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工程学院持续挖掘党建品牌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打造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把党建品牌建设作为长期工作抓实抓牢,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新乡工程学院文法学院教工党支部围绕“红色资源+名师工作室+社科基地”三大抓手,致力于将党的理论与高校育人理念相结合,以“五深”为基础,创新工作模式,通过强化理论学习、深挖红色资源、创新宣传及区域联动,全面提升党组织战斗力与凝聚力,推动党建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党建引领,强化基层“神经末梢”的敏感度与活力
支部坚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把理论学习作为提升党员素质、强化组织战斗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强国、复兴壹号智慧党建、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等线上学习平台,推动党员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时政热点;线下开展主题党日、党史学习等活动,保证理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定期举办红色观影会、专题讲座,通过“小组讨论+全体总结”的形式,及时巩固学习成果,确保党的声音第一时间传递到每位党员心中。
二、深掘红色资源,提升“红色肌体”的专业化与丰富性
在课程思政方面,党员教师精心筛选红色经典案例,如革命先驱的英勇事迹、红色根据地的艰苦斗争等,将其巧妙融入思政课堂,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还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鲜活;同时,在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中,党员教师也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独特优势,将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深度融合。通过组织党员教师参观史来贺纪念馆、小渠遗址、观看红色电影、开展知识竞赛等多样化的主题党日活动,让教师们在亲身感受中领悟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贡献力量。
三、深融媒体宣传,扩大“红色声音”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支部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党建品牌。依托党建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期发布党建动态、红色故事和党员风采;借助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和党的二十大契机,策划系列线上宣传活动,吸引广泛关注;通过网络问答形式解答党员关切问题,增强党员与组织的互动,拉近党组织与群众的距离。
四、深耕已有平台,丰富“红色阵地”的形式与内容
文法学院目前建有河南省人文社科基地乡村文化振兴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和河南省本科高校名师工作室两大平台。依托基地,支部教师党员结合所学专业参与属地乡村振兴项目,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名师工作室关注专业学科发展与教育的前沿动态,致力于研究和解决学校乃至社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截至目前,支部成员在教学研究方面,主持和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法学会研究课题、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等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省课程思政样板课程2门,河南省“专项融合”特色示范课程1项,河南省社科普及规划项目成果特等奖1项,教师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以及多篇核心论文等重要成果;党支部书记罗艳娟被评选为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学名师、支部党员王海燕、申琳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最美新乡县人”等荣誉称号。
五、深谋区域联动,促进“红色网络”的共建共享与协同发展
支部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联动机制,与地方政府、企业及属地乡村建立共建共享的党建网络。在支部共建活动中,教工党支部与其他基层党组织共同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党员“双报到”活动,发动党员到周边社区开展政策宣传、技能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各方资源共享和党建工作的协同发展。支部与长垣赵堤镇政府签署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力构建乡村振兴实务平台;与新乡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共建实践基地。支部与企业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共同搭建活动平台,互聘行业导师,促进政、企、校资源互联互通。
通过党建引领与红色资源的深度结合,文法学院教工党支部已经初步构建了理论学习深入、专业技能扎实、宣传渠道多元、活动内容丰富的党建新格局。未来,新乡工程学院将继续围绕“3+X”模式,以“红色资源+名师工作室+社科基地”三大抓手,进一步优化支部党建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