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
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中,蚌埠市五河县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革命战争、牺牲过许多革命烈士,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资源、文物、遗址,更可贵的是经久不衰的红色精神。
王亚箴,五河县武桥乡(现为武桥镇)界沟集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天井湖畔这块偏僻而黑暗的角落播下了革命火种。他以界沟小学校长为掩护,组织“学生联合会”“读书会”,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建立界沟党支部,成为蚌埠地区成立的首个农村党组织。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4日,在一分区独立团团长王世仁、政委狄克东、县长王亚箴指挥下解放了五河城,县政府从农村迁到城里,改泗五灵凤县为五河县。县政府带领广大群众,一方面开展轰轰烈烈的惩奸运动,一方面恢复生产、建设家园,全县到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1946年底,王亚箴在与国民党反动武装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
你知道吗,在五河县武桥镇境内,还成立过中国工农红军呢!1930年7月30日在五河、泗县交界的石梁河两岸爆发了以五河县武桥镇的大、小魏庄为中心的农民暴动,沿岸农民第一次拿起武器,打响了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枪声,暴动农民很快发展了千余人,建立了皖东北地区第一支工农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独立师。这就是著名的石梁河农民暴动,虽然最后因敌众我寡而失败了,但是这场由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领导和发动的农民暴动,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泗县地方势力,培养和锻炼了革命干部群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红色土地,英雄辈出;先烈事迹,日月同辉。让我们跟随着蚌报融媒体记者深入一线的脚步,走进武桥镇这片红色热土,通过镜头和笔触,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红色力量!
执笔:陈维祝
中国共产党五河历史展览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五河县武桥镇,有一个普通的村庄,叫界沟,地处天井湖畔。然而,1927年8月,就在这样的一个小地方,蚌埠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界沟党支部诞生了。从此,一粒火种划亮天空,给这块土地带来了希望的光芒,红色记忆的篇章便从这里开始……
97年后,沐浴在金秋的阳光下,记者一行踏上这块红色的土地。苍松翠柏间,党在蚌埠农村地区的第一串红色足迹长存于此。在这里,红色是生命和延续,是生机和活力。
回望这段历史,皖东北地区党组织、人民武装和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奠基人——王亚箴,注定是一个闪亮的名字。他的一生追随着中国共产党,毅然接过前辈的革命火种,点燃了天井湖畔革命的星星之火,揭开了蚌埠、皖东北革命史的崭新一页。
在界沟村党群服务中心,面对王亚箴烈士的雕像,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正一幕幕重现……让我们在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看红色土地如何描绘出美丽乡村的崭新画卷。
农村里的“头把火”
燃起救亡图存燎原之火
走进中国共产党五河党史展览馆,两侧浮雕栩栩如生,波澜壮阔。
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文资料,陈列柜里整齐摆放的一件件作战用品、生活用品实物,静静述说着革命先辈们的战斗历程。
暴动前党组织分布图
暴动后行军路线图
时光推到上世纪20年代,回到了那个路茫茫、夜漫漫的旧中国。
1903年,王亚箴(原名王乃铭)出生于五河县武桥乡界沟集的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期的他在私塾就读,后考进宿县省立第四农业中学深造。王亚箴在学校读了《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坚信马列主义是革命真理,树立了共产主义信念。
192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五河乃至蚌埠地区早期共产党员。从此,在党的领导下,他以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姿态,投身于中国的革命事业。他在寒暑假把进步刊物带回家乡界沟,传播革命思想。那一刻,马克思主义信仰如一道光,刺破黑暗,照进界沟村。
1927年,王亚箴返回家乡界沟,把革命的星星之火带到这里。回乡后,他担任界沟小学校长,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发展党员,筹建党组织,与同乡进步青年一起,在界沟一带成立“旅外学生会”“读书会”,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先后秘密培养8人入党。
当年8月,蚌埠地区最早的农村党组织——中共界沟支部成立,王亚箴担任支部书记。
这是从蚌埠农村地区升起的第一面党旗!
这是在夜空上划出的一道红色闪电!
