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 | 江双金:修渠教师营里的班长

政务   2025-01-15 18:41   河南  

人物简介


江双金,1938年12月生,林州市石板岩镇郭家庄村人。1960年全县组织270名教师参与修建红旗渠,22岁的他成为270名修渠教师中的一员,参与修建渠首段,主要工作是打钎。

采访时间:2020年9月3日

采访地点:林州市石板岩镇郭家庄村





访谈节选


“投笔从戎”修红旗渠

修红旗渠的那一年,我22岁。在修红旗渠之前,我一直是这儿的小学老师。当时我们这地方一直都是复式班,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在一个班。那个时候因为文化人才很少,初中还没有毕业,学校就抽了我们十几个人,插进教师队伍,在农村教学。我们是解放以后第一期的公办小学学生,我们也是当时中学里的第一期学生。

我们当时一共组织了270个教师去参加修红旗渠,是县教育局统一派的。当时不管是教育界还是卫生界都组织去了。我当时不是党员,是团员。去修渠的教师都是思想进步、能吃苦、能干的。我们当时是城关公社深沟大队,去的时候都需要自备一部分粮食,然后由县里补贴一些。

“全民皆兵”修红旗渠

那个时候最困难了,吃的没有,穿的没有,经济条件也不好。1960年2月10日,在经过各方面的筹备工作后,引漳入林广播誓师大会在傍晚时分召开,并向全县人民广播。引漳入林工程于1960年2月11日正式开工。李运保发了一个动员令,“全民皆兵”修红旗渠啊,下至十四五岁的学生,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像我娘,那个时候都是小脚妇女呀,六十多岁,都上红旗渠去修渠了。社员们扛着锨、镢、钢钎,背着行李,推着粮食、炊具,大小车辆,人欢马叫,冒着早春寒风,踏着霜冻,迎着朝阳,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各自的修渠岗位。

打钎效率最高的班

我们教师队伍里分了三个连,一个连里又分了六七个班。我当时是因为思想进步,在教师营里当了一个班长。因为我小时候是生在农村,常参加体力劳动,比较能干,所以当教师以后他们劳动素质不如我。我能吃苦,也能干。当时的口号是五一通水。我的主要工作是打钎,是在悬崖上崩渠线。我们这里都要画好线路,计算好多大坡度。我和马利清、王海成、孙喜成四个人使一把钎子。一把钎子四个人用,一个人扶住钎子,三个人打。可以说全红旗渠,我们打的速度最快,打的质量最高。为啥呢?一个就是抢时间,一个就是出力。我们一天能打一米六,全红旗渠第一,就这样到五一的时候,评我们班是模范班,我又是班长,所以是模范班里的特等模范。县里边召开大会,通过指挥部,各个组都评比模范。

家乡大变样

修渠以后咱林县都能浇得上地了。从分水岭分了三条干渠,一条往南到合涧,一条往东到东岗,还有一条往东南到河顺。修了红旗渠之后,基本上全县70%的庄稼都能灌溉了。水流到哪儿,哪儿都修的有大池,不用水的时候把水蓄到池里面,到旱的时候就能全部浇一遍。到汛期的时候水用不完,就把水沿着红旗渠蓄到各个大队的大池里,旱的时候红旗渠水不够浇,就利用大池里的水把地浇了。

现在,红旗渠也带动了林州的旅游业。像我们现在的石板岩镇,也是发展的旅游业。红旗渠是全世界驰名了,对我们生活也是有益的。过后看了这个工程,也是非常伟大。修好红旗渠以后,从这个河口到下面,红旗渠全线我都到过。群众生活好了,发展变化说也说不完……



红旗渠精神口述史专栏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典型代表。
团队历时5年多,采访了120多位红旗渠修渠劳模、普通民工及红旗渠精神传承人,整理出近120万字的访谈内容,形成117篇人物口述录。
红旗渠精神口述史,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奋斗场景,弘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战天斗地的劳模风采。
红旗渠全面竣工已半个多世纪,为弘扬传承红旗渠精神,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微信公众号特开设“红旗渠精神口述史”专栏,从《太行记忆:红旗渠精神口述史》一书中节选精彩内容予以刊出,致敬红旗渠建设者!


本期编辑:崔立波

初审:莫冬青   复审:王晨钟   终审:刘   芳



学院宣传片

学院联系方式



长按关注,给您更多精彩

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
红旗渠干部学院位于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四有书记”谷文昌的故乡——河南省林州市,系安阳市委直属事业单位,是一所集精神传承、党性教育、宗旨践行为一体的干部培训院校。学院占地470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人学习培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