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繁复,更替延承。居庸关的名称演变极其复杂,据有关史籍记载,居庸关最早的名称为居庸塞,此后由塞而关,名称多变,如三国时称西关,东晋称蠮螉塞,北齐称纳款关,唐称蓟门关,金代称查剌合攀(意为严关),元代称纳钵关等,其名称变迁繁复,莫衷一是。正式筑关约在秦汉之际,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发掘出一座汉代古墓,墓内壁画关隘图,明白标出“居庸关”,可见早在2000年前这里已为交通要道。现存关城,建于明洪武元年,为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及其后又屡经缮治。清康熙间始见“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体系坚完,限隔中外。居庸关自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始终是非常重要的军事战略守御要地。至明朝时,特别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昌平天寿山营建陵寝后,为了保障京师和皇陵的安全,居庸关不仅修建宏大,而且配备有大量军士和武器装备。至嘉靖时,经过明初以来的百年经营,居庸关乃至九边地区的长城防御体系日臻完善,关防区域设立相应的障、堡、敌台、烟墩,互为犄角,声势联结,使京畿北部一线成为关口林立、防守严密的军事防御网。
陵京巨防,国脉攸关。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正式择定昌平黄土山为寿陵陵址,赐名为天寿山,此后又于永乐十九年(1421 )正式迁都北京。成祖迁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建陵于昌平,改北京为京师,使朱棣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守边天子”。清帝乾隆曾将朱棣选壤天寿与迁都北京这两件事等量齐观,相提并论,称其“定鼎燕京,排众议而具卓识。秘衣天寿,示百载更有深谋”。
卸甲销兵,承平景色。历史的潮流不断向前。到了崇祯末年,此时的明朝已是天下动荡,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都城北京终被李自成大军攻破,居庸关没有能阻挡住明朝灭亡的脚步。由明入清,居庸关的军事防御功能相对减弱,而作为关外与关内联系的纽带,其交通、邮驿通衢的枢纽作用则相对提升。其原因就在于,清朝以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入关后没有来自东北地区的军事威胁,京师北面的居庸关和长城各关隘一样,事实上已经失去了京畿边塞的军事意义。自清以降,居庸关千年戍守、弓镝飞鸣的景象成为历史。
古今略评
历史上有关居庸关的记载如汗牛充栋,不胜枚举。笔者曾主编《居庸关历代文献辑录》,谨就其中涉及居庸关之于北京城的重要地位的述评,择其要者,述列如下,以观居庸存失与北京兴衰之略。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有始览》
山有九塞……何谓九塞?大汾、冥阸、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唐)杜佑《通典•古冀州》
昌平,汉旧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古居庸关在县西北,北齐改为纳款。《淮南子》云:天下九塞,居庸是其一也。旧置东燕州。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夷》
有同州郃阳县令胡峤为翰掌书记,随入契丹……居虏中七年。当周广顺三年,亡归中国,略能道其所见。云:“自幽州西北入居庸关……关路崖狭,一夫可以当百,此中国控扼契丹之险也。……”峤归,录以为《陷虏记》云。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富弼言:伏以河北一路,盖天下之根本也。古者未失燕蓟之地,有松亭关、古北口、居庸关为中原险要,以隔阂匈奴不敢南下,而历代帝王尚皆极意防守,未尝轻视。自晋祖弃全燕之地,北方关险,尽属契丹。契丹之来,荡然无阻,况又河朔士卒精悍,与他道不类,得其心则可以为用,失其心则大可以为患,安得不留意于此而反轻视哉?
