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U YT
2024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4年第九届
海内外青年学者“兴海论坛”
烟台研究院“大海工”分论坛
诚邀海内外英才参加
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内外青年学者“兴海论坛”烟台研究院“大海工”分论坛,旨在邀请不同学术背景的海内外青年才俊,围绕国际科学前沿、热点研究领域以及行业产业技术问题等开展研讨交流,加强海内外学者对哈尔滨工程大学及烟台研究院的认识与了解,促成一批精英人才的加盟!论坛将通过专题学术报告、交流与研讨、人才洽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
时间及形式
分论坛暂定于2024年7月10日举办,采取线上腾讯会议+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论坛内容
烟台研究院概况、引才政策介绍、优秀青年人才介绍个人发展心得、海内外参会学者报告、学术研讨、人才引育政策答疑等环节。
邀请对象
在海内外知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生,在相关学科领域取得一定成绩,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人才。
学术领域
包括但不限于:
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业设计、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储能、人工智能等。
报名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同时请将个人简历(文件名:中文姓名+博士毕业学校+专业+简历)发送至zhailijun@hrbeu.edu.cn,邮件标题请注明:兴海论坛报名。受邀者将会收到由烟台研究院发出的邀请函。
费用说明
凡受邀来烟台线下参加“大海工”分论坛的学者,需自订行程安排,学校、烟台研究院按国家规定经济舱或二等座标准予以全额报销往返机票、火车票。会议期间,烟台研究院统一免费安排食宿。
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杨磊
联系电话:0535-2607670
联系邮箱:liuyanglei@hrbeu.edu.cn
联系人:翟丽君
联系电话:0535-2607686
联系邮箱:zhailijun@hrbeu.edu.cn
通讯地址: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大街1号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
INTRODUCTION
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简介
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以下简称“烟台研究院”)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直属单位,坐落于烟台黄渤海新区,东临黄海,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烟台研究院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与烟台市政府联合共建。院区聚焦“大海工”定位,发挥学校船海核特色优势,以建设国家级大海工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院、建立国家级产教融合的研究院、国家级海工装备可靠性陆海联调测试服务体系为目标,密切对接行业和地方企业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科研先行、项目牵引、优势互补、平台共享,以将企业难题转化为教师课题、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产业驱动力为实施路径,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互聘技术人员和导师,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形成技术协同攻关、成果高效转化、产业创新升级、人才共同培养的全链条、全要素良性互动,为企业注入发展新动能,为学校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大海工”特色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度融合的产业研究院,树立高校服务产业和产业人才培养的标杆。
INTRODUCTION
烟台研究院团队及研究方向
先进力学及应用技术创新团队:新型海工装备力学方向、新型海洋能源方向、复杂结构力学与安全评价方向。
船海先进设计及制造技术创新团队:船舶与海洋工程总体设计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智能制造与虚拟仿真方向、水下机器人、海洋装备技术与船海工业设计方向、减振降噪技术与测量采集分析技术及结构振动噪声试验评估系统的研发。
低碳能源动力技术创新团队:船舶清洁动力技术方向、船舶新能源技术方向、船舶动力系统智能控制方向、船舶动力系统智能运维方向。
海洋电气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先进电能变换与储能技术方向、新型电力系统与绿色运载器、综合能源集成与智能化技术方向。
智慧海洋信息技术创新团队:海洋环境智能观监测系统方向、海洋智能光伏与储能方向、大数据与智能应用方向、现代海洋信息技术方向。
海洋光电技术创新团队:光纤传感方向、海洋光谱成像与光磁探测方向。
先进材料及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团队:高能束成形及制造方向、焊接成形制造方向、激光增材制造方向、金属表面工程方向、高分子材料与助剂方向、电子封装材料方向、高分子复合材料方向、有机合成与分析方向。
核化工及电化学技术创新团队:放射性废物处理方向、熔盐电化学及腐蚀防护方向、放射性药物医用同位素分离纯化方向。
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创新团队: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方向。
海洋环境工程创新团队:海洋污染监测与防控方向、海洋环境功能材料方向。
JOIN US
我们急切盼望这样的你加盟
