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ation | 【E青报道】 青年编委-黄宇翔

文摘   2024-08-06 08:00   河南  

ESCI收录,CiteScore 17.2,在Multidisciplinary中排名第9,跻身综合期刊世界前5%,篇均引30.6,百引耗时平均7.2天,2025年将获得首个影响因子预计20

点击卡片 关注我们

人物简介

黄宇翔,副研究员,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人造板与胶黏剂室于文吉研究员团队骨干,中国林科院首批“青年英才工程”人才。担任Exprloration期刊学术编辑、青年编委,入选2023年版“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目前主要从事竹材多尺度重组利用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大基金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林科院院优秀青年人才等项目6项,在ACS Nanonpj Flexible Electronic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3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指数29。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专利3件,主要完成人鉴定成果13项。

期刊互动

初识Exploration是在与其他优秀团队合作在该期刊上投稿。作为一本国际高水平期刊,Exploration自创刊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长和卓越的影响力。他非常荣幸能够担任该期刊的学术编辑和青年编委,与领域内的优秀学者们合作,共同参与期刊的编辑、推广及学术交流工作,助力期刊的发展。他认为期刊需要在保持严谨的学术态度的同时,不断创新,打造一个多元包容、百家争鸣的学术平台,期望Exploration能够在多学科和前沿交叉领域吸引更多优秀稿件,成为展示国际研究进展的学术平台和前沿阵地。

人物事迹

从东北林业大学到西南林业大学,从北京林业大学再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从木材的黏弹性到木质活性碳纤维,从木基柔性电极再到竹材结构解译与重组利用,黄宇翔始终坚守初心,深耕生物质研究,挖掘木竹材料的新质生产力。2010年在东北林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3年在西南林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导师为张宏健教授。2017年在北京林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赵广杰教授,研究方向为木质活性碳纤维。博士期间第一作者发表了10篇SCI论文,获得“大北农杯”第一届全国农林院校研究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做访问学者,联合培养导师Jonathan Y. Chen教授。访学期间围绕木质活性碳纤维基柔性电极开展了系列创新工作。2017年进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工作至今,2018年和2022年先后被评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成功入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批“青年英才工程”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计划。主要从事竹材结构解译与重组利用研究工作。作为核心骨干参与研发了单根竹纤维与薄壁细胞高效分离技术,阐明了两类细胞精细结构与其微力学性能的构效关系,实现了竹纤维和薄壁细胞多尺度的功能重组;制备了超高强度纤维复合材料、多孔微胶囊材料和柔性储能装置,拓宽了竹材的应用领域。

E青对话


1)在求学、科研道路上一路走来,想必有很多对其有极大帮助和启发的人,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帮助以及影响你的,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心里话?

在我的求学和科研道路上,有几位导师和同事对我影响深远。首先是我的硕士导师张宏健教授,培养了我独立科研的能力。其次是博士导师赵广杰教授,他在科研方法和学术思维上给了我很多指导和支持。再次是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联合培养导师Jonathan Y. Chen教授,他带我走进了国际化的科研视野,开拓了我的研究思路。最后是我所在的中国林科院于文吉研究员团队,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研热情深深感染了我。我想对他们说:感谢你们一路以来的帮助和支持,你们的教导和鼓励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2)是什么契机或者机缘,让你与你现在的研究方向结了缘?

我对竹材构造解译与重组利用的兴趣源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博士期间参与了一个关于木质活性碳纤维基全固态柔性电容器的研究,工作之后我加入了以竹质重组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团队。研究过程中发现竹材在结构和性能上的独特优势,很适合用来开发柔性电极材料。对竹材结构的进一步解译后,发现可以通过不同尺度的重组利用实现竹材在能源、建筑、医疗等领域的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色。

3)很多在校学生例如本科/研究生/博士,抑或刚毕业走向科研道路的博士后、青年科研工作者,想必会在求学和科研道路上起初有所迷茫,请你以自己曾经的经历及感悟,给他们一些中的建议?

在求学和科研道路上,迷茫是常态。我的建议是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只有真正热爱的领域才能成为内在的驱动力,持之以恒地投入。其次,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多与导师和同学交流,吸取不同的观点和经验。最后,要勇于尝试和挑战,不要害怕失败,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最重要的是要始终怀有感恩之心,牢记所有的科研成绩都是站在导师和同学们的肩膀上取得的。

4)平台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石,你在求学或者科研路上,当时抑或现在的课题组,你认为从中收获最大,感悟最深的有哪些?

在北京林业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学习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交流的重要性。而在中国林科院木工所的工作经历,则让我深刻理解了团队合作和适配实际的重要性。科研不仅仅是发表论文,更是要为产业和社会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5)如果真的能遇见未来的自己,你想对自己说什么话?

如果能遇见未来的自己,我会告诉自己:保持谦逊和学习的态度,不断进步和创新,因为科学的路永无止境,而每一次突破都值得庆祝和铭记。

6)每个人都有一段特别艰难的时光,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压力、前途的迷茫、爱的彷徨,当你遇到这些困难和问题时,你是如何排解的?

面对生活的困难和压力,我常常通过我的兴趣爱好来排解。打羽毛球、唱歌和跳舞是我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在打羽毛球的时候,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忘却一切烦恼;唱歌则是我释放情感和表达心情的途径,尤其在压力大的时候,放声歌唱能让我感到宁静与放松;跳舞则让我在音乐中找到节奏与活力,帮助我缓解压力和焦虑,重新找到生活中的平衡点。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帮助我释放紧张情绪,还能够重新激发我的创造力和驱动力,让我更加坚定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寄语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希望每一位年轻的科研人都能如竹子般,坚守自己的信念,不畏艰难,扎根于科研的沃土中,不断探索和追求卓越。


黄宇翔


END




















期刊简介


扫描二维码 | 关注期刊公众号和视频号

Exploration由河南大学、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纳米生物学分会主办,Wiley出版集团出版发行,由梁兴杰研究员任主编,师冰洋教授任执行主编。期刊聚焦于学科交叉融合探索,跨界创新成果传播,旨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顶级综合性国际学术期刊。期刊当前接受的稿件类型有:研究论文、通讯文章、综述文章、观点性文章、评论性文章等。


自2021年1月正式创刊以来,共计发表4 卷 18期,191篇文章, 引用共计5800余次,篇均引30.6次,单篇论文最高被引280余次,i10 指数128。先后被DOAJ、PubMed  Central、Scopus和ESCI收录。编委中,中国两院院士 12 名,国际编委68 名,包括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多国、日本和韩国的国际院士14 名。先后举办“Exploration生物-化学-医学国际研讨会”、“Exploration 药学生物学交叉学科论坛”等大型国际学术交流会 20 余场次。邀请Biomaterials期刊主编Kam W. Leong教授、 ACS Nano 创刊主编Professor Paul Weiss教授等举办大师讲坛、科学论坛和青年讲堂近40场次,在队伍建设、办刊质量、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卓越成果。


Exploration将始终坚持以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为选稿用稿的唯一标准,严把论文质量关、守好学术诚信关,探究真理、求索真谛! 用科技“神笔”为文化“点睛”!


期刊官网:

https://www.exploration-journals.com/


Wiley Online Library期刊主页:

http://www.wileyonlinelibrary.com/journal/exploration


投稿系统: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exploration

Exploration///

执行编辑 | 张兆华 赵靖喆

责任编辑 | 杨盼盼 周聪莉

Exploration探索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that aim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