(宋)程大昌《北边备对•居庸关》
太行山南自河阳怀县迤逦北出,直至燕北,无有间断者也。此其为山,不同他地。盖数百千里,自麓至脊,皆陡峻不可登越。独有八处粗通微径,名之曰陉。居庸关也者,即其最北之第八陉也。此陉东西横亘五十里,而中间通行之地才阔五步,即李左车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其险可以类推也。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幽州之地,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峦复障,中有五关,居庸可以行大车,通转饷,松亭、金坡、古北口止通人马,不可行车,外有十八小路,尽兔径鸟道,止能通人,不可行马。山之南地则五谷百果、良材美木,无所不有。
(元)脱脱等《辽史•食货志》
征商之法……起榷务以通诸道市易。太宗得燕,置南京(今北京),城北有市,百物山偫,命有司治其征……圣宗统和初,燕京留守司言,民艰食,请弛居庸关税,以通山西籴易。
(元)脱脱等《金史•梁襄传》
燕都(今北京)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燕盖京都之选首也。况今又有宫阙井邑之繁丽,仓府武库之充实,百官家属皆处其内,非同曩日之陪京也。居庸……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皇天本以限中外,开大金万世之基而设也。
(元)脱脱等《金史•李英传》
中都(今北京)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迩者撤居庸兵,我势遂去。今土豪守之,朝廷当遣官节制,失此不图,忠义之士,将转为他矣。……居庸咫尺,都之北门,而不能卫护,英实耻之。
(元)脱脱等《金史•完颜仲元传》
向者中都,居庸最为要害,乃由小岭、紫荆绕出,我军腹背受兵,卒不能守。
(元)王恽《秋涧集》
世传始皇北筑时,居庸徙于此,故名。两山巉绝,中若铁峡,少陵云“硖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者,盖写真也。控扼南北,实为古今巨防。
(元)熊梦祥《析津志•昌平县》
居庸关,在西北四十里。天下山皆出昆仑,其高一千里,犹人之有顶也。……居庸在直都城之北,中断而为关,南北三十里,古今夷夏之所共由定,天所以限南北也。每岁圣驾行幸上都,并由此涂,率以夜度关,跸止行人。到笼烛夹驰道而趋,南龙虎台,北棒搥店,皆有次舍,国言谓之纳钵关。
(宋)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太祖武元皇帝》
燕云之地……昌平之西乃居庸关……凡此数关,乃天造地设以分番汉之限。一夫守之,可以当百。当时南宋之割地也,若得诸关,则燕山之地可保。……当时议割燕、云,不明地理之误也。
(明)宋濂等《元史•地理志》
京城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方。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鞑靼》
京东之外镇,营、蓟、辽阳也;京西之外镇,宣大、偏头也。京东之内险,山海也;京西之内险,居庸、白羊、紫荆、倒马、雁门、宁武、平刑、龙泉也。外镇以屯重兵,进与之战;内边以严隘塞,退为我守。斯其画一之论乎!
(明)陆容《菽园杂记》
仕口外故者,必由居庸等关入。此外无他途矣。
(明)王嘉谟《北山游记》
今京师北抵居庸,东抵古北口,西南抵紫荆关,近者百里,远不过三百里。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卒有急则搤吾之喉而拊吾之背。燕之山石块垒,危峰雄特,水冽土厚,风高气寒,其草木皆强干而丰本,虫鸟之化亦劲踵氄毳,而瞿瞿然迅飞也。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三关》
