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梁标先生向我馆捐赠清乾隆五年(1740)八月初二日大埔张以舒立卖田官契(官集恩承接)一份。(见图1)该份契约纵55.0㎝横83.2㎝,已经梁标先生托裱,除部分字体缺失外,书写和钤印均比较规范。
(图1)
(图2)
官契是经官方认定、已纳税注册的田地契,也叫红契;(见图2)与之相对应,民间流行的未经官验之契称为民契,也叫白契。官契按照广东布政使司统一规制印刷,前半部分印有“广东布政使司为请复契尾之旧例以杜私征捏契事”,后半部分手工填写颁发,并加盖了“大埔县印”。该县印印文由九重篆汉文和满文两部分组成,钤盖在田地位置、纳税金额、交易双方等重要位置,起到“非惟防私征,亦以杜捏造”的作用。
为方便研读,我们也对契约内容进行了释文标点,文字缺失部分用……标明,其内容如下:
布政使司契尾
大埔县 列字 捌拾壹号
乾隆三年五月内,户丁官集恩、官和英买受……户丁张以舒土名漳溪田壹亩捌分捌毫捌丝贰忽,征价银肆拾两,该纳税银壹两贰钱,科场银肆钱。
右给付大埔县业户官集恩执照
乾隆伍年捌月初二日给
清乾隆五年(1740)大埔
张以舒立卖田契
(官集恩承买)
立契张以舒,今因凑用,将黄畬角于乾隆叁年八月内所卖寨子下田,前契载田捌坵,仍折出田四坵,壹并拾贰坵,共容种壹斗正,粮米在前契俱一带明。
今托侄一并俱送与集恩舅承买,当日三面言定,价银番钱市马兑银伍两正。即日银契两相交明,中间并无债货准折等情。其租谷递年壹石正,其收赎照前契年房收赎。两家甘愿,两无迫勒,口恐无凭,立契为照。
中见:侄张德可,中资壹钱正。
乾隆伍年捌月初贰日,纳税科银贰钱。
乾隆……日立卖契
契文内容显示,交易双方张以舒、官集恩为甥舅关系,交易田产位于“漳溪”“黄畬角”“寨子下”。据《大埔县地方志》记载,漳溪隶属大埔西河。漳溪在明嘉靖时属漳溪社,清乾隆时属保安甲。清乾隆九年(1744)《大埔县志》“保安甲”下就有“磜下”“黄畲”的地名记载。(见图3)民国之后,“保安甲”经历了在城区、第七区、第十一区、西河区、西河乡、西河镇等名称变化。
(图3)
(图4)
大埔素有“张半县”之说,张姓人口为全县之最。据黄志环编著《大埔县姓氏录》记载,西河黄堂溪南张氏是大埔张氏的重要一支,南宋末年由福建连城之张坊迁居大埔神泉,后于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由神泉迁西河黄堂,其中一支又迁居西河漳溪黄畲角。(见图4)《全粤村情·大埔县卷·漳溪行政村》下收录有“黄斜角村”,(见图5)“斜”和“畲”音相近,应该是由“黄畲角”沿革变化而来。
(图5)
(图6)
大埔官姓主要分布在青溪、西河两个乡镇。据西河漳北《官氏族谱》记载,大埔官氏于唐僖宗年间(873-888)迁福建宁化石壁乡,至十四世时迁居永定,后由永定迁大埔茶阳恋墩,其中一支由茶阳恋墩迁居西河漳北。漳北现有官屋自然村,即因官姓聚居而得名。(见图6)漳北和漳溪相毗邻,交易双方又是甥舅关系,这份官契是乾隆初年大埔西河漳北、漳溪一带田产交易的生动物证。
每一次捐赠都是宝贵财富的留存。衷心感谢梁标先生捐赠藏品的善举。我馆将持续面向公众接受各门类藏品捐赠,诚邀大家积极参与,让散落在民间的藏品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审核 | 陈金鸣
供稿 | 郭 锐
编辑 | 林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