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探《兰亭》

文摘   2024-07-16 23:37   湖北  

扑朔迷离探《兰亭》

      囗王振华(《围棋报》创始人)

王羲之 《兰亭集序》 唐 褚遂良摹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历史的浩瀚星空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犹如一颗永不褪色的宝石,璀璨夺目,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然而,这幅墨宝的真迹,却如同梦境中的幻影,千百年来始终未能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展现在世人眼前。为了探寻这千古之谜,我们的目光穿越时空,回溯至那个春意融融的公元353年。

      那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社会名流,相约在风景秀丽的会稽山阴兰亭,在溪畔举行“修禊”仪式,祈福消灾,祈愿国泰民安。随后,他们开始了流传千古的“曲水流觞”游戏,酒杯随水漂流,停于谁前,谁便饮酒作诗,诗酒相伴,才情横溢,整个兰亭都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

     在春日暖阳下,王羲之身着宽袍大袖,衣袂飘飘,手持骨雕毛笔,几分醉意与灵感交织之下,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创作了《兰亭集序》这一不朽之作。开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便引人入胜,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春日的兰亭之中。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他摒弃了一切束缚,心随意动,笔走龙蛇,即便是偶有错漏,亦能巧妙化解,尽显自然之趣。

王羲之 《兰亭集序》 唐 虞世南摹本

      《兰亭集序》全文仅324字,却字字珠玑,价值连城。其笔法细腻精湛,行笔流畅自然,点画妍媚遒劲,线条优美多变,结体隽雅,章法和谐,气韵生动。尤其是文中二十个“之”字,各具风姿,无一雷同,仿佛是大自然中的二十种不同形态的花朵,竞相绽放,争奇斗艳,足见王羲之深厚的书法功底与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然而,如此瑰宝却未能世代相传于王氏家族之中。随着朝代的更迭,《兰亭集序》几经易手,最终落入了智永禅师之手。智永作为王羲之的后裔,对家族传承的书法技艺有着深厚的感情与责任感。他临终前将《兰亭集序》托付给了得意弟子辩才。

      唐太宗晚年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尤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即二王)之作推崇备至。他虽已收藏众多王羲之书法珍品,唯独《兰亭集序》之名如雷贯耳,却始终未能亲眼目睹其真容,成为他心头一大憾事。得知《兰亭集序》藏于辨才和尚处后,唐太宗不惜一切代价,先是下令召辨才入京,赐以厚禄,企图诱其交出此宝。然而,辨才早有防备,以诗明志,拒不言《兰亭集序》所在:

      “云霄咫尺别松关,禅室空流碧障间。

      纵使朝廷卿相贵,怎如心与白云闲。”

      唐太宗无奈,只得放其归乡。然其心有不甘,再三召辨才进京询问,皆无所获,此事载于《志书》,史称“太宗三召辨才问《兰亭》”。

      宰相房玄龄见太宗求宝心切,遂举荐御史萧翼,此人才智过人,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必能成此大任。太宗召见萧翼,问其能否完成使命,萧翼自信满满,但请求太宗赐予三幅二王真迹作为诱饵。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

      萧翼精心乔装,化身为一位温文尔雅的书生,他身着一袭青衫,这青衫乃是当时士子间颇为流行的款式,以轻盈透气的棉麻材质制成,色泽淡雅,如同春日里初生的嫩叶,既显清新又不失文雅。青衫之上,并无过多繁复的装饰,仅于袖口与衣襟边缘绣以细密的竹叶纹,寓意着君子之德,坚韧而高洁。萧翼的头上,以一根简约的玉簪束发,几缕碎发随风轻扬,为他平添了几分不羁与洒脱。他的面容白皙,眉宇间透出一股书卷气,眼神清澈而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却又带着几分书生特有的纯真与好奇。他步履轻盈,每一步都显得那么从容不迫,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掌握之中。萧翼选了一个吉日,携二王真迹乘船至浙江永欣寺。他每日必至寺中,于壁画上题诗,想引起辨才注意。辩才起初并未过多留意,但几番观察后,他被这位书生的非凡气质所吸引,于是走上前去询问:“请问这位施主,您是从何而来?”“我是从山东远道而来的。”施主有这般雅兴,来本寺画壁题诗,想必文学艺术的修养定是极高的。”“哪里,哪里,我不过是慕名而来,今日得见住持,实乃三生有幸。箫翼边回答边向辨才和尚望去,只见㵷才和尚身着一袭洗得发白的僧袍,这僧袍虽无华丽之色,却自有一股淡然之气,仿佛能洗净世间一切尘埃。僧袍之上,无一丝多余的装饰,唯有那几处因岁月磨损而略显斑痕迹,记录着他修行路上的风雨兼程。辨才和尚的头上戴着一顶僧帽,帽檐低垂,遮住了他大部分的面容,只露出那双充满智慧与慈悲的眼睛。他的眼神深邃而平和,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却又对一切保持着一颗慈悲为怀的心。他用专捻动念珠,那动作都显得那么自然流畅,仿佛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两人初次见面便相谈甚欢,辩才便将萧翼引入禅房,共话诗词歌赋,彼此间情投意合。他特意开启新酿的美酒,以表盛情。酒过三巡,两人兴致高昂,提议赋诗助兴。辩才抽到“来”字,即兴吟道:“初醞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把云同落莫,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

