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025年元旦的前几天
马鞍山悟达科技有限公司
签约入驻电子科技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
至此,该园区有206家企业
距离“企业满园”再近一步
电子科技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进驻前,这里曾是一片原野。园区拔地而起后,12年来,进驻企业从0到206家。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占比90%以上,满园率高达95%,聚集了20家上市公司、42家专精特新企业、51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瞪羚企业。这里,变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的旷野。
从原野到电子信息产业旷野
这片土壤里
到底埋藏着怎样的基因?
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
“特色立园 企业满园”之路
是如何开辟出来的?
阳光下,湖面上荡起金色涟漪,绿荫里传来鸟啼、粉色仙客来怒放在寒冷的冬季……走进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如果没人告诉你这是个科技园,或许你以为进了公园。我们的采访,就在一把太阳伞下进行,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副总经理杨凡一边喝着茶,一边为我们讲述了园区从无到有的历程。
他介绍,一方面,双流坐拥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多所大学,科教资源和人才丰沛。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双流区政府一直在寻找突破口,尝试过与高校共建“研究院”的模式,也渴望与高校携手共建产业园。另一方面,电子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信息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被省、市政府寄望“电子科技大学为本地区做出更大贡献”,也想找到一块肥沃的“实验田”。
“双流区人民政府有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意愿,高校有响应省、市政府期望的实际需求,二者一拍即合双向奔赴,2012年,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应运而生。”杨凡说,从无到有本身就蕴含了高浓度的创新,加之园区的产业属于高科技领域,进一步提升了创新浓度。双方共同努力欲将其打造成“校地企”示范高地,而新生的园区有着不一般的愿景:成为一流的电子信息科技园。
他透露,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地方政府、专业运营公司之间发挥各自所长,优势互补。具体而言,电子科技大学提供人才培养、专家支撑、技术引领和校友集聚支撑;双流区人民政府提供要素保障、政策支持、融资支持和联合招商服务;专业运营公司则提供投资建设、招商引智、运营服务和物业服务。
在一幢幢商品房一般的写字楼里,生长着一家家高新技术企业。成都数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与工业AI质检高端装备提供商,累计AI判图40亿,准确率高达99%;富瀚微电子(成都)有限公司研发制作的ISP芯片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IPC芯片市场占有率数据也位居前列;成都蓉矽半导体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们正埋头苦干,攻克高端半导体“卡脖子”难题,推动第三代半导体供应链全国产化……走进企业,不难发现,园区里刮起一阵阵电子信息产业的科技旋风。
这样的场景,是园区乐见的“从蓝图走向现实”。来之前,产业园到底能做什么?园区做过很详细的调研。团队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势、四川产业布局、双流产业生态等维度进行分析后,认为,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广阔的行业前景,四川重视该行业并将其打造万亿级行业,这是他们愿意投资的重要原因。
加之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资源、双流区千亿级的产业基础,周边还拥有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和中国核动力设计研究院等大型科研院所,辖区内与电子信息产业高度相关的产业较发达等,让他们下定决心,深度聚焦电子信息产业,深耕电子信息产业,共同打造中国一流的电子信息科技园,锻造五个一流:通过打造一流的环境、招引一流的企业、汇聚一流的人才、提供一流的服务、转化一流的成果。
电子信息产业那么广阔,到底做哪些细分领域?园区结合电子科技大学的优势学科与双流区电子产业生态的天然属性,明确了以下六个领域:其中集成电路与芯片、通信系统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能源电子与装备、 光电子与光机电和智能制造与装备。
有了产业方向的规划后,在落地落实的招商环节,园区拟定招商网络与机会清单,针对电子信息产业赛道细分领域的上下游进行招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生态圈。”杨凡说,园区产业链上下游的参与者各展所长,通过集群化发展模式,实现共同进步,“特色园区”的基因在不断扩张,成为新质生产力发酵的策源地。
发挥“校地企”模式优势
以市场化逻辑做强产业园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的情况。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提供的一系列数据却显示,园区在经济主战场强劲的动能:2021年,园区入驻企业157家;2022年,增长至188家;2023年,继续增长至196家;2024年,达到了206家。2023年,园区缴纳的税收也首次破亿,达到了1.42亿元。
是什么,让园区走出一条稳健发展逆势上扬之路?
杨凡坚定地给出一个答案:发挥“校地企”模式优势,通过专业运营,以市场化逻辑做强产业园区。
他介绍,园区成立以来,围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工作核心, “校企地”三方发挥各自优势,各骋所长,协同共建,持续为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贡献各自力量。学校方面,强化资源支撑,不断输出人才和技术资源;政府方面,做实要素保障,提供各类政策、资源、营商环境等支撑;作为专业运营方,以市场化逻辑开展园区的投建管运,打造科技创新“新引擎”。
同时,园区以服务企业为宗旨,还策划了企业家沙龙、科创思比齐(Speech)等活动,用这些活动为创业者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吸引了大量上下游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参与,一方面增强园区对企业的服务性,另一方面也增强园区与企业的粘性。
杨凡透露,截至到去年10月,天府园已建成投运载体约25万平方米,引育企业206家(其中电子科技大学校友企业56家),累计实现产值87.5亿元、贡献税收5.5亿元,今年11月上榜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地标榜单。“我们园区经营场所满园率95%以上,基本实现了‘立园满园’。”杨凡介绍,明年将开建三期D区,建设面积7万平方米。预计未来5年,整个园区将全面建成。届时,将可装下600多家企业,每年可实现100亿产值,纳税8亿元。
随着一批助力建圈强链的优质企业和项目先后落地,不仅擦亮了园区显示度,也真正吸引大批量电子信息行业扎根园区,助力区域经济蓬勃发展。
双流融媒全媒体记者 | 席秦岭 刘琦
编辑 | 郑雪婷
审核 | 陈芳 曹月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