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I收录,CiteScore 17.2,在Multidisciplinary中排名第9,跻身综合期刊世界前5%,篇均引30.6,百引耗时平均7.2天,2025年将获得首个影响因子预计20
点击卡片 关注我们
人物简介
张金凤,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独立课题组长,国家级青年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全活性纳米药物的疾病诊疗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以通讯/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CS Nano,Nano Letter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及Biomaterial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IF>10的22篇、ESI高被引论文5篇、封面文章7篇),论文被引4500余次(H-因子41),发表的通讯论文分别入选Wiley TOP Downloaded Paper(2019 &2022)及Nanoscale Horizons Most Popular Articles(2021);已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2项已获转让)、申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撰写英文专著章节2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以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理工大学创新人才资助专项等基金项目10余项;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10余次;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2023)、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2021)、英国皇家化学会JMCB期刊新锐科学家(2023)、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纳米生物学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2023)、北京市科协创先争优科技工作者代表(2023)、香港城市大学最佳博士毕业论文奖(2017)及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10)等多个奖项;现担任中国感光学会青年理事、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分会理事及Exploration、Nano-Micro Letters、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VIEW及Biomaterials Translational等多个期刊的编辑及青年编委。
期刊互动
探索引领创新,探索赢得未来!早在期刊创立之际,张金凤就被Exploration期刊“精品至上”的理念及其立足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国际期刊定位所吸引。加入编辑团队后,在副主编黄渊余教授的带领下,张金凤积极参与期刊宣传、审稿及线下研讨会等工作,致力于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学术质量。展望未来,张金凤期待更多优秀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加入这个融洽、进取、严谨的大家庭,共同努力,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高端的国际学术交流和传播的平台;相信Exploration期刊必将成为一个引领学术前沿、促进学科交叉、推动科学创新的重要阵地,为全球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物事迹
张金凤2010年获得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学学士学位;201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推免);2017年获得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进行联合培养。博士期间荣获香港城市大学最佳博士毕业论文奖(2017,全系唯一)、香港城市大学周亦卿研究生院奖(2015,全系唯一)、香港城市大学卓越学术研究一等奖(2015,全系唯一)及香港城市大学杰出学术成就奖(2015 & 2016)等多个学术奖励。
2018年入职北京理工大学以来,张金凤始终坚持在纳米医学前沿交叉领域深耕细作。2023年3月,张金凤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本征活性组分构建的全活性纳米药物(Full-API Nanodrug, FAND)新理念,并构建了一种由FDA批准的光敏剂前药、药物活性金属离子及天然生物活性小分子组成的FAND,其仅通过单次给药即可实现高效抑瘤。相关成果以独立通讯作者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 Commun., 2023, 14, 1660)。FAND的全新理念不仅广泛地包含了无载体或自递送纳米递药系统,同时也囊括了基于治疗性载体的纳米制剂或新兴的具备本征生物治疗活性的细胞、病毒、细菌等来源的仿生载体递药系统,极大拓展和丰富了高效低毒型纳米药物制剂的范畴及构建思路。基于十余年的科研积累,2024年张金凤获得北京电视台人物专题报道:《纳米医药的追光者——张金凤》,同时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官网头版头条报道:《“金凤凰”!她是纳米医药追光者!》。
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张金凤始终坚信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不能懈怠,其先后主讲《生命科学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走进“诺贝尔奖”、《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纳米生物技术》等5门本科生课程;参讲全英文课程2门;主持或参与教改项目5项;发表教改论文6篇;以副主编出版教材1部;学校教学评价系统中学生匿名评教均为优秀、多次获学生手写感谢信,并获评北京理工大学第十五届我爱我师“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同时,张金凤积极投身本硕博学生培养及创新实践。近5年,指导研究生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学生多人次获评“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优秀研究生标兵”、“特等学业奖学金”等;其本人获评2023年度“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奖”;此外,张金凤积极指导10余项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或学科竞赛,收获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奖3项。
E青对话
问
1)能够走到今天,你认为支撑你的本质是什么,你的优点有哪些?你认为你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答
走到今天这一阶段,我认为支撑我的是对科研的热爱和坚持。我有一颗不断追求知识的心,这种热情不仅驱使着我不断前行,也成为我不断努力的源泉。我乐于思考并将思考付诸于行动,这种勤奋和行动力使我能够克服困难,不断进步。与此同时,我也始终保持着豁达淡然的心态,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或困难,我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从中学习并成长。我认为这种乐观与淡定是我最大的优点之一,也是我最大的特色。
问
2)学生是当老师的年岁里最好的“遇见”,学生发展是个人传道受业过程中检验自己能力最好的“镜子”,你想对你的学生说什么心里话?
