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 | 付爱莲:主动抢着苦活儿干

政务   2025-01-09 21:47   河南  

人物简介


付爱莲,1935年2月生,林州市东岗镇东岗村人,中共党员。25岁参与修建红旗渠工作,修渠中负责运输石头碴子、抡锤打钎等,主要参与红旗渠干渠段修建。

采访时间:2020年9月3日

采访地点:林州市东岗镇东岗村





访谈节选


出征红旗渠

我这人,一直想去外头。开始搞钢铁,搞了三年钢铁我一直是第三连连长。后来去陵阳,我一直在陵阳待了三年。我们这儿有个大机械厂,我之前在机械厂工作两三年,后来在幼儿园看小朋友,最终才到红旗渠上工作。

我20岁入党。修渠当时都是按队来的,一个队上去几个人都是规定着的。那时候都得依靠劳动挣工分。我是村里让去的,正月十五跟大家一起走了。当时去的是高圪台,住在河岸的豆口指挥部。我去的时候还没有小孩,很利索。当时修渠的有老年人,有青年人。当时都是腰上捆上绳子,头上戴着柳帽。不戴帽子不让上去,因为石头一直往下掉,就像电影上演的一样。

我是25岁开始上渠的,人往渠上一走,家里就不用管了,到渠上就有管的人了。当时修渠确实很困难,吃不饱饭。当时香椿都发芽了,年轻人就去山里摘香椿。吃住都在渠上。当时吃饭都是在食堂吃。修渠时不用从家里带口粮,队里都带着了,就是从生产队里面带着南瓜、萝卜条、粮食米面过来。队里一直有人送,用牲口驮着送过来。不像现在用车拉,那时候都是用牲口,用马车去拉。晚上我们女同志住的地方也不在一块儿,这家给你安排住两三人,那家给你安排住两三人,谁家地方多就多给安排住几个。我住在那小屋棚里,都挤满了吧,算算有五六个人。女的住一块儿。

那时候修红旗渠可难了,就是一个钎子、一个锤子、一个钻,都是人工出力干活。现在再去看看,都是一锤一锤修出来的。1965年4月5日,庆祝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大会在分水岭隆重举行,我参加了通水大典。当时人可多了。看到漳河水引到林县,特别高兴。姑娘们都穿着节日盛装,中学生和青年们骑着自行车。老年人眼流热泪,千年想、万年盼,干旱缺水的日子总算熬到头了。漳河水流进来,我们就不用再过水缺贵如油的日子了。看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立在主席台中央,我觉得做这一切很值得。当时去看的老百姓特别多,都拍手欢迎。杨贵说这是全县人民的大喜事,是林县历史上的奇迹。

红旗渠精神代代传

现在社会发展了,实现了机械化,不用人工出力去做。时代不同了。现在我们这里也不用红旗渠水浇地了。现在都有机井了。要是干旱的话,红旗渠水还能往下放,还都能用。我十几年都没去过红旗渠上了。渠自己去修过,也不用再去看了,都在心里了。我老伴儿当年也去修红旗渠了,他修的是下面这些。他是正月初四去南山上打活水井,打了四五天,就去南谷洞水库了,正月初九去的。当时都还是年轻人。如今,我们那时候的人都不在了。当时陈德鑫在这里领导,我是三连连长,还有西街的梁泽英,都不在了。那时候他们已经四五十了,我才二十几岁。

当时我们一起修渠的时候,工作比较单调。我也不喜欢跟人家说话,都听人家说。我们妇女因为毛主席说的“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动广大的妇女群众参加生产活动,具有极大的意义”备受鼓舞。在渠上,我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任务专拣硬的拿,干活儿迎着苦的上,妇女硬是撑起了红旗渠的“半边天”。

修红旗渠给我们这代人留下了太多的感受。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自己能浇着地了。现在不仅能浇着地,而且交通方便了。听我的孩子们说日子过得如何如何好,心里面是感觉到很自豪的。我们这些人是不怕苦、不怕累的。我们做的是过去不敢想或者想了不敢干的事情,当时只有一个信念,让水尽快流进村里,由此爆发出无穷的干劲儿、无尽的力量。修渠激发的是林县人自力更生、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许多干部群众,每逢遇到困难时,总是说:“再难,能难过修红旗渠吗?红旗渠都修成了,这点困难算啥?”这就是修渠的精神。这就是红旗渠精神的力量,它一直传承着。



红旗渠精神口述史专栏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典型代表。
团队历时5年多,采访了120多位红旗渠修渠劳模、普通民工及红旗渠精神传承人,整理出近120万字的访谈内容,形成117篇人物口述录。
红旗渠精神口述史,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奋斗场景,弘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战天斗地的劳模风采。
红旗渠全面竣工已半个多世纪,为弘扬传承红旗渠精神,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微信公众号特开设“红旗渠精神口述史”专栏,从《太行记忆:红旗渠精神口述史》一书中节选精彩内容予以刊出,致敬红旗渠建设者!





本期编辑:李志亮

初审:莫冬青   复审:王晨钟   终审:刘  芳




学院宣传片

学院联系方式



长按关注,给您更多精彩

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
红旗渠干部学院位于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四有书记”谷文昌的故乡——河南省林州市,系安阳市委直属事业单位,是一所集精神传承、党性教育、宗旨践行为一体的干部培训院校。学院占地470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人学习培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