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东去,在中原大地孕育出一颗明珠——东明。这片土地,承载着千年的记忆,而地名,便是开启这记忆宝库的钥匙。东明每一个村庄,都是岁月长河里沉淀下来的珍宝。如今,我们踏上这东明地名故事的连载征程。让我们跟随文字的脚步,在东明的地名里穿梭,去邂逅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去感悟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与深沉的底蕴,去见证东明地名文化的不朽与辉煌,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探秘之旅。本期介绍东明集镇贺庄村。
贺庄行政村位于东明县城南12.5公里处。全村现有居民357户,1290人,土地2800亩。该村交通便利,水利条件优越,是典型的农业村落。
据该村关帝庙碑记载:明洪武年间,孙氏祖自山西洪洞县来此一路口居住,始定村名为孙路口。当时这里地广人稀,村落不大,村西有一祖师爷庙,村东有一关帝爷庙,两庙仅距百米左右。清顺治年间,贺氏祖自贺寨流落至此定居,改孙路口为贺庄,村名沿用至今。
清光绪十七年(1891),贺庄修筑围村寨,贺氏、阎氏出资,雇佣民工历时四十五天建成。寨高8米,上宽4米,壕宽40米,壕深3米,寨门高大,木质铁裹。时有歌曰:“贺庄寨,真是行,四十五天寨建成。铁裹门,帽子钉,还有两杆大白龙。黄水再也进不来,盗贼从此绕道行。锣鼓响,鞭炮鸣,十里八乡齐欢庆。”在贺庄修寨之前,贺庄与村北屈庄之间有个村子叫曹庄,七八户人家,四五十口人,孙、曹两姓;贺庄与村南城子之间有一新庄,也只有几户人家;贺庄东北角处是黄庄,黄庄与曹庄之间有个徐庄,只住几户徐姓人家。贺庄修寨之后,曹庄与新庄相继迁入寨内安居,徐庄人迁入柳园屯居住。1977年,贺庄土地划大方,黄庄与贺庄合为一个行政村,土地统一规划。当时黄庄有十五六户人家,七八十口人,因为土地被划到东兰公路以东,整个村子划出迁到公路以东居住,从贺庄行政村划出,归赫庄行政村管辖。
贺庄1911年属东明县第七乡,1933年属东明县第一区,1951年属东明县第八区,1954年属邢庄乡,1958年属东明集公社,1984年属东明集镇至今。
该村现有14姓。贺姓200户680人,占全村人口的50%;阎姓86户286人,占全村人口的24%,于清雍正年间由大屯镇游屯村迁入;邢姓于1910年由城关镇邢庄村迁入;曹姓于光绪十七年(1891)由曹庄迁入;卢姓于光绪十七年由新庄迁入;朱姓分三支,其中两支于咸丰十一年(1861)因种地由柳园屯落户该村;张姓于1910年因种地由柳园屯落户该村;郭姓于1910年因种地由大屯镇展营村落户该村;孙姓为建村老户;王姓于光绪十七年(1891)由新庄迁入;高姓于同治十年(1871)因种地由城关镇于州集村落户该村;周姓于1910年因种地由郝土廉村落户该村;薛姓于1927年因种地由柳园屯落户该村;崔姓于光绪六年(1880)因种地由县城东关落户该村。另有贺水起、贺海法、贺广锁等19户46人于1952年至2006年间,先后移民、招工、军转、毕业分配等落户于兰州、新疆、四川、北京、河北、济南、黑龙江等地。
清嘉庆年间,该村贺氏五世祖贺德元,经商致富,家大业大。据传,贺氏祖坐船丢坷垃点荒要地250顷,从东明集往北直到城关镇的唐庄村,还有城里及县北不少地方都是贺氏的土地,县北面的北贺庄曾是贺姓的分庄,那里的土地、房屋等都属贺氏庄园。其后人贺凤锡、贺凤铜、贺利增都是县南巨富。1957年,贺凤锡之妻从地下挖出四枚元宝,每枚重四十八两,还挖出大批银元。该村阎清海为嘉庆年间武秀才,在东明集大街隅首处开有“万愈堂”药铺,在东街路南开办油坊,在东街路北经营粮坊,生意都很兴隆。
清朝末年,盗匪猖獗,社会动荡。为了防匪防盗保家护院,清光绪二十年(1894)村里成立了红枪会,会员五六十人,由贺跻堂任会长。在村西北专门开辟一处训练场,供会员们跑马排)),使枪练拳。据说,当时会员经常在此练拳运气。时有“红枪会,大洪拳,跑马使枪弄刀鞭,飞檐走壁好身手,盗贼不敢正眼观”的说法。