      萧翼则抽到“招”字,回应道:“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仪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汎,心猿躁自调。谁怜失群翼,长苦业风飘。”两人诗词往来,旗鼓相当,愈发觉得相见恨晚,直至夜幕降临,萧翼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次日萧翼再次造访永兴寺,于辨才和尚禅房中发现一副围棋,便提出手谈一局,辨才和尚欣然应允。古朴的围棋静静地躺在案上,仿佛是等待着两位智者来揭开它深藏的奥秘。

      萧翼,虽为围棋高手,面对辩才和尚时,心中却也不免生出几分敬畏与忐忑。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棋局的胜负,更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于是,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试图以稳健的棋风占据上风。然而,辩才和尚的棋艺同样深不可测,他的每一步都似乎蕴含着无尽的深意,让萧翼不得不全神贯注,小心应对。当萧翼在中盘阶段打入黑阵,试图以险招取胜时,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然而,这一举动也让他陷入了辩才和尚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一条大龙惨遭斩杀。这一瞬间,棋局似乎已失去了悬念,但萧翼并未放弃,他凭借着深厚的棋艺与坚韧的意志,在绝境中寻找到了一线生机,最终以微弱优势险胜。

      这一局棋,不仅是对萧翼棋艺的考验,更是对他心境的磨砺。

      日已西斜,棋局虽终,但萧翼与辩才和尚之间的友谊却悄然上升。辩才和尚的热情挽留,让两人得以共进斋饭,更在夜色中挑灯夜战,继续他们的纹枰交锋。

      第二局,辩才和尚执白先行,萧翼心中已有计较,为了长远之计,他故意示弱,开局即四处挑衅,主动出击,结果反被辩才和尚一一化解,最终辩才和尚大获全胜,心情愉悦,当晚便留萧翼在永欣寺中过夜。两人以诗、棋结缘,相谈甚欢,渐成忘年之交。

      绖过数日相处,萧翼与辨才已是无话不谈。一日,萧翼提及家父对二王书法的痴迷,并透露自己随身携带几件二王真迹。辨才闻言,兴趣盎然,要求一见。次日,萧翼带来王羲之的几幅作品,辨才细赏之后,指出虽为真迹,却非上乘之作。萧翼顺势激将,言及《兰亭序》已毁于战乱,世间再无真迹。辨才闻言,终按捺不住,透露《兰亭集序》实为智永禅师临终所传,并承诺次日让萧翼一睹真容。

      次日,辨才亲自攀梯,从屋梁秘藏中取出《兰亭序》真迹。萧翼一见之下,心中大喜,却不动声色,反将自己的几幅作品留下,以便日后比对。至此,萧翼快要完成太宗交付的重任,而《兰亭集序》也即将迎来它命运中的另一番波折。自那以后,辩才将《兰亭栠序》与萧翼带来的三件王羲之墨宝并置案头,闲暇之余,便细细品赏。他对萧翼的信任与日俱增,任由其自由出入寺院;弟子们亦对萧翼刮目相看,视其为师傅的挚友。一日,乘辨才赴严迁家做法事之机,萧翼轻车熟路地来到寺院,对弟子们谎称需取回遗落在辨才屋中的两册书籍。弟子们不疑有他,任由萧翼自行取走。于是,萧翼堂而皇之地将辨才视为至宝的《兰亭集序》及那些墨宝打包一裹,潇洒离去。

      《兰亭序》的易手,不仅改变了它自身的命运轨迹,也深刻地影响了辩才和尚的一生。他在得知真相后,悲愤交加,不久便离世而去。而唐太宗在得到这份稀世珍宝后,虽然欣喜若狂,但内心的愧疚与不安也如影随形。他命人摹制了多份副本以广传后世,但真迹的最终归宿却成为了他临终前最大的牵挂。

      关于《兰亭序》真迹的最终去向,有人说它随太宗长眠于昭陵之下,却在千年之后被盗墓贼所遗漏;也有人说它并未入葬昭陵而是被高宗秘密转移至乾陵之中。然而无论真相如何,这些传说与推测都为《兰亭序》披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面纱。

      时至今日,《兰亭集序》的真迹依然下落不明。但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痕迹却永远无法抹去。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一座高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未来的日子里,或许会有更多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开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真相。但无论如何《兰亭集序》的美丽与传奇,都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围棋报与你同行
以棋会友,棋乐融融。关注37-88,感谢围棋报读者的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