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热心市民廖芬娜女士向我馆捐赠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一月十七日梁字淑立卖粮质归一田契,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二月初二日廖春元、廖端元立逊土岌契,清光绪十五年(1889)八月十二日廖澄斗、廖明斗立增尝田契,民国七年(1918)八月十三日沈集宗立逊土岌契等4件契约。这些契约记录规范,书写工整,涉及清乾隆、光绪以及民国时期松口地区尝田、坟地、粮田等田产交易信息,有重要史料价值。
据廖女士介绍,自己是松口镇石盘村岗背廖屋人,这批契约跨度130余年,是其家族流传下来,这从光绪十五年契约“坐落岗背江姓门首”、民国七年契约中“土名本松岗背村廖姓屋背”等地名表述中可以印证。据1999年出版的《梅县梅江区廖氏源流·敏房松口岗背世系》记载,光绪十五年契约提及的廖澄斗、廖明斗为第二十世(花公二十六世,花公即廖花,字实蕃,号五郎,宋初由福建延平府顺昌县迁汀州府永定县,为上杭、永定二县廖氏迁居始祖),光绪二十六年提及的廖春元、廖端元为第二十一世,廖训元为廖明斗之子,廖集璋为廖澄斗之孙,田产基本是在家族内部流转。
廖女士还表示,其奶奶的娘家为梁姓,也是松口人,乾隆四十八年契约所交易田产“瓦窑岃下新塘头下大头坵”应该在松口镇大塘村、大力村一带。
松口作为粤东名镇,交通便利,各地商人来此经商,居民姓氏众多。据1985年户籍统计,全镇约120多个姓氏,有“姓氏博物馆”之称。松口也流传有一则关于姓氏的口谚:“钟、高、刘、彭、何、廖、梁,卓、许、罗、古、徐、董、程。”由此可知,廖姓、梁姓是松口旧时旺族大姓。细心解读发现,四张契约交易提及廖、梁、古、张、钟、李、沈、江、黎等9个姓氏。据《梅县地名考》统计,石盘村还有徐、饶、陈、蔡、谢等多个姓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松口“‘百’姓杂居”的社会状况。
为方便研读,
我们也对这些契约
进行了释文标点,
现在大家一起来欣赏
这些珍贵藏品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每一次藏品捐赠都是宝贵财富的留存。衷心感谢廖女士捐赠藏品的善举。我馆将持续面向公众接受各门类藏品捐赠,诚邀大家积极参与,让散落在民间的藏品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文史小知识
粮质归一田,旧时许多耕田有“一田三主”的现象,即粮主、质主与佃户。粮主拥有田地所有权,收租后向官府纳粮,也称租主。质主拥有田地使用权,可以转佃收租,成为二地主。佃户则是佃耕田地,向质主交租。粮质归一田,即是粮主与质主为同一个人的田地。
尝田,也称“蒸尝田”。蒸尝本指秋、冬二祭,冬祭称“蒸”,秋祭称“尝”,后泛指祭祀。尝田就是宗族内以每年租谷收入作为祠堂祭祀之用的族田。
增,指增找价,指田产交易后,卖方因生活困难等原因,与买方协商,在原正价的基础上再补贴银两。
逊,即“卖”,也写作“退”,指出让。
审核 | 陈金鸣
供稿 | 郭 锐
编辑 | 林宝玲
供图 | 钟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