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吴晶晶:鹭岛戏曲第一“梅”

文化   2024-10-12 11:55   福建  
点击上方“福建文艺网”订阅



2004年,吴晶晶凭借在高甲戏《上官婉儿》中“武则天”一角的精彩表现,一举摘得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她的成就

厦门首位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戏曲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


她的经历

从艺46年演过60多个角色,跨花旦、青衣、小生、老旦等多个行当


她的感怀

好时代促进了高甲戏艺术的传承发展,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名片

吴晶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获得者,国家级非遗项目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福建省文化名家,厦门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团长。

吴晶晶(右一)在《阿搭嫂》中饰演阿搭嫂,这是她第一次演女丑。

  吴晶晶至今还记得,当年母亲带着她从翔安到岛内去考厦门市高甲剧团(如今的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的情形:一名中年妇女,带着年仅14岁不愿离开父母的小女孩,坐在前往岛内的大客车上,三个小时的车程,风尘仆仆。路上,母亲不停向女儿“唠叨”,教育她“宁可当主角不要做‘桌角’”“要做瘦肉让人挑不做肥肉被人剔”,尽管心里纠结的是年幼离开父母的不适、不舍,但小小的她还是把母亲的“唠叨”记在了心里。

  多年后,那个如愿进入高甲戏剧团的小姑娘,以母亲的箴言作为自己从艺之路的信条,用勤勉和努力,开启了自己的传奇艺术人生。从艺46年来,吴晶晶饰演过六十多个角色,跨花旦、青衣、小生、老旦等多个行当。凭借扎实的艺术功底以及精湛的表演能力,她成为厦门首位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高甲戏演员。回首自己的艺术之路,吴晶晶说,是好时代促进了高甲戏艺术的传承发展,同时也成就了她。


在《审陈三》中饰演五娘(花旦)



吃饭路上练小碎步  

17岁自荐顶替登台演主角


  1978年,年仅14岁的吴晶晶凭借良好的外形条件和小时候打下的基本功,成功考入厦门市高甲剧团。其实,这已是她第二次跨入梨园行当了。“12岁的时候,我就考进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当时因为年龄小老想家,只在剧团待了两个月便又回去了。”吴晶晶笑着说。考入剧团,在她看来,就是和高甲戏有注定的缘分。这次入行,母亲也给她下了“死命令”:要么就好好学,做出成绩来,如果还像上次那样,就回家种地。14岁的小姑娘心智早已和两年前不同,她已经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要追求什么。

  初入剧团,吴晶晶和其他同批的新学员一样,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练习基本功。“白天排练,晚上演出,有时我们小演员就去客串一些龙套小角色。”吴晶晶笑着说,而在不上台的时候,她就会看前辈演出,自己琢磨。吴晶晶坦言,进剧团就是奔着主角去的。她知道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为此,她拼命练基本功。“到三年后真正演主角,这期间我对自己真的太严苛了。”吴晶晶说,当时去食堂吃饭路上,她都练习用小碎步走路,练习抛刀时被刀砸在脸上弄得满脸鲜血,“基本心思全都放在练功上了”。

  吴晶晶初次作为主角登台是在17岁的时候。她还清晰地记得,剧团在安海演出,饰演“五娘”的老师由于连续多场演出,导致嗓子出了问题,无法登台。在大家犯愁之际,吴晶晶毛遂自荐要求顶替登台。“其实入团时,我就非常想饰演‘五娘’,平日演出时,我就记下了前辈的唱念功夫,包括台步和其他表演动作。”吴晶晶说,后来在“陈三”饰演者洪东溪老师的支持下,她如愿当上了主角。尽管是临时配戏,略显生疏的她还是圆满完成了演出,获得了剧团领导和观众的认可,她也获得了“五娘仔”的美誉。自此之后,吴晶晶便获得了更多饰演重要角色的机会,尤其在1985年,剧团首次出国前往菲律宾演出,11部戏中,吴晶晶演了9部戏的主角,她成为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


在《大稻埕》中饰演老三(小生)



从旦到生  

跨行当成为多面手摘“梅花”


在成功饰演“五娘”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吴晶晶主要承担旦角。可以想象到,以她当时的外形条件以及年纪,自然是非常适合的。但她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人。在进入剧团一段时间后,她就发现,作为一个体量仅仅五十多人的小剧团,她不能只会演一个行当,要成为多面手。同时,作为一个喜欢挑战的人,她讨厌重复做一件事,渴望挑战不同的行当。

  “我最早感觉自己可以演小生是在1996年。”吴晶晶说,当时她在《错搭鸳鸯》《情系明珠》两部戏中,饰演女扮男装的角色。她解释,这并不是严格意义的小生,但这两部戏后,她找到了饰演小生的感觉。

  3年后的1999年,她饰演了真正跨行当的一部戏《金刀会》,这部戏中,她饰演萧太后。“角色30来岁,是真正的大青衣。”吴晶晶说,凭借对角色的理解,靠扎实的基本功,她的表演获得了业界的一致赞许。在她看来,1999年是自己艺术道路上的分水岭,自己好像又跨了一个新的台阶。2002年,即将从上海戏剧学院进修毕业的这一年,吴晶晶又接到了一部让自己事业再上一个台阶的戏——《上官婉儿》。这部戏中,她成功饰演了武则天。吴晶晶回忆道,当年38岁的年纪,整个人状态非常好,唱演俱佳,饰演的角色非常出彩,“有一场戏,是从高台往下走,现场演员都被我饰演的武则天给震慑到。”

