了给娃儿办证件,要在地图上搜这些办事机构的地点,一个个问怎么办,现在给老二办就方便多了!在‘渝快办’平台上点‘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所有的证件都办好了,还能邮寄到家。”
今年10月,重庆市在此前的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基础上新上线了2.0版本。新生儿父母可“一站式”申请联办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等10个事项,办理时限5个工作日。
据了解,首批推出的13个“一件事”,有不少来自各地区各部门探索成熟的工作实践。如今将这些事项在全国层面推广,既是各地政务服务改革成果的集中展示,也能够促进各地互学互鉴。
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涉企法律服务一件事”专区为市民提供服务
今年7月,在第一批13个事项落地见效的基础上,企业迁移登记、就医费用报销、申请公租房等8个重点事项对外公布。
“政策明确各地区各部门逐年推出一批重点事项,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年年推进、事事有成,定能实现积小胜为大胜。”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说。
以“一件事”为牵引 政务服务更高效
上海心动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唐小惠最近刚办完公司法定代表人信息变更,本以为手续繁琐,没想到在“一网通办”系统上海企业登记页面完成法定代表人信息变更后,没多久再打开公安、税务、人社、公积金等相关操作页面,发现相关信息已经自动更新了。第二天,她还接到了开户银行的电话,被询问是否需要变更企业账户信息。
“一处变更、多处联动”,便捷高效的服务背后,是后台数据的打通,更是以“一件事”为牵引形成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办事流程系统性重构。
市民在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政务服务中心24小时智能无人警局办理业务
从企业群众视角出发,政务服务重心向企业群众“需求侧”转变——
“要及时共享至地方食品经营许可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消防监督管理系统等,相关部门不再重复采集”“从企业视角出发,将企业登记信息变更后的跨部门、跨层级事项变更进行同步办理”……今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发文,要求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
“从2024年重点事项清单涉及责任部门看,有的事项需要五六个部门配合,有的需要七八个部门配合,有的需要十几个部门甚至相关企业配合。”孟庆国说,将一件件具体的事项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传统审批流程重构和模式创新,倒逼审批流程优化,牵引行政体制改革,以“小切口”解决政务服务改革中的问题,从而实现政务服务效能大提升。
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政务服务中心,群众在“政小云”政务服务咨询统一线上平台上咨询办理事项
破解多个“门”、多张“网”,推动政务服务全国“一盘棋”——
助企惠企服务专区、民生保障服务专区、“跨省通办”服务专区、生育服务专区……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数十个主题服务专区一目了然,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46个国务院部门平台的政务服务在这里纵横贯通,构建起了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
业务不协同、系统不互通、数据不共享、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一度是困扰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老大难”问题。
“‘高效办成一件事’政策提出全面加强政务服务渠道建设,统筹‘一门’‘一网’‘一线’三种渠道,推动‘不打烊’的政务服务全覆盖、常态化,有助于系统破解跑多个‘门’、上多张‘网’等问题,推动部门协同、数据共享。”马亮说。
强化机制建设 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完善覆盖全国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
如何促进政务服务“三化”、进一步深化政务服务改革?
顶层设计同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至关重要。围绕前两批重点事项清单,国家层面组织具备良好基础的地区集中探索可行方案,各地也在同步部署、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试点先行。
南京整合市场监管、税务、人社等多部门信息,在江苏省率先推出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青岛以政府购买公租房运营管理试点为契机,在山东省率先推行公租房从资格申请到配租入住全业务、全流程“一件事”一网通办……
“要加快总结各地各部门的经验做法并形成相对标准的规范操作方案,加强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同时也要结合地方实际,尊重企业群众的需求偏好,避免‘一刀切’。”马亮说。
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李家巷村政务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来到大棚内为瓜农办理社保业务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政务服务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政务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化,折射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
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人专窗提供兜底性服务;建立“微笑指数”评价体系,提升政务服务软实力;提供周末延时服务,解决“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的难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政务服务的温度在不断提升。
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的反映“办不成事”窗口
“落实好‘高效办成一件事’,既考验各地的标准执行、数据共享、新技术应用等‘硬件’条件是否到位,也要看各地领导干部对政务服务的认识和工作人员素养等‘软件’条件是否到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黄璜说,只有“硬件”和“软件”都得到保障,才能真正高效办好每一件政务服务“小事项”,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大目标”。
来源:新华网
-END-
来源 | 掌上巴中
编辑 | 吴岷迅 校对 | 王雪 审核 | 张容
报料热线 | 501111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