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徽商在市镇中的贸易活动不仅促进了市镇、城市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的繁荣,同时也繁荣了城市、市镇的文化事业与教育事业,为在此贸易的城市、市镇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徽商在全国各地贸易的同时,有不少徽商因贸易而寓居外地,往往使得迁居地人文风气大为改观。
徽州商人有着贾而好儒的特点,徽商特别重视自身的文化修养。徽商中大部分人是有文化的商人,他们将自己的审美和品味带到了所在贸易的迁居之地。徽商重视自身,讲究文化修养,更重视对自己子弟的培养教育。徽商迁居到经营地之后,花重金培养教育自己的子弟,同时在不经意间带动了迁居之地的文教风气。
一、徽商在市镇中的文化生活
1、徽商的休闲文化活动
明清时期的徽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对于自身的休闲生活很注重品味,体现了他们作为儒商的价值取向和当时商人的社会心理。他们的休闲活动促进了当时文化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变化。
明清徽商的休闲生活丰富多彩,其形式主要有:
第一,读书交友。读书是徽州地区的优秀传统,也是徽商重儒的表现之一。读书提高了徽商的生活品位,增强了他们经营能力,促使徽商儒贾结合。交友使徽商不断扩大交际圈,为其带来了信息和客源也体现了徽商作为儒商的处世风范。多数徽商闲暇以读书为好,他们在经商闲暇都爱好读书。这样的记载很多,如婺源人董邦直,兄弟五人,起初都学儒业,生计艰难,奉父命就商,经商之余,必携书盈箧。董邦直兄弟五人又好交友,经商三十余年,善交游,大江南北名宿时相往还,喜歌诗,兼工词,著有《停舸诗集》四卷,《小频伽词集》三集,为时人所称道。读书利于交友,交友更促进读书,读书交友促使徽商完善经营。读书、交友与经营三者在徽商身上得到了统一。
清代扬州盐商与文人雅集图
第二,诗文酒会。明清兴起讲学之风,在此风气之下,徽商在经商之余多爱举办各种聚会,其目的有以文会友、延请官员、同乡联谊。徽商参与聚会的活动屡见于文人笔记与地方文献中。扬州是明清时期徽商的聚集地,诗文酒会最胜,尤以徽商主办的最为出名。还有如淮安河下镇,在此经营盐业的徽商资金雄厚,河下镇举办的诗文会社的聚会基本上都是徽商所主持的。
第三,寄情山水。明清时期徽商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经商之余,名山大川便是他们驻足流连之处,触景生情时,少不了还会题诗书怀。如歙商郑孔曼,字子长,“少而游吴,中岁游梁楚,晚栖迟旧京,凡三徒,而所在贤豪长者争识子长。”在山水之间,徽商享受了自然之美,畅意抒怀。
第四,品茗赏剧。品茶看戏也是徽商喜爱的文化活动。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茶馆遍及全国,茶馆往往是徽商休闲聚会聊天场所,在茶馆里的聊天也能交换各地的商业信息。有的茶馆设有说书、演戏,增加娱乐氛围。徽商中财力雄厚者,往往还拥有自己的私人戏班,称为“内班”,著名徽商江春就有春台、德音两个戏班子。
徽商在市镇、城市中的休闲文化活动自有特色。
第一,凸显商人本色。徽商的文化活动以体现商人本色为前提。拿读书来说,徽商主要是通过读书学习和领悟经商之道。拿交友来说,一方面有助于商人声誉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另一方面便于市场信息交流。
第二,追求儒士风雅。徽商内心深处的自卑心态,促使他们试图通过追求儒雅生活来提高自身的地位。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存在士、农、工、商的“四民”观,士地位高,受人尊敬,生活儒雅。而商人地位低下。徽商渴望摆脱地位低下的境况,因此徽商追求风雅品味,希望获得精神上的平衡。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市民阶层地位上升,社会整体审美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原先占主导地位的以表现温文尔雅、含蓄内蕴为主的雅文化地位逐渐下降,而以表现直率祖露、粗俗外向为的俗文化地位逐渐上升,尤其以戏曲小说的出现为标志。