  得益于在《上官婉儿》中的精彩演出,省戏剧家协会推荐她参评中国戏剧梅花奖。按评奖要求,演员还需准备一台折子戏晋京展演,剧团为她组织了《金刀会》《乘龙错》《绣襦记》《狸猫换太子》中的人物,角色涵盖大青衣、花旦、小生及老旦等。2003年,她在全国政协礼堂献演的这台折子戏,受到了观众与评委的一致好评,甚至引起业内的讨论,为何吴晶晶一人能成功饰演这么多不同行当。2004年,吴晶晶一举摘得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厦门培育的戏曲首朵“梅花”。


在《淇水寒》中饰演急子(老生)



从名角到管理者  

擦亮剧团“金字招牌”当团长


  吴晶晶这朵“梅花”,还曾成为保住剧团的“盾牌”。“当年厦门文艺院团改革,有人提出,既然泉州已经有了高甲戏剧团,厦门不一定要保留高甲戏剧团了。”吴晶晶回忆,后来因为剧团的实力,还有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朵“梅花”的加持,砍掉剧团的提议被否定了。

  作为台柱子,吴晶晶不仅要用精湛的业务能力来擦亮剧团的“金字招牌”,2006年她担任剧团副团长后,还要兼顾做好剧团的管理。“和之前单纯做业务不同,要分掉很多精力做别的事情。”吴晶晶说,除一些经典大戏要她来演,后来都是开展一些业务戏培养后辈。

  在担任团长后,吴晶晶注重多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做商演,在剧目选择上就要选择契合普通戏迷心理的,大众喜欢看的。“作为团长,你自己不去挑选剧本,没人会替你想。”吴晶晶说,自己都会亲力亲为去选剧本,自己选好后让艺委会或者团务会成员看,大家认为符合了,就投排进行商演。据说,当时《阿搭嫂》这个剧本是曾学文要写给其他剧团的,吴晶晶看到剧本后,认为剧情和风格都非常适合高甲戏来演绎,于是将这个剧本“截了胡”。吴晶晶同样重视专业领域的发展。“当了领导,不是说单纯演好自己的戏就好,还要设计规划、选好的剧本,要拿奖,才能护住剧团的金字招牌。”吴晶晶说。2015年,为参加省文艺会演,吴晶晶在众多剧本中,挑选出《大稻埕》这部表现台湾民众抗日的剧目,恰逢当年正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部剧显得格外有意义。

  在《大稻埕》日常的演出中,吴晶晶无私起用新人、锻炼新人,而在申报奖项需要她上阵时,她义无反顾剃光一半头发,做成晚清男子造型,同时模仿男子身形、走步,束胸,垫高鞋,为这部戏吃了很多苦。让人欣慰的是,后来,这部剧获得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在《三请樊梨花》中饰演樊梨花(刀马旦)


【点击】

“惨啦惨啦,搬到郊区了”

剧团搬迁见证城市发展,当年农村已成为如今城市中心区域



今年8月,吴晶晶迎来了自己60周岁生日,聊起自己的从艺之路,必定绕不开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在她看来,剧团驻地的变迁以及与剧团有关的生活,可以说是见证了厦门城市发展。


  她依然清晰记得,最初剧团设在如今市公安局附近的新华影剧院里。“当年的中山路可没有如今的繁华景象。”吴晶晶回忆,那时和师傅以及剧团同事一起走在中山路上,并排走都不会影响到别人。7年后的1985年,剧团搬到了育青路,就是现在厦门一中附近。在那里,剧团待了25年,直到2010年剧团搬到集美福南堂,再到2022年搬到如今的闽南戏曲中心。提到剧团搬迁,吴晶晶还讲了很多有趣的细节。“当时剧团从新华影剧院搬到育青路,全团都喊了起来说,惨啦惨啦,搬到郊区了。”吴晶晶笑着说,那时候,在厦门人看来,一中那边就是郊区了。再后来,剧团分房子,房子在文灶,建公房,房子在康乐,大家一直摇头,“惨啦惨啦,越来越边缘,简直到郊区了”。“如今看来,剧团变迁以及大家分房的经历,可以说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吴晶晶说,当年被看作农村的地方,如今早已高楼林立,成为城市的中心。


  “转眼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作为高甲戏国家级传承人,传承的这条路我是永远不会退休的。”吴晶晶说。尽管人要退了,但是在艺术传承以及帮助后辈上,她是不会退休的。近日,厦门艺术学校就希望她赶紧去艺校指导高甲班。“当然,不仅是艺校,剧团的发展,包括剧团的年轻人,只要需要我,我依然会去指导、启迪、引导他们。”吴晶晶说。




(来源:10月6日《厦门日报》A04版)


福建文艺网(ID:fjswlwx)
投稿邮箱
fjwywtg2022@163.com(文艺信息)

福建省文联官方微信——福建文艺网

投稿文章需提供

作者单位或姓名及联系方式,

有照片需提供原图。

未按要求,

则不予采用。

点个“赞”,文艺范;点“在看”,齐分享

福建文艺网
福建文艺门户网站,多彩的“网上文艺之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