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上严严分水关,
令人回首故乡山。
归途倘践山灵约,
雁荡天台咫尺间。
北有“分水岭”,南有“分水关”。上面这首诗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学者俞樾所写,写诗的人和诗知名度都不高,俞樾是浙江德清人,一百多年前他在前往福建霞浦省亲时写下这首诗。描写的是闽浙两省交界处的一座重要关隘“分水关”。
分水岭在千里之外,是西安以南一百公里的秦岭最高处,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也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界点,所以叫分水岭。这两个相似的地理名称都是重要的地标,这首诗中的“雁荡”指的是著名的山峰雁荡山,就是课本里学过的雁荡山。
其实雁荡山分南北两座雁荡山,北雁荡山在浙江温州的永嘉县境内,南雁荡山在苍南县境内,不过都属于温州市。过了南雁荡山就是福建省,闽浙两省交界处都是大山,绵延几百公里。分水关是其中最重要的关隘之一,地势险要,在古代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分水关以北是浙江温州,以南是福建福鼎。
俞樾的四句诗简单明了地写出了分水关周围的山川地形,当你站在分水关,就能真正体验到这里的震撼山势。现存的分水关遗址位于福建福鼎市境内,就是那个以“白茶和肉片”出名的福鼎,古称桐山城,距离浙江温州苍南县只有二十公里,104国道(闽浙公路)和福宁高速由此经过。
分水关遗址保留着大约五百米长的关墙,高约2-3.5米,宽1米多,全部由砖石砌筑,相当坚固,占据绝佳位置,视野开阔,在古代便于瞭望防守,今天成了历史遗迹供人参观。从福鼎市区出发到分水关半个小时就能到,快到分水关时能明显感觉到一直在上坡,海拔迅速升高,周围群山环绕,地势险要,可以想象在古代这处关隘的重要性。
分水关几千年来都是交通要道,三岔路口,往北到浙江苍南县、温州市,往西到浙江泰顺县,南下则进入福建。分水关便雄踞在制高点的分水岭上,自古为兵家必争的咽喉之地。根据史籍记载,分水关始建于唐朝末年五代时期,《方舆纪要》载:“叠石、分水二关,俱闽王时筑,以备吴越。”福建境内的闽和浙江境内的越国为了自身安全,都会修筑并严守分水关,此后历代戍边将领都在此据守。
当我们打开立体地形图就会直观的感受到,各省的分界线,要么是深沟大山,要么是江河湖泊。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是“山川形便、犬牙交错”,既考虑自然和文化的统一,又为了避免割据和独立,万一发生争端,交界地则首先会起纷争。
历史上从唐宋至明清,分水关曾经烽烟四起,发生过无数次大小战争。千年转瞬即逝,如白驹过隙,分水关是为军事而建,也是文人墨客抒发感情的灵感来源,很多文人经过这里都会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留下诗文,让分水关成了当之无愧的“诗之关”。
现在这个分水岭叫“栀乡贯岭”是因为福鼎的市花是栀子花。如今全国各地赫赫有名的各大关隘已经失去了最初设置它的意义,仅作为地域分界标志和文化遗存。分水关曾被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著的《中国名关》一书列为中国名关之一。历史爱好者和旅行爱好者如有机会经过此地可以登上关墙,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感悟两千多年来发生于此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