1943年至1944年,日伪军在贺庄村寨东北隅建了四个炮楼,驻守一营的兵力,下辖三个加强连,守护贺庄东二里远的东兰公路。当时东兰公路是日伪军重要的交通线,八路军经常在此设埋伏,袭击守敌,迫使小股日伪军不敢轻易出来。有一次,一个伪军连长骑着自行车还没走到公路上,只听从公路沟里“啪”的一声枪响,吓得他扔下车子逃回了炮楼。1944年6月13日,伪军孙良诚部四十师所属800余人,由师长王恭俭带领车辆,护送日军军用物资,当车辆走到贺庄东公路上时,早已埋伏在公路两侧的八路军特务连和民兵突然开火,经半小时激战,俘敌少将师长王恭俭及属下200余人,缴获军用物资一大批。
1947年该村成立了农会、枪班、儿童团,由阎广进任会长、阎荣起任班长、阎荣田任团长。他们领导群众减租减息,打土豪分田地,抬担架送军粮,做了大量工作。在开封战役中,村里就有四十多人踊跃参加,组成十余副担架支前。淮海战役中,卢百成、朱全忠赶着大车为解放军送柴草,历时两天两夜送到了菏泽县大黄集镇大麦王村。1948年3月至8月间,地主恶霸组成还乡团疯狂反攻倒算,阎荣起被抓到国民党镇部西大屯,受尽严刑毒打,几经周折才逃回村里。
解放前,该村土地瘠薄,地势低洼,尤其是村北土地,是有名的“北大洼”,年年雨季一到,一片沼泽,加上自然灾害频繁,村民生活一直很苦。
解放后,村民生活有了保障,1952年卢百成、王青选、贺冠英三农户组成了全村最早的互助组,1953年成立了初级社,贺年成任社长,与缪庄初级社、柳里初级社并列为全县最早的三个初级社。1959年至1960年,在五六百亩的北大洼试种水稻,使群众度过了最困难时期。1964年至1965年,又在北大洼搞台田会战,当时投入了贺庄、黄庄、屈庄三个村的人力,苦战一冬春,修台田千余亩,当年高梁、地瓜大丰收。1977年县里在村北开挖贾河,从此北大洼再不受淹。同年党支部一班人将该村土地划成大方,以路带渠,以渠带闸,修建了扬水站,使200余亩耕地得到浇灌。又修南北生产路四条,东西生产路五条,累计长达14公里,路旁植树5000余株。1983年谢寨一干渠挖通,全村绝大部分耕地用上了黄河水,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近几年村民们又在种植西瓜上下功夫,几乎每户都种植西瓜,仅西瓜收入年亩均千元以上。2004年,该村建起了西瓜专业市场,占地面积百亩之多,客户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平均每天交易西瓜750吨,年交易额达150余万元。村民们还走出家门,广开致富门路。
贺庄村历来重视教育。清末贺跻堂是廪生,司清海是武秀才。1935年该村成立学校,梁鸿達任教师,屈庄、黄庄、柳园屯的孩子都来上学,共有学生二三十人。1940年,贺立增办私塾。由徐行的徐天齐、卢金铭任教,弟子30来人,两年后停办。私塾虽然开办时间不长,却培养出了一批有用人才。1949年该村办起初级小学,有6间教室,4个教学班,百余名学生,其中柳园屯、屈庄、黄庄前来上学的学生有30余人。截至2007年6月,有6个教学班,240名学生。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该村共有大中专毕业生98人,其中研究生10人,博士后1人。
建国后,村民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1952年该村成立了大平调剧团,贺朝选任团长,全团有60多人,每年都有几个月在外演出,有时还被邀请到河北、河南演出。曾任菏泽县大平调剧团团长的阎中仁,在现代剧《张三李四》中饰演主角李四一举成名,现为国家一级演员。常演的剧目有《铡美案》等一二十个。阎荣长、阎书领父子的书画艺术也较有名气。其作品多次获省市级、国家级奖励,并被美术报刊刊登,省级书画馆收藏。
END
东明同城生活网正式成立了东明老乡总群
希望天南地北的东明人
都进群聊天拉呱
东明万人老乡群正式成立
近期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