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桂交界处藏着一个千年瑶寨,小村子还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周敦颐来讲过课

旅行   2024-12-02 07:00   重庆  

震惊!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居然有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座遥乡古寨,保存着从北宋到明清的众多古建筑古民居。周敦颐还来过,在此讲学,没错,就是那个写了《爱莲说》的作者,他是宋代理学鼻祖。这个古寨是广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村落——福溪村

福溪村在哪里?比较偏远,现在看都挺偏僻的,群山环绕,交通不便,更何况一千年前。福溪村是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的一座瑶族古寨,位于富川县朝东镇境内,距富川县城40公里,这个地方是湖南和广西交界处,属于瑶族聚居区。

那么周敦颐为什么会来这个小村子呢?因为周敦颐是湖南道县人,道县离富川瑶族县很近,也许他当年是游山玩水来的,顺便讲学。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福溪村现有一座古老的建筑濂溪祠,就是纪念周敦颐的。当然,主要是福溪村住着周敦颐的后裔,因为当年他留了一个儿子在福溪村,一千年后这里已经有很多周敦颐的子孙。

正是有了这位先贤的到来和他的后裔于北宋咸平年间定居于此,才让福溪村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历史上出了五位进士和三十五位拥有顶戴花翎的杰出人才,村里多座老宅至今保存的一块块官宦恩赐的牌匾仍熠熠生辉。

福溪村居民有四大姓氏,最早是北宋时的周、蒋两姓,北宋末年,又有随军南下征剿的陈、何两姓留在了福溪村定居。南宋开始兴盛,明清达到高峰,如今是一个拥有1600余人口的大村落。据福溪村周氏族谱记载,“先祖周敦颐宦游路过此地时,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便留下一子在此安居。”

福溪村的名字源于村里的的一条小溪,村头有一处地下河涌泉,常年泉水不断,形成了一条清溪,自北向南飘落山间,这条具有灵性的小溪,最先称沱溪,后来改称为福溪。原来称沱溪,据《福溪源流记》所述,“周、蒋、陈、何各姓贤祖列宗,分异邑郡县,于唐末宋初先后不一迁徙而来,其初地形凹凸高低不等,故名沱溪。后经祖先僻野开拓,扩展兴修建砌,物丰丁旺,安居乐业,更名为福溪”。

一条小溪,经历七个朝代的历史变迁,成就了福溪村这座恢宏的古瑶寨。那座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是马殷庙,供奉马殷任都督时的武官相,是福溪村保存得最好、最恢宏的一座古代庙宇,也是国内罕见的一座木柱庙宇。

马殷庙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采用我国北方常见的抬梁式构架和南方常见的穿斗式构架相组合,宋式风格,全庙由76根古楠、古水杉圆木柱和44根吊柱支撑而成,通过月梁、托峰、托脚、榫卯固定,没有一颗钉子。76根主柱全部用莲花石墩托离地面,主柱和托柱刚好是120根,所以又称百柱庙。

福溪村现存古建筑众多,古戏台、庙宇、风雨桥等等,有好几座规模较大的古宅院,雕梁画栋,楹联丰富,牌匾高悬,一看就是世家大族,十三座宗族门楼尽显贵气,门楼面向福溪,建筑呈敞开式,立柱、抬梁、屋檐造型古色古香,每一座门楼都挂有进士、文魁、武官等功绩牌匾,门楼成为了光宗耀祖的地方。

进士牌匾证明福溪是一个读圣贤书、悟朱子学的文风兴盛的古村落,周氏宗祠濂溪祠是周敦颐后人纪念先祖的“圣地”。福溪上一座钟灵风雨桥造型精致古朴,是村里人品茶聊天纳凉的宝地,周围山岚幽谷,雀鸟鸣唱,杨柳婆娑,鱼儿戏水,溪边的洗衣人延续着先祖的生活习惯,风雨桥为村里人遮挡风雨数百年。

福溪边有一条一里多长的大石板街,也叫“三石街”,风雨桥头有三块奇石,自然成一景,美观雅致。长长的青石板巷道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光亮照人。保存完好的只有三座古戏台与庙宇相依相伴,曾经在暮蔼晨曦中,阅尽了香客虔诚的祈祷和岁月的轮回,戏台上也曾经是夜夜笙歌,人们听丝竹悦耳,看透了世间将相和古今贤人之风流韵事。

周氏后人周德寿老人是村子里演戏的一位元老,儿时他在台下看父辈们在台上翻云覆雨,自己在古宅里学戏,在福溪边吹竹笛给鸟儿听,在风雨桥上学拉二胡伴明月。他最引以为自豪的是,福溪村里的古戏台在他这一代人中从来也没有冷清过,年年岁岁都余音绕梁。

福溪瑶寨的生根石是一大特色,大自然的馈赠,村里随处可见蘑菇状、竹笋状或其它形状的各种大小不一的岩石,村民们称这些石头叫生根石。这些生根石在村寨里亿万年,先人在建村立寨时,都视为祥瑞之物,保留着石头天然的样子。

福溪村还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古建筑细节,篇幅有限,我就不一一展示了,各种门楼、石雕、砖雕、木雕、对联、牌匾、奇石...这些都集中在一座小村子里非常难得,对历史文化、古建艺术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抽时间“到此一游”!






行者佬張
行天下!摄中华!阅人文!观历史! 骑着摩托去旅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