国家建都幽朔,毋论山川峙灌,险甲寰区,而紫荆扼蜚狐之吭,居庸拊上谷之背,山海掣玄菟之肘,其因地利而尽人谋,可谓千古石画。汉唐都关中,去边几千余里。今京都北抵居庸,东北抵古北口,西南抵紫荆关,近者百里,远不过三百里。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吭也。元人进金史表:“劲卒捣居庸关,北拊其背;大军出紫荆口,南扼其吭。”此古今都燕者防患之明鉴也。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昌镇》
蓟、昌先本一镇。……昌镇东接蓟镇……西接保镇……幅员不踰五百里内。居庸关、黄花镇、镇边城、暮田峪、灰岭口俱系冲地,虽宣、蓟为之屏蔽,紫荆藉以身援,然外而扼控要害,内而拥护京陵,干系至重。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居庸关》
居庸岩险闻于今古,两山夹峙,一水旁流,其隘如线,其侧如倾,艰折万状,车马难行,称曰百二重关不虚也。……李卓吾贽晚过居庸诗:“重门天险设居庸,百二山河势转雄。关吏不闻占紫气,行人或共说非熊。湾环出水马蹄涩,回复穿云月露融。燕市即今休感慨,汉家封事已从容。”……居庸关西城去山不十丈,而山高于城数倍。冈坡漫衍,可容万骑。虏若据山,则我师不敢登城。又北门外即阅武场,登场而望,举城中无遁情,均不可不虑者。世庙初虏屡窥此。
(明)魏焕《皇明九边考•三关镇》
又按,三关东十八隘口,又东紫荆关,又东居庸关,山势连亘,实天设之险,为京师近藩。往年紫荆、居庸可踰,而今不可踰者,以其增筑修凿之工多,而其险备也。使今之三关亦如紫荆、居庸,胡马敢深入乎?故今之急务,惟在备三关之险,择将帅,觅壮勇,积刍粮,以整深入之门户。庶山西定而畿辅之地无警矣。
(明)王士翘《西关志•居庸图论》
居庸,两山壁立,岩险闻于今古,盖指关而言。愚谓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是岭,关山最高者。凭高以拒下,其险在我,失此不能守,是无关矣。逾岭数百步即岔道堡,实关北藩篱,守岔道所以守八达岭,守八达岭所以守关也。由八达岭南下关城,真所谓降若趋井者。关北门外即阅武场,登场而望,举城中无遁物,虚实易觇。况往来通衢,道路日辟,虽并车可驰,故曰:险不在关城也。关东灰岭等诸隘,外接黄花镇,内环寝陵,更为重地,经画犹或未详。关西白羊口,号称要害。城西门外去山不十丈,而山高于城数培,冈坡平漫,可容万骑,虏若据山,则我师不敢登城。拓城以跨山,今之急务也。长峪、横领近通怀来,均之可虑,而横领犹孤悬外界,山高泉涸,军士苦之。镇边城虽云腹里,亦喉舌地。川原平旷,无险阻之固,雨霪溪涨,淹没频仍,越此而南即长驱莫遏矣。是故镇边之当守,其形难察也。此固一关险夷,然去京师咸仅百余里耳,门户之险甚于潼、剑。设大将,屯重兵,未雨彻桑之谋,其可一日不讲哉。
(明)王士翘《西关志•居庸卷•形胜》
南环凤阙,北枕龙沙,东连军都之雄,西界桑干之浚。其隘如线,其侧如倾,升若扪参,降若趋井。翠屏吐秀,金柜吞奇,跨四十里之横岗,据八达岭之要害。诚天造地设之险,内夏外夷之防云。
(明)王士翘《西关志•居庸卷•议处添兵以足防守疏》
居庸关隘拱护陵寝,屏障京畿,比之别关尤为紧要。
(明)王士翘《西关志•居庸卷•固藩篱壮国威以保治安民疏》
居庸密迩京师,实我国家门户之险,非他关可比。虏若敢造居庸,即门庭之寇,所当利御又非侵犯他境可方。是故居庸者京师之门户,岔道者居庸之藩篱,委岔道而不守,是弃藩篱以资寇盗,非长策也。然欲守此,非城不可,非兵不可。
(明)王士翘《西关志•居庸卷•皇明敕修居庸关碑记(大学士泰和陈循)》
《淮南子》曰:天下有九塞,居庸其一焉。盖其为关,南拱京师,北控朔漠,东延袤于山海,西接势于太行。道未方车而悬崖已压其势,人将列骑而峭壁已填乎膺,虽跨四十里之横冈,可却千万人之巨敌,诚天造地设之要险也。
(明)王士翘《西关志•居庸卷•重修户曹行署记(户部郎中魏廷楫)》
都城北百二十里,有关曰居庸。居庸山自太行迤里延袤而东,悬崖削壁,夹持争峙跨南北,为寰宇九塞之一。扼冲据要,匹夫莫敌,诚天险以限华夷。太宗文皇帝龙潜燕邸,以燕古天府国,形胜甲天下,及正大统遂定鼎。居庸密迩畿甸,又为都会藩屏,戍守视诸镇为要焉。
(明)刘效祖《四镇三关志•昌镇形胜》
昌镇疆宇,幅员不逾五百里,而居庸关突据其中,盖未有郡邑之先,已先设险于外户矣。然八达岭去关北三十里,墉埴渐崇,驱马而南,势若建瓴。故先年经略大臣创城置守于此,诚得扼险之要枢,非浅尠哉!