这一时期雅俗文化一定程度上趋向合流,人们的审美观形成雅俗共赏的冷势。徽商休闲生活也因此具有雅俗合流的特色:一方面,徽商作为商人,是市民阶层的一部分,是俗文化的载体,俗的特色在其生活中必然处处体现;另一方面,徽商重儒的特色,使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商人,他们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崇尚儒雅的生活方式。从这一层面来说,明清徽商休闲生活也体现了士商合流的发展趋势。
徽商在市镇、城市中的休闲文化活动除了满足自身消遣余暇的需要之外,对于自身的发展、所在地社会文化的进步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2、徽商收藏引领城市风气
徽商的文化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是对图书、字画、古董的收藏。收藏是需要大量资金做保障,需要很高审美品味做支撑的,贾而好儒的徽商正好满足了以上两点要求。丰富的收藏活动也能带动一个地方的文化环境,正是有文化的徽商这种收藏活动带动了其在所寓居或迁居地的文化氛围。
明清时期,尤其是康乾盛世,徽商在经营获利后对文化充满兴趣,徽商中很多人开始钟情于收藏。徽商收藏的范围很广,第一项就是图书。这一方面是为了自己读书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子弟的需要。所以徽商家中或多或少有一些藏书。更有一些徽商嗜书成癖,千方百计搜求各种图书,尤其是印刷质量上乘即我们今天所称的“善本书”,他们堪称藏书家。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库开馆,朝廷向全国各地征求稀见图书,当时私人进献古籍图书超过五百种的全国共四家, 除了宁波范氏天一阁外,全是寓居外地的徽商藏书家,全国献书前十名中,徽州进献者居十之七。
徽商不仅酷爱藏书,而且还喜欢收藏前人字画、古董。这当然要花更多的钱。从来字画、古董有市无价,全凭喜好程度。徽商收藏的书画,不仅数量大,而且精品多。据明末商人兼收藏家吴其贞记载,徽州收藏家程季白的儿子程正吉家中就藏有王维、赵孟頫的手卷和荆浩的立轴山水,如王维的《江山雪霁图》手卷、李唐的《晋文公复国图》、翟院深的《雪山归猎图》、赵孟頫的《水村图》手卷,还有书圣王羲之《行穰帖》的唐初摹本、王蒙的《秋丘林屋》题记等,可见收藏档次之高。徽商收藏历史上名家作品之多,令人惊叹。
唐代王维《江山雪霁图》
徽商从明代中后期就钟情于收藏,从而带动了一大批人也加人收藏行列,并导致了社会风气的变化。明代文坛大家王世贞就曾经说过,苏州地区由于徽商的收藏导致元代画家倪元镇、明代画家沈周的作品价格高出原来十倍!瓷器中原来哥窑、汝窑贵重,而现在宣德、永乐、成化年间的好瓷器也比原来贵出十倍。可以说当时江南不少城市之所以兴起收藏风气,徽商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
3、徽商刻书丰富城市文化生活
徽州商人的文化活动除了收藏之外,另一大项就是刻书。富有藏书的徽商大量刻书,将很多珍本、善本书刊刻面世,嘉惠士林。
徽州有着悠久的刻书传统。徽州刻书业兴起于唐末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是我国刻书业的黄金发展时期,为明清时期徽州府成为全国四大刻书业中心奠定了基础。
徽商胡正言所刻《十竹斋书画谱》