答
首先,我要由衷地感谢我的学生。尽管作为老师,是我在教育和指导他们,但我的科研成果也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其次,每位导师都必须认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每个学生都是不可复制的。因此,指导学生远非简单的机械作业、流水线培养。我会根据每位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特点来设计科研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学生随时与我交流沟通,以便及时调整思路和方向。我一直告诉我的硕士和博士学生:“你们将来并不一定要读博或者走学术道路,但在北理工求学的这三至四年中,你们要思考除了学位,还能获得什么?”我一直向学生强调学有所得的重要性,除了科研成果,你能否获得学习和适应新事物的能力、同时处理和平衡多项任务的能力、沟通交流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及抗挫折和灵活应变的能力等等。我相信如果具备了上述能力,再加上正确的工作态度,她们/他们将来能够胜任社会上任何一个岗位的工作。
问
3)每个人都有一段特别艰难的时光,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压力、前途的迷茫、爱的彷徨,当你遇到这些困难和问题时,你是如何排解的?
答
不管是在高校做教师,还是其他行业都有方方面面的压力与挑战。首先,我们应该调整好个人心态。因为豁达通透、乐观自信的心态能让自己内心强大,不为得失所困,不畏风雨挑战。其次,我们应该重视家庭和社交关系。和谐的家庭关系及亲人朋友的关爱能给予我们持续的动力和支持。因此,在工作之余,我会努力兼顾好家庭和社交关系,这样能够让更多的正能量反馈到我的工作中去。最后,我注重个人兴趣爱好。我相信劳逸结合、适当休息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我喜欢跑步,坚持跑步可以给我带来积极的心态和状态,久而久之的坚持会滋生出一股小而强大的力量,潜移默化间让我能够更好地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坚持运动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加积极和乐观的人。
问
4)在科研方面如何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
答
我始终觉得科研兴趣不同于生活中的兴趣,它不是一时兴起的情感冲动。由于科研需要长期坚持和深度思考,因此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兴趣需要考虑以下两个关键前提:首先,对于你可能涉足的研究领域,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持久的兴趣往往源自对专业领域的深入了解和扎实积累。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刻的分析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加浓厚和持久的兴趣;其次,科研的最终目标是探索和应用。因此,你必须对所选择的研究领域充满信心,相信你的研究具有意义,并能为社会、经济乃至人类福祉做出贡献。这种信念的驱动不仅会不断激发你的研究兴趣,还会促使你将兴趣转化为科研成果。
问
5)课题组想招收什么样的学生?
答
我们课题组期待招收具备以下特质的学生,即从思维方式、做事态度及执行力三方面都到达一定要求。首先,希望学生在思维方式上能表现出好奇心或探索精神,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提出新的问题并积极寻找答案,这一点对科学研究至关重要。其次,希望学生在做事态度上积极主动、认真严谨。如不懒散怠惰、愿意主动承担责任、能确保实验结果经得起推敲。最后,希望学生能知行合一,即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转化为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纸上谈兵。
寄语
与大家分享CityU(香港城市大学)校徽下的几个词:“Professional·Creative·For The World”,即“专业·创新·胸怀全球”,这三个词不仅很好囊括了科研的精髓,是我们科研工作者应秉持的准则与信条,也寄语给各行各业的同学,愿我们共同努力,共勉之!
张金凤
END
期刊简介
扫描二维码 | 关注期刊公众号和视频号
Exploration由河南大学、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纳米生物学分会主办,Wiley出版集团出版发行,由梁兴杰研究员任主编,师冰洋教授任执行主编。期刊聚焦于学科交叉融合探索,跨界创新成果传播,旨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顶级综合性国际学术期刊。期刊当前接受的稿件类型有:研究论文、通讯文章、综述文章、观点性文章、评论性文章等。
自2021年1月正式创刊以来,共计发表4 卷 18期,191篇文章, 引用共计5800余次,篇均引30.6次,单篇论文最高被引280余次,i10 指数128。先后被DOAJ、PubMed Central、Scopus和ESCI收录。编委中,中国两院院士 12 名,国际编委68 名,包括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多国、日本和韩国的国际院士14 名。先后举办“Exploration生物-化学-医学国际研讨会”、“Exploration 药学生物学交叉学科论坛”等大型国际学术交流会 20 余场次。邀请Biomaterials期刊主编Kam W. Leong教授、 ACS Nano 创刊主编Professor Paul Weiss教授等举办大师讲坛、科学论坛和青年讲堂近40场次,在队伍建设、办刊质量、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卓越成果。
Exploration将始终坚持以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为选稿用稿的唯一标准,严把论文质量关、守好学术诚信关,探究真理、求索真谛! 用科技“神笔”为文化“点睛”!
期刊官网:
https://www.exploration-journals.com/
Wiley Online Library期刊主页:
http://www.wileyonlinelibrary.com/journal/exploration
投稿系统: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exploration
Exploration///
执行编辑 | 赵靖喆 张兆华
责任编辑 | 杨盼盼 周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