具有较强学术领导力,在所从事领域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具备引领相关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的能力。
年薪70万元起,核心指标可参与年度绩效津贴分配,上不封顶,安家费150万元起,可直聘正高级职称、博士生导师,具体待遇可一人一议。
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在海内外高水平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且有3年以上海外工作经历,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
年薪60万元起,核心指标可参与年度绩效津贴分配,上不封顶,安家费150万元起,可直聘正高级职称、博士生导师,具体待遇可一人一议。
具有较好科学研究能力,在所从事领域取得国内领先的成就,研究水平居本领域国内外青年学者前列。
年薪55万元起,核心指标可参与年度绩效津贴分配,上不封顶,安家费150万元起,可直聘正高级职称、博士生导师,具体待遇可一人一议。
具有较强学术创新能力,在海内外高水平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具有良好学术其础和成长为青年拔尖人才的潜力。
年薪24万元以上,核心指标可参与年度绩效津贴分配,上不封顶,符合条件的给予安家费不少于10万元。
烟台研究院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联合培养。具有较强学术潜力,年龄不超过35周岁,获得博士学位且时间不超过3年,能够胜任专职科研岗位需求,具有较快发展成为优秀青年教师的潜力。
年薪45万元以上,科研经费不少于10万元。特别优秀的海外博士、博士后人才,可额外提供30-90万元的生活补助,符合条件的提供30-90万元科研经费。
原则上应具有博士学位,具备较强的科研基础,拥有完成相应科研任务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JOIN US
卓越的你,选择我们的十大理由
1.这里有国际领先的科研设施集群
2.这里有行业前沿的科研创新团队
3.这里有富有国际视野的一流师资队伍
4.这里有充满活力的优质生源
5.这里有丰厚的薪酬待遇
6.这里有高效务实的支撑服务体系
7.这里有追求卓越的团队文化
8.这里有优美、舒适的办公生活环境
9.这里有一站式服务的后勤保障体系
10.这里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成长空间
INTRODUCTION
烟台概况
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东部,濒临黄海、渤海,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现辖海域面积1.2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71公里。2023年烟台生产总值为10162.46亿元,经济总量历史性迈上万亿元台阶,成为山东省第3个万亿级城市,也是全国第26个GDP过万亿元的城市。烟台形成了“千亿领航、百亿支撑、十亿带动”的重大项目竞相推进格局。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陆续中交,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一期建设过半、乙烯二期全部装置开工,潍柴(烟台)新能源动力产业园、上汽通用东岳奥特能超级工厂启动建设,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100个。
烟台黄渤海新区是山东四个省级新区之一,同时叠加国家级经开区、自贸试验区、综保区、中韩产业园等国家级战略,致力打造面向东北亚高水平开放战略枢纽、海洋强省示范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现有市场主体8.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470家,高新技术企业727家,上市企业14家,构建形成高端化工及新材料、汽车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主导产业,正在加快培育新型储能、特色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67亿元。八角湾中央创新区、黄石湾海洋经济区、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环东岛国际科教走廊“两区两廊”全面起势,集聚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等一批科教基地,人才总量突破22万。八角湾新城、烟台国际葡萄酒城、空天海装备智造城、临空经济区、临港经济区等重点板块加快崛起,持续推进“十大城市更新重点片区”和系列更新项目,统筹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民生福祉持续增强。
INTRODUCTION
创新团队介绍
土木水利
教研室
先进力学及应用技术创新团队
团队围绕新型海工装备和核设施结构安全需求,开展了流体力学、结构力学、健康监测与智能运维等相关研究工作,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研究队伍,深度推进海工装备领域、核电站结构安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实现船海核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海工装备国产化和先进核电站结构提供有力支撑。近5年来,围绕船海核领域国家需求,团队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50余项,包括国家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重大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信部高技术船舶专项、发改委海工专项、企业横向课题等。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5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10余项。
需求专业及研究方向:
专业:土木工程、力学、机械工程、传感技术与仪器开发、船舶与海洋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海洋地质学等。
研究方向:结构动力学与控制、结构地震与安全、计算力学、反应堆结构力学、结构健康监测、水动力计算、波浪补偿、结构强度评估、结构健康监测、磁性液体、动能收集、水下原位气泡采集与发电、海洋地质与环境等。
