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博斯腾湖迎来秋捕黄金季

时事   2024-09-03 11:42   新疆  
我国新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吐鲁番坎儿井入选

北京时间9月3日上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上,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我国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徽州堨坝—婺源石堨(联合申报)、陕西汉阴凤堰梯田、重庆秀山巨丰堰等4个工程成功入选。

作为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活的文化遗产”,坎儿井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有“地下水长城”之称。

作为中国最炎热干旱的地方,吐鲁番的气候条件本不利于发展农业。但这里却被誉为沙漠中的绿洲,中国的“瓜果之乡”,造就这一奇迹的是一种适应极度干旱地区的特殊灌溉系统——坎儿井。

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主要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这四部分组成。它虽然叫做井,实际上却是一条水渠。其中暗渠就是地下渠道,明渠是地面渠道,涝坝是蓄水池,而竖井就是修建坎儿井时的施工井和通风管道。从高空中看下来,这一串串竖井宛如洒在茫茫戈壁上的珍珠项链。而在井下,涓涓泉水流向村庄和农田。

俯瞰吐鲁番市高昌区原种场的坎儿井(资料图)。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邹懿 摄

经过科学测定,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中,最古老的修建于六百多年前的明代初年。而据部分专家推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吐鲁番就已经有了坎儿井的身影。吐鲁番坎儿井在清代迎来了第一次修建的高潮,在林则徐、左宗棠等人的带领下,各族人民在吐鲁番开挖了大量坎儿井。至今,部分吐鲁番人还亲切地称呼坎儿井为“林公井”。

目前吐鲁番地区有坎儿井1108条,暗渠总长3200多公里,年径流量1.14亿立方米,滋润了绿洲人的生活。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利用地面的坡度,无动力地引用地下水的一种水利工程。这一独特构造是当地劳动人民适应吐鲁番极端干旱炎热气候环境的创造,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也在当代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作为坎儿井的主体,地下暗渠是坎儿井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能够尽可能减少渠水在高温和日照下的蒸发和流失,而竖井口也做了特别的设计。

在坎儿井的每一条地下暗渠中,清澈的渠水都是自动流淌的,堪称古代的自来水系统。这是因为吐鲁番盆地海拔较低,而盆地北部作为水源地的天山山脉平均海拔在5000米左右,冰川融水进入地下之后顺着北高南低的地势形成自流井,体现出古人因势利导的聪明智慧。(天山网-新疆日报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

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迎来秋捕黄金季

(视频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

进入九月,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迎来了秋捕黄金季。清晨,迎着东方天际绽放出的第一缕霞光,渔民们在宽广的湖面上,开始忙着撒网、收网、分拣、装运,上演着人欢鱼跃秋捕景象。(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刘风静 巴州融媒体中心申凯龙 博湖县融媒体中心郭玉顺、达来、凯赛尔)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综合

编辑:王钰淇

审核:钟   新


投稿邮箱weixin@huyangnet.cn

兵团零距离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传承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在建设美丽新疆、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中展现新作为、呈现新气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