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丨小谢又清发

文摘   2025-01-11 15:20   浙江  

我不太爱游玩山水,但却惦记着黄山、庐山与富阳。

这份惦记,一则与景物诗文相关,一则与朋友有关。

譬如富阳。读古诗文,常有绕不过去的“绝美艳遇”。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此非南朝梁代文学家吴均《与朱元思书》之佳句乎?

“东南富春渚,曾是谢公游。”“明朝富春渚,应见谢公船。”此非唐代诗人郎士元与诗僧皎然之诗句乎?

据史籍记载,富阳于秦汉及西晋时期名为富春,由于东晋简文帝生母名为郑阿春,为避讳而改为富阳。“富春渚”典故,来自于东晋以及南朝宋代“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的《富春渚诗》。“谢公”谢灵运史称“大谢”,其族侄诗人谢眺称为“小谢”。虽说“大谢”之诗高言妙句,独振江左,然而既有出乎自然者,亦多伤于雕琢,因而我更喜欢“小谢”诗之抒写自然景物,圆美流转。

喜欢“小谢”的另一个原因,还因为我的朋友新富阳人“小谢”。


收藏家南下遇“新家”

搞收藏30多年的作家、期刊史研究学者谢华,比我小十来岁,故私下称之为“小谢”。

“70后”谢华是哈尔滨人,大学毕业后,进入鲁迅文学院研修。之后,历任《女子文学》杂志编辑和《紫光阁》《名家》杂志记者等。

谢华从黑龙江边来到富春江畔,缘于编辑《赵朴初全集》。

2015年,中央统战部计划编辑《赵朴初全集》,拟用宣纸印制,作为该书的执行主编谢华,受命南下安徽、浙江等地访纸,虽然印书未用富阳纸,自己却做了新富阳人。

“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几次到富阳访纸并寻找古籍印刷厂,谢华结识了许多富阳朋友,不仅爱上了富阳的秀美山水与深厚文化,更让他开心的是,给自己积攒30多年的红色书报藏品,找到一处“新家”。

20世纪90年代,谢华因为创办杂志,在收集资料时迷上了报刊收藏。他说:“那个时候,大家对报刊没有那么重视,也不太了解它的价值所在。东北地区作为老解放区,因为报刊交换频繁的便利,让我接触到了很多不太常见的报刊创刊号。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陆续寻找和收藏一些有价值和特殊意义的报刊。”

2020 年初冬,谢华做了一个“狠心”的决定,将自己30多年靡资费心收藏的万余份老报刊,捐献给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政府。165箱老报刊从冰天雪地的哈尔滨,运抵美丽的富春江畔,最终落户富阳区大源镇的“老台门”。


红色报刊盘活“老台门”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今年秋末,我与谢华等一众文友走进大源镇蒋家村。

蒋家村位于富春江南岸,距富阳城区仅 10 余公里,有着鲜明的红色元素和本土传统文化基因。蒋家村的耕读文化、宗祠文化在富春江南亦远近闻名。村子里完好保留着 28座建于清末和民国初年的具有一定规模、封闭独立的民居院落,在江浙一带被称为“台门”。近年来,当地投入上千万元资金,对这些“老台门”进行了修缮。

如何让这些“老台门”重新焕发生机?

3年前,谢华因为寻找古籍印刷厂与富阳结缘,在时任大源镇党委副书记裘钢明的推动下,蒋家村的“老台门”开启了“红色新生”。

现任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馆长、民进会员、富阳区政协委员的谢华,永远铭记着2021年6月17日这个日子——国内首个“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启用仪式在蒋家村举行。利用“老台门”改造的研学中心,展出品种类达300余类,数量达21350册(份)的报刊藏品,是一个集展示、教育、研究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人文主题陈列馆。

据谢华介绍,此次启用的“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将分多期建设,首次开放的是一期工程,设在三座“老台门”里。其中一号展厅主题为:《新青年》与中国共产党,展品有《新青年》创刊号等实物,并围绕《新青年》杂志创刊前后辐射的红色报刊、红色人物而展开;二号展厅主题为“红色报刊从这里走来”,收录有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党报党刊近百件;三号展厅主题为“名人与报刊”,收录有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创办的报刊,如 《湘江评论》《新华日报》 创刊号等,并讲述其背后的故事,收录实物40余件。

“自从研学中心启用后,日均接待参观人数在 500 人左右。”谢华说,这里还成了杭州市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如何让这些红色资源为提升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和治理服好务?

谢华说,富阳区委把蒋家村党建示范工程作为探索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一个全新切入点,用红色文化烘托红色精神,以红色精神激活红色基因,通过一份份党报党刊,从中了解党的光辉历史和革命前辈的感人事迹,从而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焕发新活力。当地党委、村委、党员的工作作风也因红色文化得到熏陶浸染,干部素养和担当精神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一份红色资源不仅是一种历史传承,更是一个发展机遇。“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建成后,如何吸引更多游客?如何让蒋家村打出名声,促进本地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如果仅仅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其实蒋家村可以算得上是富裕村。但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的建成,却让这个一直沉寂的村子变得更有活力了。”谢华说,几年前他刚到这里时,发现村子虽然经济条件不错,但村里年轻人少,老年人每天的娱乐活动无外乎打牌、聊天,也没有什么外地人来。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研学中心吸引的游客越来越多,不少村民有了开民宿、办农家乐的念头,还有一些年轻人也愿意返乡创业了。

如今的蒋家村依托“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不仅盘活了“老台门”文化资源,使得红色精神得以传承与弘扬,也盘活了当地的经济,在旅游带动、体验联动中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富阳区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区社科联主席黄玉林说,“红色报刊研学中心”落户蒋家村,使得“老台门”与老报刊相得益彰,构成了极具历史凝重感的乡村博物馆,有厚度,有温度,极大丰富了富阳红色文化资源,厚植了富春山居文化。


唯有奋斗不负青春韶华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在蒋家村考察“老台门”的那天下午,在光线最适宜拍照的时候,我看到有两对穿着婚纱西服的“新人”,在“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门前留影。

这使我想到“青春”二字。我们的话题也自然转向“青春”。

谢华说,在我的认知里,生命所在,奋斗不止,青春就常在。

年过五旬的“小谢”,还像一个小伙子那么精神饱满,劲头十足。也难怪他的分管领导、作家黄玉林对谢华给予很高的评价:“作为一名新富阳人,谢老师对富阳充满了感情,一心想为富阳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事实上,他不遗余力向外推广富阳,想方设法引进文化人士,在富有特色的阵地弘扬传统优秀文化,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成效显著。”

谢华也充满信心地对我说,下一步,计划依托红色博物馆,再搞两个重点工程:一个是打造“作家村”(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是当地人,并有其他省市知名作家也把这里作为创作基地,已经挂牌的就有四五人);另一个是打造红色乡村博物馆群(如“百年记忆人文馆”“中国共产党与统一战线史料馆”“工人报刊史料馆”“妇女儿童报刊史料馆”“青年报刊史料馆”等)。

谢华表示,这些场馆在新农村的大力建设和运行,目的就是要留住历史,守住根脉,启迪来者,造福后人,并在助推新时代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富裕的征程上彰显其独特魅力。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






文:李建永

来源:杭州日报

编辑:孙   坚
一审:姚丽俊
二审:张敏峰
终审:何艳波

富阳大源
发布政府权威信息,提供民生信息服务,开展形象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