土木水利
教研室
船海先进设计及制造技术创新团队
团队面向国家和行业需求,紧密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总体关键技术”“海洋装备技术与船舶工业设计”两大研究方向,重点开展船海智能设计与优化技术、船海智能制造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虚拟仿真技术、海洋装备与机械技术、船海工业设计等方面研究。
重点突破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作业、智能运维、舱室环境、装备工业美学与人因工程、工程虚拟仿真、水下油气控制、水下连接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团队注重产教融合、产研融合,力争建成面向船舶与海工领域国内一流的创新研发和人才培养基地。
近5年来,团队承担国家级课题10余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中海油、中船等横向课题30余项,获省部级奖18项。发表SCI文章3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00余项。
需求专业及研究方向:
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学、机械工程、自动化、力学、导航、制导与控制、减振降噪、结构动力学等。
研究方向:船舶与海洋装备系统设计技术、装备人因工程技术、船舶与海洋装备虚拟仿真技术、智慧舱室技术;装备控制技术、动力学、流体力学、可靠性技术、水下推进技术、水下导航定位技术;水下生产系统、水下作业机器人、海底管道安装维修、海洋平台及管道铺设;振动噪声、结构动力学等。
能源动力
教研室
低碳能源动力技术创新团队
团队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智能船舶、绿色航运和节能减排等重大战略需求,主要开展船舶低碳/无碳燃料(LNG、甲醇、氢、氨)发动机高效清洁燃烧、燃料喷射、智能控制等技术,船舶储能、动力系统能量管理与智能运维技术,船舶智能机舱、智能能效管理与智能集成平台等技术研究,致力于绿色智能船舶动力领域高层次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及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近5年来,团队承担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自主研发船用LNG、甲醇动力系统系列化智能管理系统,并应用于内河船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编写国家/行业标准8部,发表SCI文章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4项。
需求专业及研究方向:
专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能源动力、轮机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化学、计算机等。
研究方向:内燃机或动力系统建模、动力装置智能控制、人工智能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动力系统集成与能量管理、新型燃料电池、特种动力、新型储能技术等。
电子信息教
教研室
海洋电气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
团队围绕特种运载器电源系统、区域综合能源管理与能效提高、深远海水下能源系统中的高性能电能变换与控制技术、新型电力系统智能管控与数字赋能技术等开展研究和设计工作。近5年来,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电网总公司科技项目、国家海洋局海洋能发电专项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研究领域内完成相关课题3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3项。发表SCI文章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80余项,是工信部“特种运载平台先进电能变换与能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区域智慧能源管理”和山东省“先进能源管理系统与核心芯片”工程研究中心的主要支撑力量。
需求专业及研究方向:
专业: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电力传动自动化、电力系统技术及应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等。
研究方向:运载器电能变换与控制技术、海工装备中的特种电能变换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储能应用技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区域综合能源集成与管理、智能绿色运载器、新型电力系统、电力能源系统中智能化与数字赋能等。
电子信息
教研室
智慧海洋信息技术创新团队
团队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陆续开展了海洋环境感知技术、海上光伏发电与储能技术、海洋腐蚀探测与防护技术、海洋消浪减波材料技术、跨域电磁通信技术、水下电磁通信探测与定位技术、地下无线透地应急通信技术等相关研究工作,致力于解决智慧海洋中卡脖子问题。近5年来,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他国家级课题4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3项,在研究领域内完成相关课题10项,省部级奖励2项,累计合同经费达9000余万元。发表SCI文章60余篇,ISO国际标准1项,获得发明专利8项。
需求专业及研究方向:
专业:微电子与电子信息工程、海洋工程监测、物理海洋学、光电器件与光电材料、机械工程、控制与自动化、人工智能、信息与通信工程、电磁场、电子信息等。
研究方向:海洋传感器、海洋装备设计、海洋工程监测(包括:海洋腐蚀监测)技术、海上光伏组件、海洋光电器件、水下探测技术、海洋自动化装备、海洋大数据、通信对抗技术、频谱感知、认知无线电、电磁传播、天线设计等。
电子信息
教研室
海洋光电技术创新团队
