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024-10-24 22:09   江苏  

    最近在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逐渐对这个有趣的灵魂产生了好感,更对他某些方面的价值观感到认同。《思维的乐趣》一文中,他说道“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这句话实在是说到了我的心坎里去,当学习成为人的欲望,一个人的进步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却充斥着“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样的论断,“苦”之一字,贯穿了中国孩子成年前的所有岁月,小学初中高中被补习班和练习题包裹,当孩子问起为什么要学习,被告知的答案是,不好好学习以后就没有饭吃,就被人看不起,就要做低人一等的工作等等带有恐吓性质的话语。总结来说,不好好学习,人生就完蛋了。如果这样的话语是大棒,那物质条件的奖励就是甜枣,一个大棒一个甜枣的哄骗是中国式家长最常见的督促孩子的学习方式,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未必如愿。

    无论什么水平层次的大学,总有那么一些放飞自我,抛弃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出现并不奇怪,在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之前,即便他们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十八年来长期以来被逼迫学习产生的厌恶感也远大于理智带来的冷静,这样的本能是无法抗拒的。缺少约束的学子进入了学习模式完全不同的大学,就仿佛进入了天堂,当初家长说:“上了大学就好了”的哄骗成了现实,可现实上放弃学习带来的恶果到了四年后终究还是要自己品尝,这种时候,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这种话又怎么解释呢,或许家长要反驳了,是学习的苦吃的还不够多啊。

    联想到孩子想学兴趣班时家长总会说,这些兴趣班有啥用?还不如学点其他的之流的话,和“学以致用”一词的表达是一个意思,如果学习的东西没有用处,那就不要去学,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实用倾向。古代学子苦学十几载目的也就是为了考取功名,振兴门楣;现在学子学习的目的也相差不多,这是中国劳苦大众众多,竞争激烈,上升路径狭窄决定的,笔者也只能叹口气,并无解决办法。但一想到如果当年牛顿,法拉第也抱着“有啥用”的心态去观察苹果落地和电磁感应,他们也不可能发现“万有引力”,不可能发明发电机。不可否认万有引力是物理学进步重要的标志,发电机的出现完完全全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这一点上来看实用主义害人不浅,中国在基础学科领域的落后也就不奇怪了。

    王小波在《智慧与国学》一文中说:“追求智慧与利益无关,这是一种兴趣。现代文明的特快列车竟发轫于一种兴趣,说来叫人不能相信,但恐怕真是这样。”当然牛顿与法拉第的出生环境是极好的,这也决定了他们不用为了生计而奔波,这也是重要的原由。

    真心希望当物质极大富裕之后,未来的年轻人能真真正正享受到学习知识带来的获得感,享受对这个世界深刻的觉察感,而不是为了别的任何目的而学习,获取智慧应当是快乐的,夫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绝不该只是圣人境界。


城市鹞鹰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