经元到明嘉靖,徽州刻书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到了万历年间,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明清时期,徽州在很长时期里成为我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随着徽商在全国各地经营商业,徽州书商又来到城市,尤其是江南各大城市,徽州书商都建有自己的刻坊,刊刻大量图书在城市销售,增添了城市的文化色彩,也给城市读书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比如在南京,就有徽商胡正言,在南京鸡笼山侧建有“十竹斋”书坊,以刻艺精湛、印刷色泽鲜明闻名遐迩,刊刻了大量图书,涉及版画、 书法、篆刻、杂技、医学、诗文、传记等各方面内容,尤其是采用“饾版”“拱花”技法印制《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开创现代彩色印刷的先河,成为南京著名徽派刻坊。歙县人汪云鹏也在南京设立“玩虎轩”刻坊,他能适应当时人们喜爱戏剧、小说的需要,广刻戏剧小说类图书,诸如《养正图解》《新镌红拂记》《琵琶记》等等,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徽商开设的类似这样的书坊在其他城市中也所在多有。如杭州就有胡文焕的“文会堂”,也是集藏书与刻书于一身,刊刻有《文会堂琴谱》《古器具名》《诗学汇选》等。杭州还有黟县汪氏开设的“振绮堂”, 前后几代坚持刻书,也刊刻了不少书。同样在苏州有徽州潘氏刻书, 在扬州更有不少徽州盐商刻书,如黄晟、黄履暹兄弟,马曰琯、马曰璐兄弟、江春等都是著名的刻书家。
这些刻坊,大多是前店后坊格局,刻出的书就在店里销售。所以刻坊既是印刷厂,又是书店。徽商的这些刻坊,刊刻了大量各种类型的图书,满足了各层次读者的需求,丰富了城市的文化生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在北京的徽籍人士程伟元,可以说是在中国文学传播史上立了大功的。乾隆晚期,社会上流传一本小说,就是曹雪芹的《石头记》,当时只是有“脂砚斋”批语的手抄本。这本小说先只有八十回,后高鹗补写了四十回。当程伟元读到这个手抄本后,立即被深深地迷住了,认为这样的小说一定要让它传播更广。于是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第一次将曹雪芹的八十回本和高鹗补写的四十回本合并,在自己的“萃文书屋”用活字版排印。卷首有程伟元序、高鹗序及绣像、木刻插图二十四幅, 插图绘刻均出自程伟元之手, 名为《绣像红楼梦》,后也称为“程甲本”。此书一问世,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印刷的图书很快销售一空。由于需求量大,程伟元和高鹗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又重新排印,并根据新的手抄本对原“程甲本”做了两万余字的增补,这次的增补本人们称为“程乙本”。《绣像红楼梦》便成为《红楼梦》的祖本,被学术界认为是最接近曹雪芹原著风格的版本。这本小说的问世,使人们得以阅读到这部中国封建社会最伟大的小说,大大扩大了《红楼梦》的传播和影响。
徽商汪原放出版标点本《绣像红楼梦》
大多数徽商一般多在大城市里设立刻坊大量刻书,但也有的徽商将刻坊设在府城、县城甚至小镇上。在徽州府城,就有黄德时“还雅斋”、汪应魁的“贻经堂”、黄正位的“尊生馆”、程大约的“滋兰堂” 等刻坊,他们所刻之书不仅在府城销售,也运到大城市出售。前述鲍廷博居住在浙江桐乡乌镇,家有“知不足斋”书堂,藏有大量珍贵图书。鲍氏为了让这些稀见图书嘉惠更多的士子,决定将它们陆续刊刻出来。就这样,鲍廷博开始刊刻“知不足斋丛书”,一集一集地出版。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孙子继续刊刻,在祖孙三代努力之下,共刊刻了“知不足斋丛书”三十集,受到了皇帝的嘉奖。一个小镇出版了这么多的珍贵图书,竟然引起了皇帝的重视,乌镇的知名度、文化品位自然得到大大地提高。
徽商鲍廷博所刻“知不足斋丛书”
综上所述,明代隆庆、万历后,出现了一大批献身于刻书业的徽商。这些徽商在徽州府和寓居全国出版城市如南京、杭州、 苏州、扬州等地形成庞大的徽派坊刻网络,成为全国刻书业中资本雄厚,文化修养高的坊刻主流队伍。江浙地区重要城市中的刻书出版业,徽商的势力很大。徽派刻书风格影响和左右了这些城市的图书出版。他们频频编辑刊印丛书,大量配以精美插图版画,不惜重金改革印刷技术,使得徽州坊刻不仅成为左右明清时期全国出版的重要力量,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市镇、城市间的文化生活。
部分文字节选自《解码徽商:无徽不镇》