“按照中央关于‘以皖北为中心,开展农民运动,进行革命宣传’的重要指示,王亚箴带领党支部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革命斗争,为五河地区早期党员在当地建立党组织指明了方向,翻开了蚌埠乃至安徽地方党史的光辉一页。”陪同记者采访的中国共产党五河历史展览馆相关负责人说。
天井湖畔播下的革命火种,开始燃烧起来。
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底,五河地区相继建立了中共界沟支部、中共地理所支部和中共临北支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共界沟区委和中共临北区委,五河党员也发展到70余人。王亚箴任区委书记兼界沟支部书记,界沟成为五河北部、泗县南部党组织的活动中心。
1930年7月20日,根据中共徐海蚌特委的指示,泗县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举行农民暴动,并将县委改为县行动委员会,暴动时间定在了8月1日。王亚箴参与组织领导了皖东北首个武装起义——石梁河农民暴动。
由于暴动的准备工作引起了敌人的警觉,县行动委员会决定提前举行暴动。7月30日,暴动队伍向石梁河以东的大、小魏庄集中,并提出了“打倒国民党,建立新政权”等口号,公开宣布暴动。暴动鼓舞了人民群众的热情,有民众不断加入到暴动队伍中来,次日队伍就增加了200多人以及200支长短枪。
8月1日,暴动队伍成立工农红军独立师。红军独立师是皖东北地区建立的第一支工农武装队伍。整编后的红军独立师,一边打土豪分田地,一边挥师东进,准备与宿迁武装暴动的队伍会合。不幸的是,暴动队伍遭强敌围攻,暴动领导人王子玉、魏正斌等被捕牺牲,王亚箴也身负重伤,轰轰烈烈的石梁河农民暴动失败。
石梁河农民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充分显示出农民组织起来的巨大力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革命的火种在淮北民众的心里生生不息,引导一批有志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青山埋忠骨
以烈士之名铸乡村之魂
革命的道路有千难万险,需要革命者披荆斩棘,甚至是流血牺牲。
1932年,王亚箴不幸被捕,囚禁于南京监狱。“外公在经受百般折磨情况下,坚持同敌人顽强斗争,在狱中和狱友们一起成立了狱中支部,领导狱中斗争,外公的父亲非常心疼外公,在探视的时候将一个馍里面夹一个纸条。写了:认了吧。外公看了以后,用明信片做了回答:此药不可服。1937年国共合作,在周恩来同志的安排下,外公等一批共产党人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回家乡坚持抗日斗争。”王亚箴的外孙张吾威曾回忆这段往事说道。
直到抗战全面爆发,王亚箴结束了5年多的牢狱生活。从此,他又重新踏上了革命征途,开始新的战斗生活。在王亚箴的鼓舞下,广大青壮年纷纷走出家门,踊跃参加革命。1940年春,界沟发展成为泗五灵凤县抗日游击根据地,后被人们誉为皖东北的“小延安”。
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淮北地区主力部队转移至山东解放区。王亚箴带领部分五河地方武装留下坚持游击斗争。由于长期行军作战,加上物资匮乏,王亚箴身体羸弱。组织上给他配备一头小毛驴,但他不是用来驮物资,就是用来照顾伤病员,自己一次也没骑过。
1946年11月27日,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淮北解放区,时任五河县县长的王亚箴,负责掩护大部队北撤,在洪泽湖遭遇国民党军队围剿,不幸壮烈牺牲,时年43岁。
为了这片热土,王亚箴舍了生命,为了万千群众的幸福,将赤血遍洒。
五河解放后,五河县人民政府将五河小学改名为亚箴小学,将县城内的文昌街改名为亚箴街,王亚箴烈士墓迁至五河县樵子涧水库南岸的大巩山风景区,用以铭记烈士的功绩。自此,五河不仅留下了烈士的名字,也留下了红色的精神,在人民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和永远高耸的丰碑。
革命火种点亮新征程
“红色+绿色”助力乡村振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红色是革命的象征。在新时代的奋进征程里,红色更是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犹如一座充满希望与繁荣的烽火台,照亮前行的道路。
秋收时节,穗金黄。在五河县武桥镇的广阔田野间,农机在田地里来回穿梭。“播种时,我们用的是免耕播种机。现在大丰收,用的联合收割机,不到一天,40多亩地的玉米基本上都收完了!”武桥镇武桥村种养大户欧刚说,规范的机械作业解放了农民的手脚,开拓了乡村振兴新天地。
碧根果缀满树梢
在路西村碧根果种植基地,又是另一幅喜人景象。一株株枝繁叶茂的碧根果树上饱满的椭圆形果实已经成熟、缀满树梢。“2017年,我们开始种植碧根果,去年大约采摘2000余斤,今年是第3次挂果,预计产量得比去年翻一番。”该种植基地负责人史廷东指着掩映在绿叶间的碧根果笑着说,碧根果是5年结果,8年丰产,产量将成倍往上翻。同时,基地还通过林下套种玉米、小麦、红薯等粮食作物。接下来,他还计划扩大种植面积,建设加工车间,对碧根果进行深加工,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林洋光伏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现场
村民的钱袋鼓起来了,新房盖起来了,私家车多起来了……一幅新时代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今年初完工的五河县双车道工程界徐路总长约3700米,路基宽7.5米,路面宽6.5米,两层沥青油层铺设。该路与104国道相接,连通五河界沟村和路西村2个行政村含徐湖、冯庄、季庄、谢庄4个自然庄。道路建起来了,并连通了天井湖旅游景区、中国共产党五河历史展览馆、林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永洋新能源五河绿色能源基地、武桥镇财富广场等诸多的红色教育基地、工厂企业、旅游观光景区、商品交易市场,让农村公路的美与旅游景点的美和乡村建设的美相结合,不仅区域乡村振兴“提速”,还提升了区域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近年来,武桥镇纵向拓展产业链,横向发展多元功能,将乡村产业的发展最终落实到农民的实际收入上,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创业支持、分红等方式,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武桥镇党委委员衡广仁介绍,下一步,将更加注重整合镇域各村资源,引导各村探索联学、联建、联干,充分发挥各村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构建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格局。
相信,武桥这方红色的沃土,未来会演绎更多更美丽的蜕变。
盛信仰之火 熊熊不息
在采访前,记者查阅史料记载才知道,原来在1927年前,蚌埠农村地区没有党的组织机构。
但长夜漫漫,终有尽头。中共界沟党支部的成立翻开了惊天动地的新篇章,指引当地一批批有志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信仰之火,可以燎原。漫长的烽火岁月,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铸就了王亚箴等一批好党员、好干部。
在采访中,记者倾听、感悟,看到了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坚守,对党的无限忠诚。最为记忆深刻的是,王亚箴牺牲当年是五河县县长,是有条件拍照片的,可是他却没留下一张照片。据王亚箴的女儿王雪青描述,在她父亲牺牲后,党史办去到她的家中要父亲的照片,于是,王雪青和她的姐姐穿上父亲的衣服和帽子,照了两张照片。后来,烈士陵园采用了与王亚箴最像的王雪青照片作为其遗像。
王亚箴的一生,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华夏热土上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亦是如此。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如今我们颂扬英雄,是为了更好地铭记,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
2024年10月31日《蚌埠日报》01、04版
【免责声明||来源:蚌埠日报、蚌埠发布 。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回复留言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