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韩联社报道,当地时间19日下午3时许,韩国现代汽车蔚山工厂在车辆测评过程中发生窒息事故,造成3名研究人员死亡。
报道称,事发后,3名研究人员被送往医院,因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目前,韩国警方正在对事故原因展开调查。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有限空间安全作业系列警示教育片
🔺城市管网篇
🔺农副产品加工篇
🔺污水处理篇
央视发布:四川“6·13”有限空间较大中毒窒息事故警示片
最新发布:有限空间“十不准”“十必须”!请转发全体员工牢记!
听起来平淡无奇
望过去寻常普通
这样一个方寸之地
却是个心狠手辣的隐形杀手
有多少条鲜活的生命瞬间隐殁于此
便有多少个完整的家庭至此阴阳两隔
▽▽▽
➤事故伤害类型主要是中毒和窒息,引发事故的有毒有害气体以硫化氢、一氧化碳为主➤事故发生呈现季节性特点,每年的3月至10月为事故易发期➤未落实作业审批制度,作业人员在未通风、未检测的情况下进入有限空间➤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对有限空间可能产生的危害视而不见
通过事故调查
不难还原作业人员的五种典型错误认识
▽▽▽
➤“我”没有闻到或看到任何危险,进入没问题吧
➤“我”只是探头进去看看,不是真的要进去
➤“我”进去就看一下,很快就出来
➤“我”都检查过了,没问题了,可以不用测试仪器
➤一旦出事,捏住鼻子、屏住呼吸不就逃出来了
有限空间作业“十不准”
一旦发生有限空间作业事故
该如何在第一时间科学施救
有限空间救援“十必须”
一定要牢记
风险评估是一个用作辨识有关危险有害风险的程序。雇主应就每一个被辨认出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包括考虑任何作业人员会接触到该危害的机会、受影响程度、现有控制风险的措施是否有效。
进行风险评估的人员应决定采用何种评估的方法及应到受限空间作实地视察。
风险评估的主要考虑应包括:
作业许可证是每次进入密闭空间前必须进行的程序,而该证只对一个密封 空间工作有效。任何进入密闭空间工作的作业人员必须向已获授权签发的负责人申请工作许可证。
许可证上必须列明准用及不准用的工具及施工规定。在签发工作许可证前,负责人必须使工作地点的空气达到安全程度,及在施工期间保持正常,并无危险;其他控制风险的措施也有效完成。
当到达许可证所规定的完工时间,必须离开密闭空间,如须要延长时间工作,必须另行申请工作许可证。
工作许可证必须与风险评估报吿张贴在密闭空间附近显眼处以便工作人员参阅。
个人防护装备是控制危害的最后防线、辅助措施或临时措施,但是绝不是唯一措施。要发挥个人防护装备的功用,首先要注意它们是否能满足工作需求、 符合标准、配合体型、容易使用、有定期保养和更换的安排。
❶ 安全帽
保护头部免受下坠物或摆动物所伤。
❷ 眼罩、面罩
保护双眼免受强光或飞射物所伤。
❸ 耳塞、耳机
保护听觉免受高噪音剂量所伤。
❹ 安全鞋
保护脚部免受撞伤及刺伤,并防止滑跌。
❺ 安全带
吊带式安全带防止工人下坠受伤
❻ 呼吸器
保护呼吸系统免受毒气、烟、雾和尘等侵害。口罩式的呼吸器能隔烟尘,过滤式的能吸收化学品蒸气,供气式的能在毒气或缺气环境中提供维生 空气。
应根据受限空间作业的特点,制定应急方案。应急方案包括:风险分析、预防预警、应急响应、紧急处置、救援方式、现场监测、后期处置。并开展应急演练,记录存档。一般使用的应急器具包括有:
为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做好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准备工作,提升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安全施救能力,防范因施救不当或盲目施救导致事故伤亡扩大,保障救援人员安全与健康,制定本指南。适用于生产经营单位有限空间(也称受限空间或密闭空间)作业事故的应急准备和救援行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应急管理部令第2号)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0号)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准备指南的通知(应急厅〔2019〕62号)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指导手册》和4个专题系列折页的通知(应急厅函〔2020〕299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修改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8〕3号)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20)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30871-2014)1.风险辨识。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法规标准要求,对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进行辨识,确定有限空间数量、位置以及危险有害因素等,对辨识出的有限空间,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包括辨识结果、个体防护要求、应急处置流程等内容。2.预案编制。根据风险辨识结果,生产经营单位组织编制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应急处置卡),或将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并入本单位综合应急预案,明确人员职责,确定事故应急处置流程,落实救援装备和相关内外部应急资源。