(明)刘效祖《四镇三关志•昌镇制疏•请筑堡以固关隘疏(巡按御史曾佩)》
盖岔道此堡适当八达岭之口,居庸关之藩篱,如欲虏之绝意于居庸,必先使之无垂涎于岔道,未有岔道危而八达无事,居庸不震惊者也。居庸震惊,则京师畿辅不卜可知。
(明)茅元仪《武备志•镇戍》
昌平古营平地,北枕居庸,东肩渤海,西接横岭,三面皆冲。虽宣蓟为屏蔽,紫荆借声援,外控要害,内护京陵,东接蓟镇大水峪下。
(清)厉鹗《辽史拾遗•天祚皇帝本纪》
张汇《金节要》曰:燕山之地……昌平之西乃居庸关……凡此数关,一夫御之,可以当百。朝廷之割地,若得诸关,则燕山之境可保矣。
(清)厉鹗《辽史拾遗•地理志》
程大昌《北边备对》曰:……东北有卢龙塞,西北有居庸关,中国恃此以限界北狄。自十六州既割之后,山险皆为虏有,而河北尽在平地,无险可以拒守矣。
罗璧《识遗》曰:河北以居庸诸关为险……关南北通处,路绕两崖间,风起人行,或为所掀。彭文子谓隘如线,侧如倾,其峻绝天,其降趋井,下有涧,巨石磊块,凡四十五里,艰折万状,山外寒气先山南两月。……自石晋割关南十六州,刘仁恭割营、平、滦三州赂契丹,由是北自定武达滦海,千里失险。
(清)张廷玉等《明史•兵防志》
宣府西路……凡一千二十三里。皆逼临巨寇,险在外者,所谓极边也。……又东北为顺天界,历高崖、白羊,抵居庸关,约一百八十余里。皆峻岭层冈,险在内者,所谓次边也。敌犯山西必自大同,入紫荆必自宣府,未有不经外边能入内边者。
(清)张廷玉等《明史•孙继鲁传》
紫荆、居庸、山海诸关,东枕溟渤;雁门、宁武、偏头诸关,西据黄河。天设重险,以藩卫国家,岂可聚师旷野,洞开重门以延敌。……近年寇不敢犯山西内郡者,以三关备严故也。使三关将士远离堡戍,欲其不侵犯难矣。
(清)张吉午《(康熙)顺天府志•形胜》
昌平州山似阵云,水如天堑。居庸锁钥,叠翠惊人。风震龙沙,烟封鸟道。神京西北,夙号屏垣。
(清)唐执玉等《(雍正)畿辅通志•形胜》
右拥太行,左注沧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峙万岁山,浚太液池,派玉泉,通金水,萦畿带甸,负山引河。壮哉帝居,择此天府。《辍耕录》
是邦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博物策会》
居庸障其背,河济襟其前,山海扼其左,紫荆控其右,碓山高峙,流河如带。《五杂俎》
幽州之地,诚天府之国,而太行之山自平阳之绛西来,北为居庸,东入于海,龙飞凤舞,绵亘千里,重关峻口,一可当万,独开南面,以朝万国,非天造此形胜也哉。《读书一得》
京师扆山带海,有金汤之固,正定以北至于永平,关口不下百十,而紫荆、居庸、山海、喜峰口、古北口、黄花镇险阨尤著。《职方图考》
宣府、大同藩篱也,居庸、紫荆门户也,顺天、正定、保定等府州县堂室也。藩篱密斯门户固,门户固斯堂室安。《渔石集》
西接太行,东临碣石。巨野亘其南,居庸控其北。势拔地以峥嵘,气摩空而崱屴。复有玉泉漫流,宛若垂虹。金河澄波,雪练含空。贯天河而为一,与瀛海其相通。(杨荣《皇都大一统赋》)
叠以太行五华之障,函以军都汤峪之屏。表以岱峄之罘之镇,觭以盘龙密云之嶒。带以白露浑源之川,鞶以漳卫直沽之津。扼居庸以制胜,若乘高而建瓴。拥燕云以驭夏,若坐堂而俯庭。狭关中于西阻,陋中原于四驰。卑齐鲁之东藩,迸吴越于南陲。(余光《北京赋》)
粲星分于箕宿,映黄道之开张。壮天险于居庸,亘重关于太行。会百川于辽海,环河岳于封疆。拱北辰兮帝居,陋巩固于金汤。均万国兮会同,而适居天下之中央也。(陈敬宗《北京赋》)
瞻恒岳而控西山,跻居庸而狭滦蓟。壮九重于南面,运启文明;峙双关于中天,高连营室。(梁本之《为鲁王贺建北京表》)
(清)周硕勋《延庆卫志略•纪事》
靖难兵起,燕王(朱棣)曰:居庸关路狭而险,北平之襟喉也。百人守之,万夫莫窥,必据此乃无北顾忧。永乐二年,添置隆庆左右二卫,领千户所五,分布官军,屯田于关山南北,俾且耕且守,额军一万四千有奇,以为京师北面之固。
(清)周硕勋《延庆卫志略•关隘》
居庸为蓟镇三关之一,尝论大宁、兴和、开平等大边,犹外垣也;三关其内户也。自井陉西北数百里,崇冈复障,扼为居庸,为神京北门锁钥。与紫荆、倒马二关,俱近在肘腋。《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所由来也久已。历朝以来,几费经营。前人之劳迹,何可忘也!
