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心中无中秋

文化   2024-09-07 07:34   山西  

儿时的心中无中秋


杨建平

             

说实话,在儿时的记忆里,我没有过中秋的概念,只有过八月十五的烙印。过八月十五,用望眼欲穿形容一点也不过份。因为过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买点月饼,做顿好饭,只不过富裕人家月饼买的多一点贵一点,饭吃的好一点。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是很令人向往的大节日呀。我老家的习俗通常是:送月饼,供月亮,分月饼,放天灯。

送月饼。记得那时候,八月十五前,家家户户晚辈去给长辈送月饼,尤其是以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来送月饼为主。一般家庭都是买用纸卷着包装的月饼。一包有8个的、4个的、2个的。8个算一斤,4个算半斤,半斤包袋的月饼畅销。整包8个送的,一定是给最尊贵的长辈。经常是卖几包,分开送,一家送4个月饼是常态。


供月亮。小时候,我家住在有山的农村,八月十五晚上,最勤快听话就是我们这些小孩了,早早就帮大人把桌子摆在了自己家院里适当住置,以能早日看到月亮的位置为佳。把农村常有的苹果、梨、枣等水果准备好,就等着父母拿上月饼来烧香走程序供月亮。点香磕头后,等月上一杆(大约月亮出来离山头一人高左右),香灰至少落一次后,父母就招呼全家过来,好象嘴里还念叨着一些祝福的话,把供的月饼,用手切一点丢在地上,就进入了分月饼的程序。


分月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短缺经济时代,吃不饱穿不暖,周围邻居,谁家有什么东西都一清二楚。我家除父母和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外,还有一个爷爷和我大爹(爸爸的哥哥)走的早,留下的一男一女一起生活,全家共十口人。一般分吃月饼很少能每人分到一个,几个人分吃一个月饼,表现好的分的多。但无论多少,都非常高兴。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特别是1985年我参加工作之后,条件逐步改善,每人分一个月饼,自己攒着慢慢吃,有时还能再多给点。


放天灯。在我的老家平顺城关山南底,记得儿时集体化时,每逢八月十五和过年,都有放天灯的习俗。天灯又叫孔明灯,还有些美好传说。当时放天灯主要是娱乐祈福,有期盼丰收和团结幸福的味道。天灯的做法是,先扎灯架,然后用纸糊起来,灯内底盘上放一个用擦拖拉机等用的旧棉沙或布条做成的灯心。放天灯时再多浸些废机油,在空旷地方,几个人扶起来,点着灯心,到一定程度,灯自然升空,如同现在氢气球。在空中待油燃烧完后,又随风自然降落,不知能落在什地方。有时去山上拾柴或干什么会发现痕迹或残骸。奇怪的是,那时候也没听说,因放天灯引起火灾。这里再多说几句话。我所在的自然庄,放天灯就在我家房背后。因为我家住在村边,房背后就是四队五队两个生产队的场所,岸上是五队,岸下是四队的。四队五队各有一个若十亩地大的场所,类似现在社区带小广场的办公场所。队里开会、集体饲养的驴骡马等耕地牲畜,秋天收回来的谷子、豆子等粮食,都在这个场地打下来后,再分给每户。集体的存粮,队里没交的公粮,都放在集体房子里,一大排至少十几间公用房前大广场,就是打谷场。平时非常开阔无障碍,是集体活动的好场所,我家看大人放天灯非常方便。

总之,儿时的八月十五非常热闹,当时的月饼真叫个香甜。虽然现在月饼制作工艺越来越好,花样也越来越多,但一直以来,很久没有吃到儿时那个味道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今天的八月十五又升级换代成了另一番天地。


(作者:晋城市工信国资委原党委书记、一调,晋城市孙子兵法学术研究会讲师,晋城市老年大学和文化馆学员,住晋城市城区秀水苑社区14号楼,电话13753678419)





作者:杨建平

编辑:太行小松

往期导读

6分19秒!央视聚焦晋城!

陵川和《西游记》的渊源补缀

兵学圣典普遍原理大智慧

太行子
精典,精品,原创。高品位的推介,不一样的享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