应急预案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急预案衔接,并按照有关法规标准要求通过评审或论证。3.应急演练。生产经营单位将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演练纳入本单位应急演练计划,组织开展桌面推演、现场实操等形式的演练,提高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应急演练结束后,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应急处置卡)。4.装备配备。生产经营单位针对本单位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及作业风险,配备符合国家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要求的应急救援装备,如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安全带、安全绳和医疗急救器材等,建立管理制度加强维护管理,确保装备处于完好可靠状态。5.教育培训。生产经营单位将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安全施救知识技能培训纳入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安全施救知识、应急救援装备使用和应急救援技能等教育培训,确保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和救援人员了解和掌握有限空间作业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应急救援装备使用、应急处置措施等。1.明确应急处置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对作业环境进行评估,检测和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明确本次有限空间作业应急处置措施并纳入作业方案,确保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救援人员了解本次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应急处置措施。2.确定联络信号。作业现场负责人会同监护人员、作业人员、救援人员根据有限空间作业环境,明确声音、光、手势等一种或多种作为安全、报警、撤离、支援的联络信号。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符合当前作业安全要求的即时通讯设备,如防爆对讲机等。3.检查装备。结合有限空间辨识情况,作业前,救援人员正确选用应急救援装备,并检查确保处于完好可用状态,发现存在问题的应急救援装备,立即修复或更换。(一)信息报告。事故发生后,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立即停止作业,了解受困人员状态,组织开展安全施救,禁止未经培训、未佩戴个体防护装备的人员进入有限空间施救。作业现场负责人及时向本单位报告事故情况,必要时拨打“119”“120”电话报警或向其他专业救援力量求救,单位负责人按照有关规定报告事故信息。(二)事故警戒。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根据救援需要设置警戒区域(包括通风排放口),设立明显警示标志,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警戒区域。1.个体防护。救援人员必须正确穿戴个体防护装备开展救援行动。2.安全隔离。有限空间内存在可能危及救援人员安全的设备设施、有毒有害物质输入、电能、高温物料及其它危险能量输入等情况,采取可靠的隔离(隔断)措施。3.持续通风。使用机械通风设备向有限空间内输送清洁空气,通风排放口远离作业处,直至救援行动结束。当有限空间内含有易燃易爆气体或粉尘时,使用防爆型通风设备;含有毒有害气体时,通风排放口采取有效隔离防护措施。(四)救援行动。事故发生后,被困人员积极主动开展自救互救,配合救援人员实施救援行动,救援人员针对被困人员所处位置、身体状态、个体防护装备穿戴等不同情况,采取应急救援行动。1.非进入式救援。被困人员所处位置、身体状态、个体防护装备穿戴等情况,具备从有限空间外直接施救条件的,救援人员在外部通过安全绳等装备将被困人员迅速移出。2.进入式救援。被困人员所处位置、身体状态、个体防护装备穿戴等情况,不具备从有限空间外直接施救条件的,救援人员进入内部施救。(五)保持联络。救援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救援行动过程中,按照事先明确的联络信号,与外部人员进行有效联络,并保持通讯畅通。(六)轮换救援。救援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救援持续时间较长时,应实施轮换救援,保持救援人员体力充足,能够持续开展救援行动。(七)撤离危险区域。出现可能危及救援人员安全的情况,救援人员立即撤离危险区域,安全条件具备后再进入有限空间内实施救援。(八)医疗救护。被困人员救出后,立即移至通风良好处,具有医疗救护资质或具备急救技能的人员,及时采取正确的院前医疗救护措施,并迅速送医治疗。(九)清理现场等后续工作。救援行动基本结束后,及时清点核实现场人员、装备,清理事故现场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同时尽可能保护事故现场,便于后续事故调查及救援评估。必要时开展事故现场环境检测和人员、装备洗消,对参与救援行动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生产经营单位参考本指南,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安全施救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