景泰初,王师败于土木,兵部尚书于谦言:“宣府京师之藩篱,居庸京师之门户,亟宜守备。”乃以佥都御史王鋐镇居庸,修治延边关隘。
居庸重镇,时平为上谷之襟喉,事亟真北门之锁钥。不惟雄临朔漠,亦且险类崤函。关西各隘自晏磨峪口起,至紫荊关沿河口,(兵)〔共〕二十七处,俱系山前隘口。……山川错离,路径纡回,林密地险,寇不得驰。
(清)张鹏翮《奉使倭罗斯日记》
居庸关在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居庸界,故关名矣。……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障邃险,路才容轨。晓禽暮兽,哀鸣相和。羁宦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思矣。明更加修葺.因山为城,环关六重,叠石绝巘.烟岚相罩,高与云齐。《淮南子》曰:天下有九塞,居庸其一。今榜曰“天下第一雄关”,信哉!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直•居庸》
居庸关,在顺天府昌平州西北二十四里,延庆州东南五十里。关门南北相距四十里。……西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称为绝险。地理志:“居庸塞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常山,实天下之险。有铁门关。”……明初既定元都,洪武二年大将军达垒石为城,以壮幽燕门户。及靖难兵起,燕王曰:“居庸关路狭而险,北平之噤喉也,百人守之,万夫莫窥,必据此乃可无北顾忧。”……紫荆、倒马二关,隘口多,守御难遍,内达保定、真定,皆平坦旷衍,无高山大陵之限,骑兵便于驰突。惟居庸重冈复岭,关山严固,三关之守,居庸险而实易。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直•昌平州》
昌平州枕负居庸,处喉吭之间,司门户之寄,京师大命,尝系于此。虽古北有突入之虞,紫荆多旁窥之虑,而全军据险,中权在握,不难于东西扑灭也。居庸一倾,则自关以南皆战场矣。于少保尝言:“居庸在京师,如洛阳之有成皋,西川之有剑阁。而昌平去关不及一舍,往来应援,呼吸可通,宜高城固垣,顿宿重旅,特命大将驻此,以固肩背之防,此陆逊所云‘一有不虞,即当倾国争之’者也。”
(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形胜》
幽燕自昔称雄。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苏秦所谓天府百二之国,杜牧所谓王不得不可为王之地。杨文敏谓西接太行,东临碣石,钜野亘其南,居庸控其北,势拔地以峥嵘,气摩空而崱屴。又云:燕蓟内跨中原,外控朔漠,真天下都会。桂文襄云:形胜甲天下,扆山带海,有金汤之固。盖真定以北至于永平,关口不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镇险厄尤著。会通漕运便利,天津又通海运,诚万古帝王之都。
(民国)薛志鹏《居庸关地理沿革考》
居庸关为旧京之屏藩,明代为防北患之重要门户,实内长城之第一要害地。
居庸关为京北之咽喉,岔道又居庸之门户,八达岭雄峙盘回,诚天设之险也。一夫当关,万马辟易。
居庸关在幽州之北,最为险阻,号中国四塞之一。大山中断,两崖峡束,石路盘肠,萦带隙罅。南曰南口,北曰北口。滴沥溅漫,常为冰霰,滑石濡洒,侧轮跐足,殆六十里石穴,及出北口,则左转上谷之右,并岭而西,阴烟枯沙,遗镞朽骨,凄风惨日,自为一天。中原能守则为阳国北门,中原失守则为阴国南门,故自汉唐辽金以来,尝宿重兵,以谨管钥。元世祖即位于开平,则驻跸之南门,又将定都于燕都,则京师之北门,而屯壁荒圯,恐起狡焉。故作铭,畀燕京道宣慰府,使勒石关上,且表请置兵,以为设险守国之戒云。
(民国)汤用彬《旧都文物略•关隘》
居庸关在察哈尔延庆县西南,平绥路所通过,筑有车站。地势居高临下,俯瞰关城,全形在目,两山巉绝,中若铁峡,自古视为重镇。
(民国)黄金波《燕北游览小志》
自居庸关而上,山愈高,路愈险,倾斜度亦愈大。巨刃剚天之高峰,如屏如障,逼近车窗,俛首翘视,惟见山腰怪石,作狰狞笑而已。铁路曲折蜿蜒,爬行山谷中,巨车头在后作咆哮怒喘,若不胜其劳役者。
(当代)柏杨《中国人史纲》
注意这个居庸关,它是中国本部和塞北沙漠分界线上最险要的长城关隘,南距中都(北京)四十公里,万山环抱。
今天,衔接古今、面向世界的居庸关城,已成为北京文化繁荣的历史性标识、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对外开放的国际性名片,成为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人文、关城古迹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文化展示区、长城风景区、旅游精品区。文脉久而文蕴厚,文物盛而文化兴。居庸关城等充满人文积淀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在当代传承利用的创造性构想下焕发新的魅力。
鉴诸往而知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