团队以光纤传感与光学测量为主要方向。团队依托纤维集成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数字经济产业园等省部级平台和烟台市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科学研究。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大学、渥太华大学、韩国延世大学等国外研究机构保持科研合作关系。团队目前的两个主攻技术方向是:1.航天在轨健康监测技术,开展研究内容有:光纤传感、光纤光栅航天器健康检测、3D打印光纤制备。2.水下磁光双模态探测技术,目前开展研究工作有:海洋光纤多光谱成像、扫频激光传感、海洋磁光探测。团队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4项,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团队荣获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发表SCI论文16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
需求专业及研究方向:
专业:光学、电子、自动控制、机器人技术、计算机及软件等相关专业。
研究方向:光纤及光学传感、工程光学、光谱技术、3D打印光纤制备、激光器技术、磁场传感、图像算法、计算机技术等相关方向。
电子信息
教研室
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创新团队
团队围绕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相关研究工作,致力于解决无人装备的能源供给“卡脖子”问题,突破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近5年来,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校级项目2项,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43篇,申请发明专利53项。
需求专业及研究方向:
专业:电气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研究方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耦合机构设计、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功率变换器和补偿网络设计、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性能与控制方法研究、磁性材料应用等。
材料与化工
教研室
先进材料及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团队
团队紧跟国家战略和地区需求,对标世界一流增材制造团队和技术,围绕“材料开发-结构设计-增材工艺-增材装备-应用”一体化研究,陆续开展了激光增材制造、下一代多材料增材制造、激光复合制造技术、先进焊接技术、先进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梯度功能材料、拓扑结构设计等工作,致力于增材制造、高分子电子封装材料在“三海一核”、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汽车工业等领域应用转化。主持/参与了国家、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以及欧洲、英国等资助的国际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0项,包括20余项国际专利。技术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中国发明协会一等奖1项、中国发明协会二等奖1项、英国皇家学会奖励1项、日本化学会奖励1项、爱思唯尔学术奖1项。
需求专业及研究方向: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加工、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成型与控制、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计算材料学、化学等。
研究方向:增材制造、高端装备、增材制造过程模拟和仿真、拓扑结构设计、激光熔覆、粉体技术、高通量筛选、自动化与控制、铸造、金属材料、焊接、表面工程、腐蚀与防护、高分子功能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
材料与化工
教研室
核化工及电化学技术创新团队
团队围绕核能放射性废物处理难题及放射性药物医用同位素国产化技术需求,开展放射性废物处理、熔盐电化学及腐蚀防护、稳定同位素及医用同位素分离纯化等相关研究工作,面向核能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致力于解决核能发展的具体技术问题。近5年来,团队承担国家级项目8项,省市级课题12项,其他课题20余项,总经费超过2500万元,获省级三等奖1项,发表SCI检索文章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5项,获得授权12项。
需求专业及研究方向:
专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放射药学、电化学、材料与化工等。
研究方向:核化工、放射化学、同位素分离、熔盐电化学、放射药学等。
材料与化工
教研室
海洋环境工程创新团队
团队围绕建设海洋强国、促进海洋生态文明需求,陆续开展了海水工程化养殖新技术与新材料、海洋新污染物监测及防控等相关研究工作,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控。近5年来,团队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6项,在研究领域内完成相关课题5项,获省级优秀论文奖二等奖1项。发表SCI文章3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6项。
需求专业及研究方向:
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分子生物学、分析化学、渔业工程与材料等。
研究方向:水处理技术、新污染物监测与防控、环境功能材料等。
哈尔滨工程大学2024年第九届
海内外青年学者“兴海论坛”
烟台研究院“大海工”分论坛
诚邀海内外英才参加
来源: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
- HEU_YT -
你 “在看” 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